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 | 清华通报多名师生参与黄牛活动牟利,校园管理与公众需求如何平衡?

据“平安清华”微信公号 9月29日消息,清华大学 9月28日发布警示通报,近期学校发生多起校内人员违规报备、违规载客入校的情况,部分人员参与“黑导”“黄牛”活动牟利,严重扰乱校园秩序、影响校园安全。参与类似违规行为的教师及学生受到相应处分。

事件一经公开,立刻引发媒体关注,光明网、央视网、搜狐网、网易新闻、等媒体都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在29日中午,舆情进一步发酵,微博话题#清华通报多名师生参与黄牛活动牟利#冲上热搜榜第七位,引发网民激烈讨论。

01

舆情趋势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舆情监测中心数据显示,9月29日9时到9月29日21时共监测到相关信息5215条,互动声量达到7.54万。

· 舆情走势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清华通报多名师生参与黄牛活动牟利,校园管理与公众需求如何平衡?

通过舆情走势图可知,该舆情从29日上午开始发酵,随后,光明网、澎湃新闻等93家媒体相继加入报道,使得话题热度持续上升并于29日12时迎来峰值。在此期间,信息传播速度达到了7.23条/分钟。

· 信息来源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清华通报多名师生参与黄牛活动牟利,校园管理与公众需求如何平衡?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5215条,微博是主要传播平台,共4709条(占比90.3%),其次是客户端294条(占比5.64%)、视频191条(占比3.66%)、微信12条(占比0.23%)、网站9条(占比0.17%)。

·   关键热词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清华通报多名师生参与黄牛活动牟利,校园管理与公众需求如何平衡?

据关键词云图显示,本次舆情事件“黄牛”“牟利”“教职工”“清华大学”“骑手”等关键词受到广泛关注。

02

舆论观点

 网民观点 

1、名校师生带头违反校纪,有失水准

网友表示,名校参观名额预约困难原来事出有因,类似事件屡次爆出,名校在公众心目中光环也将逐渐黯淡。

微博用户@玩车豆豆:原来预约参观清华名额“秒没”原因在这,难怪一直约不到!!而且是师生都有参与,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首当其冲带着学生干,这价值观能对吗??#清华通报多名师生参与黄牛活动牟利

2、清华处理校内“家丑”干净利落,不愧名校头衔

有不少网友表示,清华校方对几起违规违纪事件的处理做到了公正公开,动作麻利。

微博用户@墨染简染:不得不说,清华这波操作及时而且效率高,清华是头牌学府,不能让学生和老师被金钱和利益蒙上双眼 。

3、高校开放政策不合理,此类事件才会频繁发生

有网友表示,屡次爆出校内黄牛牟利事件,究其原因还是高校太过封闭,一票难求导致的,高校开放政策应适当放宽,呼吁高校对社会敞开大门。

微博用户@麦克老老狼:清华放开校门,就没与这种事情发生了。不放开,这种事情永远都存在。 

 媒体观点 

1、澎湃新闻:清华大学的预约制与公众参观需求失衡,导致 “黄牛” 现象频发,需通过管理创新平衡双方利益

澎湃新闻指出,清华大学作为顶尖学府,入校参观实行预约制但名额紧俏,尤其在寒暑假期间一票难求,而校内人员的报备权限被个别师生利用,成为灰色生意的温床。

类似案例在清华、北大等名校时有发生,反映出校门管理严格与公众参观热情之间的长期冲突,呼吁学校通过优化预约机制、增加开放名额等方式压缩灰色空间。

2、极目新闻:黄牛行为与高校开放政策有关,但更多是源自师生道德失范

部分网友将问题归咎于校园开放政策,认为每天6000个(节假日)的预约名额无法满足需求,二手平台入校名额被炒至300元/人,滋生诈骗乱象。

但极目新闻指出,涉事师生明知管理规定却为私利违规,将校园权限异化为牟利工具,违背法律法规。高校开放面临的现实困境固然不容忽视,但此类凸显个人道德水平低下、严重败坏校园风气的行为更应受到批判和惩戒。

03

舆情总结

清华大学多名师生参与 “黄牛”活动牟利事件引发的舆情,舆论围绕事件本质、治理逻辑与深层矛盾展开多维度讨论,形成兼具批判反思与建设性的舆论图景。

首先,清华校方的处理方式引发了讨论,相较于以往类似问题多内部消化的处理,此次清华 “自揭其丑” 公开通报,处罚梯度清晰,对教职工行拘解聘、对学生取消保研资格的举措,传递了“校园不是法外之地”的社会共识。

其次,网民主要讨论了事件背后的结构性矛盾——高校开放需求与校园秩序维护的长期困局。极目新闻、澎湃新闻等均提及,清华的预约名额远难满足公众参观需求,二手平台入校名额一度炒至 300 余元,甚至滋生诈骗,而校园毕竟不比景区,完全开放又可能冲击教学科研秩序、带来安全风险。这种两难局面让舆论呈现分化:部分声音将根源归于名额稀缺,认为需优化开放机制;另一些则强调 “漏洞不能成为违规借口”,如极目新闻所言,供需失衡仅是诱因,核心仍是涉事者目无法纪。

总之,此次事件不仅是对师生规则意识的警示,更是在提醒顶尖高校思考如何在保障核心职能的前提下,以更透明公平的机制释放公共价值。根治“校园黄牛”还需多方发力,校方严管与创新并重、社会摒弃名校“打卡”功利心、监管部门净化周边市场,方能在校园秩序与公众期待间寻到平衡。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51-65322613

邮件:zxl@boryou.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8:45~17:45

公司资讯
公司资讯
舆情简报
舆情简报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