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专报 | 市场监管领域舆情风险研判月刊

2025年8月,全国市场监管领域舆情信息主要涉及质量安全、消费维权、市场秩序、经营合规、监管履职五大核心领域。从质量安全与消费维权维度看,“市监局介入调查赵露思假助农风波”引发对公益助农资质、定价透明度的争议,郑州餐饮店续面事件暴露消费纠纷处理中规则模糊与网暴风险,三亚游客身体不适坐海边躺椅被催收费事件凸显景区服务人性化缺失与收费规范问题,成都加油站加油收费纠纷则聚焦计量准确性与企业应急响应不足;从市场秩序与经营合规维度,西南大学通报外卖指定平台被指垄断事件,引发对校园服务垄断、招标透明度的质疑,“三只羊东北雨姐再被点名”“中公教育17000元退款需17年退完”等话题,反映出平台经营与消费退款领域的合规隐患;此外,“育儿补贴不能被商家掏走”“蜜雪冰城柠檬水有籽被投诉”等热点,也持续推动公众对民生消费权益的关注。

这些舆情既反映出当前市场中企业合规意识薄弱、服务细节缺失、规则制定模糊等突出问题,也暴露出部分领域监管响应与风险预判需进一步优化的短板,同时体现公众对消费公平、服务规范、监管效能的高度关切,显示行业需强化合规管理、完善服务细则,监管部门需提升风险预警与处置能力,以维护市场秩序与消费者合法权益。

舆情专报 | 市场监管领域舆情风险研判月刊

01

传播情况概览

2025年8月1日至8月31日,全网共监测到涉市场监管领域舆情信息3924万条。

· 舆情走势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舆情专报 | 市场监管领域舆情风险研判月刊

2025年8月全国市场监管领域舆情态势呈现“月初冲高、月中震荡、月末显著回落”的波动特征。具体来看,8月1日舆情信息量达到峰值(约170.9万条),随后快速回落;进入8月中旬,舆情声量进入震荡区间,多次在150万左右上下波动,呈现“回升—回落”的反复态势;8月下旬,尤其是25日之后,舆情声量呈显著且持续的下降趋势,至8月31日已回落至较低水平,月末舆情热度较月初高峰明显降温。

· 信息来源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舆情专报 | 市场监管领域舆情风险研判月刊

从舆情信息来源占比看,客户端是主要传播平台,共2161.8万条(占比55.08%),其次是微信660.3万条(占比16.83%)、网站420.6万条(占比10.72%)、视频353.3万条(占比9%)、微博161万条(占比4.1%)、互动论坛141.6万条(占比3.61%)、数字报25.8万条(占比0.66%)。

·   情感倾向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舆情专报 | 市场监管领域舆情风险研判月刊

从舆情信息的情感倾向看,2025年8月全国市场监管领域舆情信息属性分布呈现“非敏感信息占主导,敏感信息占比突出,中性信息占比相对较低”的特点。具体来看,非敏感信息占比达72.92%,在舆情信息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反映出市场监管领域日常传播的信息以常规性、非争议性内容为主;敏感信息占比为23.77%,接近四分之一,体现出市场监管领域存在较多引发舆论关注、涉及公众权益或监管争议的热点问题,舆论敏感度较高;中性信息占比仅为3.31%,占比相对较小,表明纯粹客观陈述类的舆情信息占比较为有限。整体而言,非敏感信息是舆情传播的主流,但敏感信息的较高占比也提示需重点关注该领域潜在的舆论风险与公众关切点。

·   信息分类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舆情专报 | 市场监管领域舆情风险研判月刊

从五大类市场监管领域信息分布的月度变化来看,2025年8月与7月相比,各类别占比呈现不同态势:质量安全类舆情占比微幅上升,从7月的37.2%增至8月的37.37%,持续位居各类别之首,仍是舆论聚焦的核心领域;消费维权类占比小幅回落,由7月的31.2%降至8月的30.77%,但仍为第二大舆情类别,反映消费者权益保护话题依旧保持较高热度;市场秩序类、经营合规类占比均有所提升,分别从7月的11.6%、8.3%升至8月的12.24%、8.96%,体现出市场竞争规范与经营主体合规性相关话题的关注度有所增强;监管履职类占比出现回落,从7月的11.7%降至8月的10.65%,但仍能体现舆论对监管部门履职情况的持续关注。整体而言,8月市场监管领域舆情在质量安全、经营合规等领域的关注有所强化,消费维权、监管履职领域的关注则略有收窄,多维度舆情共同勾勒出当月市场监管领域的舆论图景。

