舆情聚焦 | 这个境外输入性信息,如何开启了舆情研究的新框架?

刚刚过去的7月,其新闻热点除了常态化的抗疫和抗洪之外,引起较大关注的是杭州许某杀妻案、东北官场“平安经”事件、浙大学生留校察看事件,以及21日美国单方面突然要求中方关闭驻休斯敦总领馆等,分别属于社会新闻、官员舆情、大学舆情和国际争端领域。尤其是美国关闭休斯顿总领馆事件,给予国人巨大而强烈的心理冲击,我们认为将对舆情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舆情聚焦 | 这个境外输入性信息,如何开启了舆情研究的新框架?

刚刚过去的7月,其新闻热点除了常态化的抗疫和抗洪之外,引起较大关注的是杭州许某杀妻案、东北官场“平安经”事件、浙大学生留校察看事件,以及21日美国单方面突然要求中方关闭驻休斯敦总领馆等,分别属于社会新闻、官员舆情、大学舆情和国际争端领域。尤其是美国关闭休斯顿总领馆事件,给予国人巨大而强烈的心理冲击,我们认为将对舆情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可以将美国关闭总领馆和杭州许某杀妻案放在一起述评。因为这两个事件都是爆炸性的,都对社会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于境内外信息传播的不对称性,美国突然关闭休斯顿总领馆的信息是经过国内少数大V第一时间从海外输入境内的,随即在自媒体上作为独家轰动新闻发布了出来。突如其来的剧变,没有官方的把关,混乱的解释和逻辑,加之大V哗众取宠式的喧哗语气、普通网民对于外交程序的普遍不解,产生的社会心理冲击波类同于断交或者宣战,形成了“视觉锤”和“心智锚”,给民众的观感就是两国已经关系陷入严重僵局,几无转圜余地。有人兴奋,有人失望,更多人的陷入迷惘。再接下来,中美两国频繁过招,强化了硬碰硬的对抗,社会心理对于大国关系走向变得悲观。

这给我们的警示之一是,这种众所关注的信息,由于关键要素(How)的残缺,常常带来爆发性的传播,符合类谣言的传播特征,产生的后果是危险而不可预测的。我们在社会转型期和极度敏感的关头,要防范类似“无头无脑”信息的非官方传播,或者尽快给出合理性的解释,否则它常常引发民众极度的躁动不安、擦枪走火,甚至诱发群体事件。

360截图17350729437181

接着,又一冲击波接踵而至,那就是杭州女性失踪案在全民猜谜之后真相大白,原是丈夫杀人分尸,且手段惊悚。这是近年来较为少见的对于社会心理产生较大震撼的社会新闻事件。它导致了女性普遍的不安全感,加剧了社会转型期家庭和婚姻的不稳定性风险。预料此事件的社会后果,是诱发女性主义运动在社会文化心理的强化,同时,各种沉睡于卷宗的女性失踪案将获得更多关注,重新报警或者重启侦破。此事和大洋彼岸闭馆事件营造的社会影响合力,就是国民心理遭遇重创。

“平安经”事件和浙大留校察看事件,属于传统的网络舆情,但是他们分别带来了“好消息”,那就是在国民心理最为迷惘、彷徨无主之际,吉林省委快速派出调查组对当事人严厉处分,浙大也在深夜对于问题学生给予了开除处分——需要提醒的是,这种在“深夜”或者凌晨的发布行为,初衷不明,但带来的传播效果就是“自求关注”。两件对于网民高度关注的灰色人物的处分,化作网络正能量,提振了人心,在社会心理低迷期收拢了民心民意。这也告诉我们,重大关键时刻的勇于担当、有所作为,本身就是一种正能量,对于凝聚人心、鼓舞精神,作用甚巨。

7月除了上述各类事件,还有洪灾和全球疫情加速蔓延带来的忧惧感,影响巨大。但是我们认为,对社会心理乃至中美关系真正产生深远影响的,依然是21日美国突然宣布关闭休斯顿总领馆这个事件。

在此之前,虽然大国博弈已经持续多年,但摩擦主要局限于经济领域,如加征关税、围剿华为等,政治上表现为彼此打口水战和爱国宣示,但并未给两国关系带来实质性的伤害。如今,美国突然单方面打破胶着状态,采取严重伤害两国关系的国家行动,给了国民深刻的心理情感体验。

