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 | 人体蜈蚣雕塑引争议:艺术创新与公众体验的融洽难题

据“百姓关注”10月11日消息,有网友发视频称云南丽江荒野之国景区画风诡异,人体蜈蚣与三面女孩等作品让人观感不适,景区回应称争议源于博主故意调色,“人体蜈蚣”寓意“人与人的连接”,不适感因审美差异产生。

回应发布后,凤凰网、中国新闻周刊、极目新闻、新闻晨报等多家媒体跟进报道。10月13日晚,“荒野之国”艺术园发布声明,向公众诚挚致歉,承认部分作品给游客带来不适,已对“人体蜈蚣”等争议作品进行拆除整改,并承诺后续将加强公众意见吸纳与作品审核,确保贴合景区定位。

01

舆情趋势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舆情监测中心数据显示,10月11日9时至10月15日21时共监测到相关信息116271条。

· 舆情走势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人体蜈蚣雕塑引争议:艺术创新与公众体验的融洽难题

数据显示,自10月11日21时,“百姓关注”发布《丽江一景区部分设计被指观感不适景区:博主故意调色所致》引发网民关注,10月12日11时“然后有戏资讯”发布《有网友发视频称云南丽江》对此事进行了传播,推动全网信息量上升,15日7时,“新闻联合播”发布《云南丽江“荒野之国”艺术园道歉了。艺术表达是否该被舆论的质疑所裹挟?创作和审美的边界,在格式化的美之外,能否存留一点或许不被接受的丑?》对此事进行传播(报道),并于10月15日9:00时达到峰值4101条,随后全网信息量开始下降。

· 信息来源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人体蜈蚣雕塑引争议:艺术创新与公众体验的融洽难题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116271条,视频是主要传播平台,共64436条(占比55.42%),其次是微博28116条(占比24.18%)、客户端19565条(占比16.83%)、互动论坛2087条(占比1.8%)、微信1116条(占比0.96%)、网站935条(占比0.8%)、数字报16条(占比0.01%)。#荒野之国景区回应作品被指观感不适##人体蜈蚣雕塑引景区致歉#等话题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引发热议。相关词条新浪热搜阅读量超过6785.6万,并于10月15日达到舆情峰值。其中,微博话题#荒野之国景区回应作品被指观感不适#阅读量1209.4万,讨论量4852;微博话题#人体蜈蚣雕塑引景区致歉#阅读量5576.2万,讨论量1.1万。

·   关键热词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人体蜈蚣雕塑引争议:艺术创新与公众体验的融洽难题

关键词云图显示,在本次舆情发酵过程中,“丽江景区”“不适”“争议”“诡异”等关键词受到普遍关注。

02

舆论观点

 网民观点 

1、认为与景区定位不符,损害游客尤其是未成年人体验

@LG–MAKE:首先要看这些地方主要受众是哪些人,就比如画展艺术展这些是面向所有人群的也就是男女老少都可以,如果有直接能看到的恐怖元素,家长带孩子应提前做好规划考虑是否前去。如果是游乐园,亲子互动游玩场所出现直接能看到的恐怖元素,那家长有权要求拆除。

@十三:其实吧我感觉最大问题是小众艺术卖的时候却说儿童乐园温馨啥的,最好的应该是调整受众,撤掉确实蛮可惜的。

2、认为公众不应以单一审美否定作品价值,支持艺术多元,认为争议源于审美差异与传播偏差

@luyuer.:本来就是梦核主题园区就是怪诞的艺术也没有打扰民众,也有很多地方有这种主题,那些人非要把自己看不顺眼的东西全都毁掉,这个世界也不允许所谓小众的存在,只会扣上那些乱七八糟的帽子,然后还自诩正义真是糟透了。

@卿寒:有没有可能有些人就是喜欢这个风格,一直想去没机会去,看了网上的照片我觉得很好啊,不同的装置都很有特点,如果都是统一的童话风太没意思了。

3、认为景区管理缺位,而非单纯“拆或不拆”,应通过精细化管理化解矛盾

@喵里喵气:丽江荒野之国那人体蜈蚣雕塑的事,我真站游客这边。说是为女儿造的童话王国,结果弄个以梁龙为原型的人首虫身雕塑,一堆手足扭着,还说游客不适是理解不同、博主调色的锅。公共景区又不是私人艺术展,哪能只顾自己天马行空?艺术要包容,但也不能把惊吓当个性吧?真为孩子想,也不会弄些让人生理不适的东西。现在拆了算认账,但一开始那说法也太敷衍了。你们觉得呢?