热点舆情排行

序号日期
热搜话题
阅读量
18月14日市监局介入调查赵露思假助农风波1.7亿
28月28日育儿补贴不能被商家掏走6015万
38月22日三只羊东北雨姐再被点名5696万
48月18日续面事件老板发声道歉网友毫不买账5562万
58月10日中公教育17000元退款需17年退完5263万
68月21日三亚游客身体不适坐海边躺椅被催收费4587万
78月29日50升油箱加67.96升汽油调查结果3914万
88月3日市监局回应蜜雪冰城柠檬水有籽被投诉2416万
98月16日谢霆锋刘德华竟现电梯施工人员名单2256万
108月18日西南大学通报外卖指定平台被指垄断1310万

表 2025年8月市场监管热点话题排行

02

重大舆情回顾

1

女明星赵露思假助农风波

事件概述

2025年8月中旬,演员赵露思在连续公益直播中推荐的延安苹果汁、青川竹荪等农产品陷入争议,网民质疑其存在“高价售假”“关联操控”“证书造假”三大问题,当地市场监管部门随即启动专项调查。经初步核查,赵露思团队自2025年初参与延安苹果助农项目,以市场价收购4000余户果农的600吨冰雹受损苹果,加工成果汁、果干后通过“小小的果实”公司销售。但争议焦点集中在:一是苹果汁售价达10元/罐,为同类产品3倍,被指“低价收果、高价牟利”;二是涉事公司股东与赵露思团队合作方存在关联,网民质疑“自设供应链收割情怀”;三是企业晒出的“助农大使”证书被指伪造,延长县农业农村局虽证实证书真实但强调仅授予企业,未对个人授权。目前市监局尚未公布最终结论,但明确要求企业补充成本核算报告和利润分配明细。

舆论反响

一是质疑流量变现套路,认为明星借助农营销洗白口碑,认为“情怀成了割韭菜的遮羞布”;二是争议定价合理性,支持方强调“加工运输成本高”,反对方认为明星溢价过高;三是关注证书监管漏洞,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助农资质查询平台;四是探讨明星责任边界,有网民主张“只要销量真实就该鼓励”,并要求“公开供应链全程可追溯”;五是呼吁行业规范,建议加强电商监管。多数评论认为,该案暴露了公益助农领域的标准缺失,需通过切实举措重建公众信任。

2

郑州餐饮店续面事件

事件概述

2025年8月13日晚,3名女子携带4名儿童在郑州某饸饹面馆消费140.58元(含一碗面及羊肉串、凉菜等),利用店家“无限续面”承诺续面两次后,因第三次续面请求被拒(顾客称未提第三次续面,实为孩子被呵斥理论)引发纠纷,顾客随后在团购平台给出差评。店家老板霍先生因不满差评,于次日发布未打码监控视频,视频中“7人点一碗面”的表述迅速引发热议,话题#女子带5孩点一碗面多次续面#登上微博热搜。8月15日,在街道办、派出所及市场监管所调解下,双方签署和解协议,顾客删除差评,店家道歉并删除视频,老板承诺“一人一碗面仍可无限续面”。但8月16日店家再度发布含“七匹狼”隐喻的视频疑似嘲讽顾客,触发信任危机。8月17日顾客表示不再和解,以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权提起诉讼,称未打码视频导致孩子遭网暴恶搞。8月19日,市监局介入调查卫生及虚假宣传投诉,涉事面馆因2.1万条差评暂停营业,店家账号被限制关注,服装品牌“七匹狼”无辜卷入舆论漩涡。

舆论反响

一是争议续面合理性,部分网民质疑顾客“多人共享一碗面续面”有违诚信,另一部分则强调顾客实际消费超140元,店家应明确规则而非事后追责;二是谴责网暴升级,对孩子照片被恶搞为表情包、家长遭人肉搜索的行为表示愤慨,呼吁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三是批评商家操作失当,认为其“和解后反复发布视频”“阴阳怪气嘲讽顾客”的行为违背契约精神;四是关注规则制定漏洞,建议餐饮行业明确“免费续面”适用条件,避免格式条款歧义;五是反思舆论狂欢危害,指出部分网民未核实事实便参与道德审判,加剧了矛盾对立。多数评论认为,事件暴露了消费纠纷处理中的规则意识缺失,需通过切实手段防范类似争议。

