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月刊 | 市场监管领域舆情风险研判月刊
2025年9月,全国市场监管领域舆情主要集中在质量安全、消费维权、市场秩序、经营合规及监管履职等方面。
从质量安全来看,“央视起底直播间高端四件套猫腻”暴露纺织品标识造假与夸大宣传,“小米召回11.7万辆标准版su7”凸显智能驾驶存在安全隐患,“汕尾某小学被曝多名学生疑似食物中毒”反映食品生产防控存在漏洞,“胖东来燕麦脆被指无生产日期”显示标签管理不规范,“西贝预制菜”事件引发公众对价格、食品安全以及消费者知情权的关注。
在消费维权与市场秩序方面,“8个月婴儿没喝茶被收茶位费”引发餐饮隐性收费争议,“桃李面包广告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引发公众对“爹味营销”的讨论,“1.61亿网民正遭私域直播围猎”暴露在线消费权益保护的风险,“携程被约谈”“市场监管总局约谈货拉拉”,反映市场规则执行不严格、消费者知情权受限,从业者权益受损。
在监管履职方面,部门推动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明确禁止添加防腐剂并要求强制公示,同时加强对平台和餐饮环节的监督,凸显监管在新兴领域风险预警和合规监管方面仍存在不足。
总体来看,这些舆情反映企业在质量、食品安全、价格透明和市场秩序上的短板,也揭示监管在规则制定与风险防控方面的不足,公众对消费公平和监管效能高度关注,行业需强化合规管理,监管部门需加快完善标准和执法机制,以保障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01
传播情况概览
· 信息来源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2025年9月,全网共监测到涉市场监管领域舆情信息4988万条。从舆情信息来源占比看,客户端是主要传播平台,共2770万条(占比55.52%),其次是微信694.8万条(占比13.93%)、视频608.7万条(占比12.2%)、网站536.5万条(占比10.75%)、微博241.7万条(占比4.85%)、互动论坛115.2万条(占比2.31%)数字报21.7万条(占比0.44%)。
· 情感倾向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从舆情信息的情感倾向看,舆情信息属性分布呈现“非敏感信息占主导,敏感信息占比突出,中性信息占比相对较低”的特点。具体来看,非敏感信息占比达64.39%,在舆情信息中占据主导地位,反映出相关领域日常传播的信息以常规性、非争议性内容为主;敏感信息占比为30.27%,占比突出,体现出该领域存在较多引发舆论关注、涉及公众权益或争议的热点问题,舆论敏感度较高;中性信息占比仅为5.34%,占比相对较小,表明纯粹客观陈述类的舆情信息占比较为有限。整体而言,非敏感信息是舆情传播的主流,但敏感信息的较高占比也提示需重点关注该领域潜在的舆论风险与公众关切点。
· 信息分类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从五大类市场监管领域信息分布的月度变化来看,2025年9月与8月相比,各类别占比呈现不同态势:质量安全类舆情占比微幅上升,从8月的37.4%升至9月的39.4%,持续位居各类别之首,仍是舆论聚焦的核心领域;消费维权类占比小幅上升,由8月的30.8%升至9月的31.3%,仍为第二大舆情类别,反映消费者权益保护话题热度保持稳定;市场秩序类占比有所下降,从8月的10.7%降至9月的10.1%;经营合规类占比出现回落,从8月的12.2%降至9月的9.8%;监管履职类占比略有上升,从8月的9.0%升至9月的9.4%,体现出舆论对监管部门履职情况的关注有所增强。整体而言,9月市场监管领域舆情在质量安全、消费维权、监管履职领域的关注有所强化,市场秩序、经营合规领域的关注则略有收窄,多维度舆情共同勾勒出当月市场监管领域的舆论图景。
热点舆情排行
| 序号 | 日期 | 热搜话题 | 阅读量 |
| 1 | 9月19日 | 小米召回11.7万辆标准版su7 | 1亿 |
| 2 | 9月1日 | 胖东来燕麦脆被指无生产日期 | 7590万 |
