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研判丨2025年中秋节、国庆节双节市场监管领域舆情风险前瞻报告
2025年中秋节与国庆节(以下简称“双节”)叠加8天长假,成为全年消费需求集中释放的关键节点。在国内消费持续复苏、文旅融合深化及“银发经济”“家庭游”需求升温的背景下,双节期间预计将迎来大规模跨区域人口流动与消费热潮,食品采购、旅游住宿、交通出行、电商促销等领域消费需求显著增长,对市场供给能力与监管效能提出更高要求。
从消费场景看,食品消费领域,月饼过度包装、馅料以次充好、临期产品违规销售等问题易引发关注,家庭聚餐、婚宴等聚集性餐饮活动还可能暗藏食源性疾病风险;旅游住宿领域,酒店低价引流、到店加价、订单无故取消等乱象或随客流激增集中暴露,景区门票捆绑消费等问题也可能引发舆情;电商促销领域,平台“先涨后降”“虚假折扣”“售后推诿”等行为,易在促销高峰期触发消费者维权;民生服务领域,燃气、水电价格波动及维修服务滞后,可能引发居民不满;加之政策监督常态化,市场监管部门在双节期间的执法效率与服务质量,将面临公众与舆论的双重检验。
当前,消费者对消费品质、安全与公平的诉求不断提升,反向旅游、预制菜礼盒等新兴消费模式快速涌现,但部分领域监管标准尚未完善,供需矛盾与监管滞后可能诱发舆情风险。提前预判双节期间市场监管领域潜在风险,构建全链条应对体系,对保障消费市场平稳运行、维护公众权益与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
01
近五年双节消费维权舆情分析
通过梳理2020-2024年双节期间消费维权舆情数据,总结热点领域与变化趋势,发现舆情演变既反映市场环境动态调整,也与监管政策落地效果紧密相关。深入分析这些规律,可为2025年双节市场监管工作提供参考。
舆情共性特征解析
消费场景集中性:双节负面舆情主要聚焦食品(月饼、生鲜)、旅游(景区、酒店)、交通(高速、票务)三大核心领域,均与“节日刚需”场景高度绑定,供需矛盾易在此类场景中集中爆发,成为舆情高发区。
传播渠道倾向性: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是舆情扩散主阵地,短视频与图文结合的“体验式吐槽”(如酒店卫生问题实拍、月饼质量实测)传播速度快、感染力强,易引发公众共鸣;新闻客户端则侧重深度报道,推动舆情向“监管问责”方向延伸。
问题类型结构化:舆情事件集中反映三大类问题:一是产品质量(月饼变质、生鲜冷链不达标);二是商家诚信(价格欺诈、虚假宣传);三是服务保障(酒店订单违约、景区限流混乱),且多涉及多主体责任交叉,处置难度较大。
舆情差异与演变轨迹
热点议题动态调整:2020-2021年,受疫情影响,线上消费(生鲜电商、预制菜)舆情占比上升,集中反映配送延迟、产品变质问题;2022—2023年,旅游市场复苏,酒店到店加价、景区门票捆绑消费成为舆情焦点;2024年,“反向旅游”兴起,中小城市民宿卫生不达标、本地服务配套不足及预制菜安全等新议题进入舆论视野,舆情热点从传统大城市向中小城市、从传统食品向新兴品类延伸。
消费趋势驱动变化:一方面,品质化消费趋势下,消费者对高端月饼、有机生鲜的品质要求提升,相关货不对板舆情增多;另一方面,性价比消费理念普及,月饼过度包装、促销套路等问题引发的舆论批评更加强烈,反映消费者对合理消费的倡导与对“浪费式营销”的抵制。
舆情变化的深层社会经济映射
消费观念品质化升级:消费者从“满足基础需求”向“追求体验与安全”转变,如对月饼的关注从“口感”扩展到配料安全、包装环保,对旅游的需求从“打卡”转向“服务体验”,倒逼市场供给端提升品质。
消费模式多元化挑战:反向旅游、预制菜礼盒、直播带货卖月饼等新兴模式涌现,丰富消费选择的同时,也带来监管空白——如预制菜标签不规范、直播带货“夸大宣传”等,易引发舆情。
维权意识与能力提升:随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普及,公众维权方式更趋多元,且更注重证据留存,维权行为从“个体抱怨”转向“集体诉求”,对企业与监管部门的压力显著增加。
供需结构性矛盾凸显:市场供给端在品质把控、服务配套、应急响应等方面仍滞后于消费需求,如预制菜企业缺乏统一质量标准、酒店行业“订单管理系统”不完善等,成为舆情持续发生的深层原因。
02
潜在舆情高风险领域
前瞻
食品消费领域
月饼市场乱象引发品质质疑:2025年双节前,已有消费者反映部分商家推出“天价月饼”,且存在馅料以次充好、过度包装问题。双节期间,若此类问题集中出现,不仅会引发“浪费资源”的舆论批评,还可能因食品安全问题触发投诉,影响品牌口碑与市场秩序。
聚集性餐饮暗藏食源性风险:双节是家庭聚餐、婚宴、朋友聚会的高峰期,部分餐饮企业可能为压缩成本,采购低质食材、简化餐具消毒流程,或因客流量大导致食材储存不当。若引发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涉事企业将面临舆论谴责,市场监管部门也可能因“事前监管不到位”被问责。
预制菜消费存在信息不透明:近年来双节期间预制菜需求激增,但2025年有消费者投诉部分预制菜生产日期模糊、配料表标注不全,且存在加热后口感差、食材不新鲜等问题。双节期间,若此类问题爆发,易引发消费者对预制菜“安全与品质”的担忧,甚至诱发行业性信任危机。
旅游住宿领域