3

三亚游客身体不适

海边躺椅被催收费

事件概述

2025年8月19日,三亚西岛景区一名身体不适的女游客在海边躺椅短暂休息时,遭到工作人员按“每分钟1元”标准多次催促缴费,现场躺椅旁仅标注“物品遗失、摔伤不负责”的免责提示,未明确公示60元/小时的收费标准。目击者寇女士称,其购买98元门船票后仍难以找到免费休息设施,质疑景区基础服务缺失。

舆论反响

一是争议收费合理性,多数网民认为高价门票应包含基础休息设施,反对“景点圈地收费”;二是谴责服务冷漠,对工作人员漠视游客身体状况的行为表示愤慨,呼吁建立特殊场景应急裁量机制;三是质疑景区诚信,认为免费区域标识不清、数量不足,存在“虚假宣传”嫌疑;四是关注规则公平,建议明确收费区与免费区的物理分隔和标识规范;五是呼吁行业整改,主张参考“消费投诉首问负责制”,要求景区优先解决游客紧急需求再处理费用问题。多数评论认为景区需在商业利益与人文关怀间找到平衡,重构旅游服务伦理。

4

成都加油站加油收费纠纷

事件概述

2025年8月9日,车主杨先生在中石油成都高新天山加油站加油时,其标称50升容量的车辆被加油机显示加注67.96升汽油,收费金额超500元,较日常油费多出近200元。杨先生当场提出质疑,但工作人员坚称“油枪数据无误”,双方僵持后报警,涉事加油枪在民警见证下被封存停用。8月12日加油站以个人名义向车主退还200元,但未作正式解释;8月21日成都高新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多部门约谈中石油四川销售分公司,同步邀请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开展“机、人、车、费”全维度调查。最终查实,异常计费系加油机软硬件及信息交互故障导致,后台数据将上一笔交易的27.18升(200元)错误叠加至涉事车辆,实际加油量应为40.78升。调查同时证实,涉事设备在检定有效期内且无人为改动痕迹,2863笔交易中仅此次出现数据传输异常。8月28日,市监局责令企业全面整改,中石油成都分公司公开致歉,承诺强化设备巡检和服务培训。

舆论反响

一是质疑企业责任缺失,多数评论认为加油站“重销售轻管理”,预警机制形同虚设;二是关注维权成本,车主历经19天维权才获官方结论,被指“个体对抗企业太难”;三是争议行业潜规则,有网民分享“四舍五入多收费”经历,呼吁统一计量公示标准;四是肯定监管介入效率,点赞多部门联合调查和技术鉴定的公信力;五是建议建立“计量诚信档案”,将设备故障率与企业信用评级挂钩。多数评论认为,事件虽非主观欺诈,但暴露出的技术依赖型服务模式漏洞,亟待通过“智能监测+人文关怀”双重升级弥补。

5

西南大学通报外卖指定平台

被指垄断

事件概述

2025年8月中旬,西南大学学生反映学校引入“校生活”平台独家负责校内外卖配送,要求美团、饿了么等校外平台外卖须经该平台二次转送,引发“垄断”质疑。校方称此举旨在解决外卖乱放、错拿丢失及配送乱象,7月已通过遴选从6家企业中选定山东烟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承接服务,8月22日起试运营。事件争议焦点集中在服务限制与操作漏洞:一是校外商家入驻率低,多数餐饮因合作协议限制无法接入,学生可选品类锐减;二是二次配送机制引发不便,外卖需先至集中点再转存智能柜,试运营期间出现系统故障导致部分餐品堆放在外卖架,引发高峰时段拥堵担忧;三是平台资质存疑,运营方曾因未履行入网餐饮审查义务被罚5万元,招标标准与评分细则未公开。校方初期回应称“原有点餐方式不受影响”,但平台工作人员承认校外骑手需经其培训方可入校,与官方口径存在矛盾。

事件概述

一是争议垄断本质,多数评论认为“指定唯一平台即构成垄断”,担忧初期免费后逐步收费,类比其他高校类似案例的“套路模式”;二是质疑决策透明度,要求公开招标细节,关联企业被罚记录引发“利益输送”猜测;三是吐槽服务降级,学生反映配送时间延长、同款餐品价格上涨,戏称“花钱买麻烦”;四是关注权益保障,呼吁建立学生监督委员会参与平台评估,援引教育部“不得强制消费”规定维权;五是呼吁治理优化,建议引入多家平台竞争或学生勤工助学管理机制。多数评论认为,事件暴露高校后勤改革中行政权力与市场规律的失衡,需通过透明化机制重建信任。