| 3 | 9月5日 | 桃李面包广告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 | 5932万 |
| 4 | 9月21日 | 央视起底直播间高端四件套猫腻 | 3844万 |
| 5 | 9月17日 | 携程被约谈 | 4111万 |
| 6 | 9月21日 | 西贝预制菜 | 3457万 |
| 7 | 9月9日 | 1.61亿网民正遭私域直播围猎 | 3087万 |
| 8 | 9月15日 | 8个月婴儿没喝茶被收茶位费 | 2628万 |
| 9 | 9月12日 | 汕尾某小学被曝多名学生疑似食物中毒 | 755万 |
| 10 | 9月23日 | 市场监管总局约谈货拉拉 | 612万 |
表 2025年9月市场监管热点话题排行
02
重大舆情回顾
1
小米召回11.7万辆标准版su7
事件概述
2025年9月1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告显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备案召回计划,自即日起召回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生产的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共计116887辆,涉两个召回编号对应三类车型。召回原因是车辆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特殊场景下识别、预警或处置不足,或增加碰撞风险。小米称将通过OTA免费升级软件消除隐患,雷军转发回应提示车主关注,但市场监管总局主管媒体指出此次为受调查后被动召回,非主动行为。
舆论反响
一是质疑企业主动性,认为其在相关事故后未及时行动,直至监管调查才召回,缺乏担当;二是争议回应态度,批评其将安全缺陷OTA修复包装为常规升级,有“丧事喜办”之嫌;三是讨论解决方案合理性,认为新增功能实质是将责任转嫁给驾驶员;四是关注行业监管,指出需明确智能驾驶缺陷界定与召回标准;五是担忧品牌信任,两次召回暴露技术短板,呼吁加强品控。多数观点认为合规是底线,企业需以更主动态度保障安全。
2
胖东来燕麦脆被指无生产日期
事件概述
2025年8月底,有网友称在河南郑州信万广场永辉超市购买的胖东来“草莓水果燕麦脆”无生产日期,包装多面均未显示该关键信息,涉事产品标注委托商为许昌市胖东来超市有限公司。9月1日,永辉超市称已联合胖东来下架涉事商品,胖东来客服回应正调查,推测为生产过程中个别产品漏印,暂未发现其他同类问题,但未公布最终调查结果。此前胖东来曾因一次性筷子无生产日期引发纠纷,此次事件再次引发关注。
舆论反响
一是态度两极分化,支持者因胖东来口碑好,认为是偶发失误;反对者强调食品安全无小事,质疑低级疏漏不应出现。二是质疑品控责任,有网友怀疑永辉渠道商品为假货,直指联营模式下品控模糊。三是关注法律合规,指出无生产日期违反《食品安全法》,讨论赔偿与打假问题 。四是呼吁监管加强,建议规范品牌授权与渠道管控,避免问题商品流入市场。多数观点认为,事件暴露渠道品控漏洞,需企业与监管共同发力守护食品安全。
3
西贝预制菜引争议
事件概述
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发文吐槽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并呼吁立法强制餐馆明示是否使用预制菜,引发消费者对高价预制菜的共鸣。9月11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硬回应“绝无预制菜”,并宣称将起诉罗永浩。罗永浩随即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个人吐槽升级为全民监督。9月12日,西贝发公开信公布菜品制作流程,上线“罗永浩菜单”,并宣布开放后厨供参观,但在媒体直播中暴露出多个食品安全问题。同日晚,罗永浩直播展示网友提供的西贝使用预包装冷冻食材的图片,申明自己立场是推动预制菜透明化,保障消费者知情权。