@暗昼:公共艺术不是艺术家的自嗨场,也不是大众的情绪垃圾桶。当”童话王国”里摆着让人不适的作品,错的从不是艺术本身,而是景区对定位的混乱和对公众的敷衍。比起拆作品,学会在创意和尊重间找平衡,才是真的解决问题。

 媒体观点 

1、极目新闻:荒野之国景区因“人体蜈蚣”等装置致歉,公共艺术不能把惊吓当个性

景区主打“童话主题”,却出现令多数游客感到不适的雕塑,本质是公共艺术创作脱离了“公共性”。公共空间的艺术不仅要考虑创作者表达,更要兼顾受众的普遍接受度。景区初期以“审美差异”“博主调色”回应,回避了自身定位与作品适配性的核心问题,反而加剧舆论不满。最终拆除整改虽属必要,但更应引发公共艺术如何在创新与大众体验间找到平衡的思考,而非陷入“创作自由”与“公众不适”的对立。

2、红星新闻:云南荒野之国公园部分雕塑被指“恐怖”工作人员:来过的游客很少有说被吓到

从网友爆料到景区致歉,“人体蜈蚣”雕塑争议持续数日,关键矛盾点并非“艺术该不该存在”,而是景区管理的缺位:其一,作品引入时未评估与“童话主题”的契合度,未考虑家庭游客的感受;其二,面对质疑时,先指责“博主调色”,再强调“艺术表达”,缺乏直面问题的诚意;其三,未建立提前收集公众意见的机制,直到舆情发酵才被动整改。公共空间的运营需以游客体验为核心,而非单纯追求“个性”。

3、新京报:“人体蜈蚣”装置被拆,关键是要厘清受众边界

“人体蜈蚣”雕塑引发的讨论,本质是公共艺术与公众之间“沟通”的缺失:一方面,景区未通过解读、分区等方式,让公众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导致误解加剧;另一方面,公众对公共艺术的认知也需更多元——不必因“不适”就否定所有前卫创作,而景区有责任搭建“沟通桥梁”,比如增设解读标识、按风格分区展示,让不同需求的游客自主选择。最终拆除虽平息舆情,但“一拆了之”并非最佳方案,更优路径是通过沟通化解分歧,让公共艺术既保留创新,又获得公众理解。

03

舆情总结

“人体蜈蚣”雕塑引发丽江“荒野之国”景区致歉事件,核心矛盾在于公共艺术表达与景区“梦幻温馨童话”定位的严重错位,以及艺术创新与公众体验的失衡。

它看似是一场关于艺术审美差异的争议,实则深刻揭示了在公众审美需求日益多元的当下,公共艺术创作与运营需兼顾个性化表达与大众接受度。舆情从对雕塑造型的直观不适,升级为对公共艺术“公共性”边界、景区管理缺位及舆情应对诚意的集体反思,公众核心诉求集中于作品与定位的适配性、景区沟通机制的完善及长效管理规则的建立。

公共艺术一旦进入经营性景区等公共空间,就不再是单纯的私人创作,必须承担相应的公共责任。公众对公共艺术的包容并非无底线,建立在作品与场景适配、信息透明可及的基础上方为喜闻乐见的公共艺术。景区初期将争议归咎于“博主故意调色”与“审美差异”,未能正视自身在作品审核、风险提示、创作解读等方面的缺位,激化了公众不满,直至拆除争议作品才平息舆情。

总之,此次事件不仅是景区危机应对的警示,更凸显公共空间艺术管理的漏洞。根治类似问题需多方发力:景区需强化主题定位与作品的适配性评估,建立“艺术创新-公众沟通-风险预判”的管理链条;社会需理性看待艺术多元,避免非黑即白的评判;监管部门可推动公共艺术管理规范出台,明确空间属性与作品选择的边界,最终实现

艺术价值与公众体验的平衡。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51-65322613

邮件:zxl@boryou.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8:45~17:45

公司资讯
公司资讯
舆情简报
舆情简报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