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热点 | “野人小孩”事件敲响家庭教育边界的警钟
10月15日,在四川雅安石棉县高速路段服务区,有网友拍到一个三岁左右全身赤裸、头发凌乱的小孩趴在台阶上啃食食物,家人未加制止,父亲还呵斥他人靠近。现场有警觉的旅客怀疑存在拐卖行为,随即报警。该网友描述称,“孩子类犬,吃饭、爬行、跑步都像狗”。随着视频在网络上迅速扩散,#野人小孩#等相关话题立即引爆社交媒体,相关视频观看量激增,“野人小孩”瞬间成为社会焦点。
10月16日,雅西高速交警和云南南涧彝族自治县警方相继发布初步调查结果,表示经核实确认为“正常家庭”,孩子的监护人俱在,父母户籍分别在云南和北京,均为高学历(父亲本科、母亲硕士),孩童行为系父母独特教育方式所致。南涧彝族自治县民政局回应称,该家庭采用 “回归自然”教育理念,调查未发现生活贫困或虐待情况。
南涧彝族自治县妇联工作人员向媒体透露了更多细节:孩子是亲生的,目前3岁,会说话,能与人沟通,也能正常走路。对于孩子赤身裸体的原因,工作人员解释称“孩子身上长湿疹,觉得穿衣服不舒服,即使给他穿上衣服他也要脱掉”。此外,南涧彝族自治县无量山镇镇政府工作人员回应,该家庭经济状况良好,他们拥有房车,过着常年旅居的生活。另外,政府已经注意到网上相关视频和新闻报道,关于这名儿童是否未上户口等问题,当地已经展开进一步调查。针对“父母拍猎奇视频在暗网牟利”的说法,警方也已经移交司法部门调查核实。
官方对此事件响应及时,但给出的调查结果和说法并未平息舆论,反而激起更大范围的讨论。多数网民认为官方存在不作为和美化行为,当地警方和妇联针对此前多次的群众反映情况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孩子的人身安全和理应享有的基本权益,纵容孩子父母以“自然教育”之名行虐待之实。《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直言,这样过于“野性”的教育方式已明显触碰多条法律红线。她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条明确规定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而让孩子一丝不挂在公共场合舔食地面食物,既暴露其身体隐私、侵犯人格尊严,也易因食物不洁危害健康,违背生存权与发展权保障要求。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认为,以当前曝光视频中孩童的状态,当地民政部门、妇联等机构可向司法机关提出申请,启动监护权干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也指出,父母这样的教育方式显然对孩子的身体发育不利。他强调,回归自然也要兼顾社会性发展,所谓回归自然并不是要回避人的社会性发展,而是在社会性发展的同时,让人有更多回归自然的机会。《新京报》评论表示,孩子不是父母私人物品,不是想怎么教就怎么教。现代文明社会,教育理念可以有分歧,教育方式也允许多样化,但前提必须是尊重儿童,且有利于其健康成长。
10月18日,南涧彝族自治县“10·16”工作组发布情况通报:近日,网传某高速服务区出现赤裸小孩相关信息引发关注。对此,孩子父亲户籍地南涧彝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工作组,积极协同事发属地联动开展处置工作,并多方联系当事人及家属,进行沟通劝导。由于当事人目前仍在省外,我县已派出工作小组赶赴所在地开展相关工作。同时,公安机关已依法介入,经初步核查,未发现拐卖行为。针对社会普遍关心的孩子健康状况、是否存在虐待行为,以及孩子的监护与教育等问题,将依法依规开展调查,坚决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舆论普遍支持官方介入,希望看到真相和结果,给孩子一个合理的安排,也给大众一个合理的说法。
10月19日,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南涧彝族自治县公安局工作人员表示,孩子和其父母已在接触范围内,孩子目前是安全的。公安机关已对其父母是否涉嫌违法犯罪展开调查。这家人所居住的新政村的村民表示,早在去年村干部就发现孩子母亲衣着暴露,曾多次劝说其穿好衣服无果,当地居民对小孩的情况也曾多次反映,但这家人抗拒沟通,也拒绝当地群众对孩子的帮助,孩子一直被“当成野人一样来养”。舆论普遍表示强烈谴责这对父母的恶劣行为,并纷纷呼吁官方持续跟进,对他们进行彻底的调查,保障孩子拥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10月20日,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孩子的家人已经承诺以后会给孩子穿上衣服,未来也将在北京给孩子上户口,“野人孩子”的闹剧暂告一段落。但舆论的热度并没有太大减退,仍有不少热心人士持续关注事件后续进展和孩子的未来去向。
舆情总结
连日来,“野人小孩”事件持续占据舆论焦点,引发了大规模有关家庭教育权和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之间平衡与冲突问题的讨论。拥有良好经济条件且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对孩子实施“犬化教育”,剥夺孩子正常行走坐卧、穿衣吃饭的基本人权,还冠以“自然教育”的美名,触犯了道德和良知的底线,但有关部门多次介入施展空间却又十分有限。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不仅反映出我国法律缺乏对“非暴力型监护侵害”(如长期社会化剥夺)的细化标准与强制干预机制,也体现了基层部门办事存在惰性,地方部门对所谓“家务事”常抱消极处理态度,纵容侵害的持续升级。这些都恰好切中了公众的合理关切和弱势群体的痛点,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讨论和关注,由此不断推动舆情升级。
从舆情应对角度看,此次事件中政府部门的响应可圈可点:第一时间成立工作组,多级联动,信息发布及时透明,有效防止了谣言扩散。同时,针对事件核心——家庭教育边界问题,相关部门也已意识到现有制度的不足,并开始寻求解决方案。但舆情的最终平息,不仅取决于事件的妥善处理,更取决于社会对家庭教育边界的共识形成。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尊严与权益必须受到全社会的共同守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