9月13日,媒体报道《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当晚罗永浩宣布“停战”,表示期待相关法规出台。9月14日,西贝门店暂停后厨参观,并下架“罗永浩套餐”。贾国龙在行业群致歉截图流出,他承认“应对方式有错”,但称罗永浩是“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致罗永浩宣布重新开战。9月15日,西贝发布致歉信,承诺10月1日前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但因“顾客虐我千百遍”的表述再次引发争议。同日晚,罗永浩发布长文,称决定放弃追究西贝。
舆论反响
一是批西贝公关失当,创始人强硬回应、情绪化骂战及致歉信不当表述激化矛盾;二是争议预制菜知情权,消费者不满高价与冷冻/中央厨房预处理未明示;三是忧食品安全,后厨问题曝光动摇品控信任;四是呼吁行业规范,支持立法强制明示预制菜。
4
央视起底直播间
高端四件套猫腻
事件概述
2025年9月21日,央视《财经调查》曝光直播间“高端四件套”造假乱象,江苏南通、浙江嘉兴等地存在完整造假链条。问题集中在三方面:一是虚标支数,将40-50支产品谎称100支甚至170支;二是材质造假,以化纤混纺冒充长绒棉,纯化纤产品虚构“木棉皱皱纱”等概念;三是伪造标签与报告,自贴“A类母婴级”标签,提供带二维码的假检测报告,部分产品无厂名厂址。曝光后,南通、嘉兴市监局连夜行动,查封问题产品,抽样检测并开展行业专项整治。
舆论反响
一是谴责欺诈行为,消费者分享受骗经历,痛斥“低价高端”是消费陷阱;二是质疑行业潜规则,对“支数随便标、没人会测”的业内坦言感到震惊;三是肯定监管行动,支持从严打击造假产业链;四是关注维权难度,呼吁简化检测与维权流程;五是呼吁长效监管,建议平台强化审核,建立材质溯源机制。多数观点认为,事件暴露直播家纺品控漏洞,需企业、平台与监管联动守护消费公平。
5
西南大学通报外卖指定平台
被指垄断
事件概述
2025年9月17日,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公告称,已依法约谈携程运营主体,直指其违反《电子商务法》等规定,利用服务协议、技术手段等对平台内经营者交易及价格施加不合理限制。此前,郑州多家酒店举报携程通过“调价助手”私自改价、强制折扣且不通知商家,8月5日携程还曾因涉嫌“二选一”、价格欺诈等被贵州省市场监管局约谈。监管部门已于9月4日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要求其修订合同、优化工具并建立长效合规机制,目前携程暂未公开回应。
事件概述
一是支持监管行动,认为约谈直击平台“店大欺客”乱象,力挺保护商家与消费者权益。二是谴责平台霸权,商家吐槽被当“打工仔”,消费者痛陈乱扣费、价不一致等问题,黑猫投诉超14万条。三是质疑整改诚意,对携程沉默回应不满,担忧“屡谈屡犯”。四是关注行业通病,呼吁严查其他平台类似行为。五是呼吁长效监管,建议细化平台定价规则,强化技术手段监管。多数观点认为,事件暴露平台经济监管短板,需持续压实企业主体责任。
6
桃李面包广告
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
事件概述
2025年9月初,桃李面包为宣传五仁口味“蛋月烧”月饼投放电梯广告,文案称“有人说五仁不好吃,那是因为你还年轻,还没饱尝生活的毒打”,引发舆论争议。广告上线一天后即下架,涉事五仁月饼同步显示缺货。桃李面包回应称,广告源自内部共创机制,因未准确把握受众情绪导致失误,官方微博以“甩锅领导、年轻人接管宣发”的自嘲口吻致歉,此前其曾因面包抽检不合格公开致歉。
舆论反响
一是批评营销不当,认为文案将口味偏好与人生阅历绑定,有“爹味说教”“PUA”之嫌,冒犯年轻群体。二是对致歉态度两极分化,部分认可其快速下架整改的诚意,部分质疑“甩锅领导”是公关套路,暴露审核机制缺失。三是关注法律风险,指出文案或违背公序良俗,触碰《广告法》红线。四是关联品牌信任,有网友因频发问题质疑产品品控能力。多数观点认为,事件警示企业营销需平衡创意与尊重,完善审核流程。
7
汕尾某小学被曝
多名学生疑似食物中毒
事件概述