酒店订单违约与价格欺诈:2024年双节期间,酒店低价引流、到店加价、订单无故取消等问题引发大量投诉,2025年类似风险仍存:部分酒店可能通过第三方平台发布低价房源,吸引消费者下单后,以房源已满为由强制取消订单,或要求补差价才能入住。双节期间游客数量多,若此类问题频发,将严重影响旅游体验,甚至引发城市形象受损的舆情。
民宿服务与卫生不达标:随着“反向旅游”持续火热,中小城市及乡村民宿成为消费热点,但部分民宿存在卫生条件差、安全设施缺失、服务态度恶劣等问题。双节期间,若游客通过社交媒体曝光此类问题,易引发民宿行业缺乏规范的讨论,影响旅游市场口碑。
景区消费存在强制捆绑行为:部分景区可能通过“门票+观光车+购物点”捆绑销售的方式,强制游客消费,或在景区内设置高价消费陷阱。若双节期间类似问题增多,将引发消费者对“景区垄断经营”的不满,甚至触发对景区评级合理性的质疑。
电商促销领域
促销活动暗藏“价格套路”:双节期间,电商平台多会推出“满减”“折扣”“秒杀”等促销活动,但部分商家可能存在先涨后降、虚假满减、秒杀活动不兑现等问题。双节期间若类似行为复发,易引发消费者集中投诉,影响平台公信力。
“仅退款”规则调整引发维权争议:2025年以来,部分电商平台调整“仅退款”规则,将“消费者收到货后退款不退货”的审核权移交商家,而非平台主动介入。双节期间促销活动多,售后问题激增,若商家存在拖延审核、拒绝合理退款等行为,消费者维权无门,易通过社交媒体发声,形成对平台漠视消费者权益的负面舆论。
直播带货存在虚假宣传:双节期间,直播带货成为月饼、生鲜、旅游产品的重要销售渠道,但部分主播可能存在夸大产品功效、隐瞒产品缺陷、承诺不兑现等问题。若消费者收到货后发现“货不对板”,易引发对直播带货诚信的质疑,甚至触发行业性监管讨论。
民生服务领域
燃气水电价格与计量争议:2025年以来,部分地区因“能源成本上涨”调整燃气、水电价格,双节期间居民在家时间长,用量增加,对费用变化更敏感。若存在抄表数据不准确、价格调整未提前公示等问题,易引发居民对公共服务企业收费合理性的质疑,甚至出现集体投诉舆情。
家电维修服务滞后与乱收费:双节期间家庭用电量大,家电故障概率增加,若维修企业存在上门不及时、乱收费等问题,易引发消费者不满。
生鲜配送服务质量下降:双节期间生鲜电商订单量激增,部分平台可能因运力不足导致配送延迟,或存在订单漏发错发、食材不新鲜等问题。若消费者收到变质食材,易通过社交媒体曝光,引发对生鲜平台品控能力的质疑。
政风效能领域
监管响应效率面临舆论检验:双节期间消费纠纷集中,若市场监管部门对消费者投诉响应不及时、处置不公正,易引发公众对监管不作为的质疑。尤其在政策监督常态化背景下,此类问题可能被放大,影响政府公信力。
执法规范性引发争议:双节期间市场监管部门执法频次增加,若存在执法方式简单粗暴、选择性执法等问题,易引发商家与公众不满,损害执法权威。
信息公开不及时与透明度不足:若双节期间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景区安全事件等,市场监管部门若未及时公开事件原因、处置进展、后续措施,易引发公众猜测,导致谣言传播,加剧舆情风险。
03
市场监管部门工作
对策建议
事前
风险预防与体系搭建
构建全领域监测预警网络:针对食品、旅游、电商、交通等高风险领域,整合12315投诉平台、社交媒体、行业论坛等信息渠道,实时监测“月饼质量”“酒店违约”“促销套路”等关键词,建立风险清单,明确监测指标与责任主体;对“燃气价格”“执法效能”等敏感话题,提前设置预警阈值,及时捕捉苗头性问题。
完善制度预案与协同机制:联合商务、文旅、交通等部门明确各环节的权责;针对预制菜标签、民宿服务标准、直播带货规范等新兴问题,组织行业协会、企业、专家制定指导性文件,划定经营红线;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确保风险信息快速传递。
强化消费教育与企业引导:通过官方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发布《双节消费提示》,重点提醒月饼选购避坑、酒店订单核实、促销活动比价等要点;组织电商平台、餐饮企业、景区开展“诚信经营承诺”活动,公开服务标准与投诉渠道;针对生鲜电商、网约车平台,开展节前合规检查,督促企业完善售后与应急机制。
事中
应急处置与舆论引导
快速响应与权威信息发布:双节期间,若发生食品安全事故、酒店集体投诉等舆情,市场监管部门需在24小时内介入调查,并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初步进展;对专业性问题,邀请第三方机构、专家参与解读,以权威信源消解公众疑虑;避免信息真空引发谣言。
分类处置与矛盾优先化解:针对消费纠纷,建立“投诉受理—快速核查—先行赔付”闭环机制,优先保障消费者权益;针对执法争议,及时公开执法依据与流程,接受公众监督。
定向引导与情绪疏导:对月饼过度包装、促销套路等舆情,引导媒体聚焦理性消费,避免舆论泛化;对涉及城市形象的问题,及时公布监管举措,传递治理决心。
事后
长效治理与形象修复
深度复盘与制度完善:舆情平息后,组织企业、监管部门、专家召开复盘会,分析问题根源,修订行业标准;针对公共服务领域,推动企业建立常态化自查机制,从制度层面消除风险。
信用修复与政企形象重塑:对涉事企业,要求其通过公开道歉、补偿消费者、整改公示等方式修复信任;对积极处置舆情的企业,给予正向宣传,树立“负责任企业”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