该事件最直接的影响,是在中美全球性博弈的常态化背景下,以突发性的信息传播,推动社会心理产生急遽性的“凝聚效应”(聚旗效应),表现之一是民心民意将有所聚拢,并将在国际关系中强化敌我双方的角色认知。在这种凝聚效应之下,社会关注的重点正从国内快速转向中美关系以及国际层面。这将深刻影响网络舆情的研究范式和考察框架,意味着在未来的网络舆情研究中,中美关系将成为极为重要的诱发因素和考察因素。这是传统的网络舆情研究范式在今天的重大转换。

在过去多年的网络舆情发展历程中,舆情研究的框架基本是以国内矛盾为主的,包括国内的政治关系、官民关系、社会关系是考察的主体和重点。在网络时代到来后,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齐头并进,很多地方爆发了损害弱势民众利益的负面事件,又加上维稳思维的影响,导致社会矛盾在网络空间涌现并放大,成为网络舆情时代的发端,并保持相当了频度和烈度,绵延至今。我们在研究和考察网络舆情的时候,主要也是立足于国内群体、阶层、利益等方面的矛盾分析,最主要是国家和社会两大范畴之间的矛盾,比如我们在分析涉及官员的网络舆情的时候,就需要考察体制和权力对于社会的影响、新闻宣传对于维稳思维的贯彻、经济社会发展和权力的互动状况等。总之,舆情研究的视角是内倾的,很少涉及到国际关系。

但是武汉疫情的爆发,作为一个标志性的具有国际影响的事件,让网络舆情分析首次突破了这种国内框架,和国际风云搭上了关系。在疫情初期,网络舆情和社会矛盾仅限于国内,尤其集中于湖北和武汉的体制内外、官民之间、规训和训诫之间。按照以前的舆情发展规律,相关部门会参照网民和舆情意见,并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问责涉事官员、抚慰网民心理,直到舆情慢慢散去。但是没有料到的是,病毒疫情快速发展,直接在世界范围内演变为人类灾难,而且疫情话题不再是疫情本身,变成了政治话题、意识形态话题和东西方文化对抗话题,在中美持续对抗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角力战场,推动博弈朝着冲突方向演进的风险大增。疫情短期内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历史性的大事件,中国网民被动卷入了这场世界级的激烈混战之中。

带来的后果就是,官方和民众对于事情的是非曲直的评判标准,具有了国内和国际的双重视角。对于官员的批评变得风险重重,因为它很快就会成为国际对手指责中国的“呈堂证据”;对于渎职官员的处理也不再是仅仅追求平息民愤,因为很容易成为官方应对疫情犯错的把柄。无论是官方还是网民,就此变得空前小心谨慎。这种疫情背景下国内国外网络舆论的快速打通,使得习惯于通过激烈的网络批评快意恩仇的中国网民,首次感受到了顾忌和迟疑。

721日,当美国突然关闭休斯顿中国总领馆的消息产生剧烈冲击波之后,可以预料不少人已经在内心产生了明确的情感和认识的分野:一方是自己的祖国,一方是作为对手的美国;以前只是国内事务,眼下还有国际争端。在爱国主义情怀感召下,人们可能倾向于更加紧密团结在一起。国内官民矛盾会慢慢变得不那么激烈,甚至一些矛盾会消弭,而中美对垒情绪可能会变得强烈起来。随着国内外网络信息交流的畅通,境外尤其是美国的对抗性的信息输入将显著增多,来自美国总统的抨击性言论、政治人物的排华性表演、经济巨头“政治正确”的跟风,将吸引网民投射更多的关注和情绪,生产更为突出的网络舆情。这种输入性的舆情又将引发国内的次生舆情,引发潮汐般的社会反应,牵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注意力。

这样的舆情框架的变化,一方面可以说中国的网民是被动卷入的,如同围观被卷入深海,但是另一方面,一个开放发展、乘风破浪的大国国民,理应拥有更为宽广的思维视野,这种突破性的框架,恰恰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网络舆情的研究范式,从国内到国际的演进,将为我们研究国民心理变化,从网民视角看待中美博弈,开启一扇新的窗户。

本文作者:燕志华 博士
文章来源:公众号“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文章转载已得到作者授权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0551-65322613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产品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zxl@boryou.com      zcb@boryou.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45-17:45,节假日休息

QR co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