2025年9月10日晚,广东汕尾市普宁华美实验学校小学部食堂的“烧汁鸡腿”因长时间常温储存且未复热,致94名学生9月11日出现肠胃不适。学校及时送医,陆丰市市场监管部门送检餐食样品。9月19日,陆丰市教育局通报,致病因子为产气荚膜梭菌,引发急性肠胃炎。目前,学校已撤换相关负责人,有关部门传唤约谈18名责任人,将严肃处理。全市加强食品安全检查,防止类似事件再发生。
舆论反响
一是谴责校方失职,认为鸡腿储存复热违规,暴露食堂管理混乱、安全意识差。二是不满应急处置,质疑对学生症状监测不敏感、家长沟通不透明。三是关注追责实效,部分认可处理速度,但担忧整改“一阵风”。四是呼吁强化食安防线,要求落实操作规范、加强日常监督。多数观点认为,需压实校园食安责任,前置风险防控。
03
舆情风险研判
综合研判,2025年10月市场监管领域的舆情风险主要呈现出“节后消费纠纷回升、食品安全关注持续”的特点。国庆长假结束后,服务类投诉可能集中爆发;电商平台“双十一”预售提前启动,消费争议随之增加;开学初期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问题仍在舆论敏感期。这些因素叠加,可能进一步放大监管环节的舆论压力。具体风险分析如下:
1
预付式消费纠纷风险
“双节”过后,餐饮、旅游、住宿等服务消费的集中投诉风险加大。常见问题包括线上预订违约、景区过度拥堵、宾馆卫生不达标、售后响应不及时等。如果商家推诿责任、平台调解不到位,容易形成“节后维权难”的印象,进而引发对监管效能的质疑。
2
校园食品安全风险
10月仍处于新学期初期,学校食堂、校外托管机构及周边餐饮点的食品安全备受关注。若发生储存不当、食材过期或学生餐后不适等情况,一旦经家长群体和自媒体放大,极易引发区域性舆情,并让公众产生“开学季监管前紧后松”的担忧。
3
电商预售争议风险
10月中下旬起,电商平台陆续启动“双十一”预售,相关争议逐步显现。虚假折扣、定金难退、优惠券限制过多、商品描述夸大、直播带货货不对版等问题都有可能成为焦点。若出现头部主播“翻车”或大数据“杀熟”被曝光,舆论关注点将集中在平台责任与监管能否跟上,甚至可能演变为“数字消费陷阱”的舆情。
4
季节性商品质量风险
进入十月,气温逐渐下降带动火锅食材、取暖用品、保湿类化妆品等进入销售旺季。若出现质量不合格、假冒伪劣或虚假宣传,很容易引发消费安全话题。同时,中秋礼品和秋季特产流通量大,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或价格异常,也可能迅速成为舆论热点,考验监管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
5
广告合规风险
随着“双十一”促销周期拉长,部分商家可能违规宣传,例如使用绝对化用语、虚构产品功效、刷单造假等,尤其集中在保健品、电子产品、家装服务领域。如果问题未能及时查处,被社交媒体放大后,容易引发“监管反应滞后”的批评声音,影响执法公信力。
04
舆情应对建议
健全预警响应机制
针对不同风险场景设计差异化监测重点:节后关注旅游、餐饮平台的消费维权舆情;开学季重点跟踪家长群体和教育类自媒体的食安讨论;预售期加强对直播间和优惠活动的监测。建议联合第三方数据机构,建立关键词预警阈值,及时推送风险提示,做到早发现、早介入。
拓展沟通互动渠道
推动商家、行业协会与消费者代表之间形成常态化沟通机制。例如,“双十一”前可组织电商平台和消费者代表开展说明会,提前解释优惠规则和售后政策;在校园食品安全领域,引入家长代表参与采购和监督。同时,利用短视频、专栏解读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消费知识,缓解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误解。
完善案例驱动机制
系统整理典型舆情案例,提炼事件诱因、传播路径和公众诉求,形成《舆情风险案例手册》。指导企业对照学习,餐饮企业可优化食材公示流程,电商平台可完善促销规则说明,把过往舆情教训转化为改进措施。
强化自律与监督协同
推动行业协会制定细分标准,如餐饮食材溯源展示、电商促销信息公示,督促企业提升透明度和规范性。鼓励消费者组织、媒体和社会监督力量发挥作用,通过消费提示和案例曝光,帮助公众规避风险,推动形成“企业守规自律、社会共同监督”的良性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