03

舆情风险研判

研判认为,2025年9月市场监管领域舆情风险将呈现“消费旺季压力与政策转换期挑战交织”的特征,中秋国庆消费预热、开学季保障需求与多项新规实施的叠加效应,可能放大监管漏洞引发的舆论争议。具体风险研判如下:

1

预付式消费纠纷集中爆发风险

8月预付卡投诉居高不下,美容美发、健身、教育培训等领域“商家跑路”“新旧店主推诿”问题突出,消费者维权成功率较低。9月临近双节,商家促销活动增多,可能出现新一轮“充值优惠诱导消费”现象。若发生连锁机构闭店、新经营者拒绝履行旧卡服务等情况,易引发群体性投诉。特别是“换马甲”经营、退款时要求“按原价重新核算”等套路,可能被舆论聚焦为“监管失效”的典型案例,强化公众对预付资金监管形同虚设的负面认知。消费者对“多部门推诿维权”的不满情绪,可能通过社交平台发酵为对市场监管效能的整体质疑。

2

特种设备安全事故舆情风险

8月绍兴曝光多起特种设备违法案例,包括使用未经检验的储气罐、电梯维保记录造假等问题,暴露出设备定期检验缺失、维护保养流于形式等隐患。9月旅游景区、商业综合体客流增加,游乐园大型游乐设施、商场电梯等设备使用频率升高,若因超期未检、违规操作发生故障或安全事故,极易引发舆论关注。尤其是电梯困人、起重机械故障等事件,可能被关联到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和监管部门日常检查缺位,形成“重处罚轻预防”的治理能力质疑,类比此前案例强化“监管滞后于风险”的负面叙事。

3

新规实施初期适应不良

引发舆情争议

9月1日起《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成品油流通管理办法》等多项新规正式实施,企业可能因未及时调整生产销售策略出现合规性问题。若电动自行车经销商继续售卖旧标产品、成品油经营者未按新规完善零售体系规划,被查处后可能引发“政策衔接不畅”的吐槽。特别是电动自行车新标准替代旧标过程中,若出现市场监管部门执法尺度不一、企业借新规涨价等情况,易激化消费者不满,形成“新规成消费枷锁”的负面舆论,考验监管部门政策解读和执行一致性。

4

校园食品安全舆情风险升温

开学季学校食堂供餐量激增,卫生条件、食材管控等环节易出现疏漏,家长对校园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显著提升。若发生学生集体食物中毒、食堂使用过期食材或“师生餐品差异对待”等问题,经社交平台曝光后可能迅速发酵。舆论会重点聚焦食材采购渠道透明度、食堂承包方资质审核、监管部门日常巡查频次等问题,质疑学校与监管部门的责任划分,甚至关联到教育领域廉洁风险,形成“校园食安防线失守”的焦虑情绪。

5

消费品召回不及时

引发的信任危机

8月全国消费品召回事件中,儿童鞋邻苯二甲酸酯超标、电动自行车多项安全指标不合格等问题突出,暴露出产品质量管控漏洞。9月若出现知名品牌隐瞒产品缺陷、召回措施敷衍等情况,可能引发舆论对“企业诚信”和“监管效能”的双重质疑。特别是儿童用品、电动自行车等与民生安全密切相关的产品,若召回不彻底或再次出现同类问题,易形成“曝光—召回—再曝光”的负面循环,强化公众对“监管纵容企业逐利忽视安全”的认知。

6

节日食品药品安全舆情风险

临近国庆中秋假期,月饼、保健品等应节商品进入销售高峰,若市场监管部门抽检发现微生物超标、虚假宣传“保健功效”等问题,可能引发消费恐慌。尤其是知名品牌或老字号产品被检出质量问题,更容易放大舆论影响。此外,校园周边零食、文具的安全隐患也可能被关注,如辣条等“五毛食品”重回校园周边,或作业本亮度不达标危害学生视力等问题,可能引发对“开学季食安护苗行动流于形式”的批评。

04

舆情应对建议

强化风险前置预警

构建基于大数据的舆情风险动态监测体系,聚焦预付式消费、特种设备安全、校园食安等重点领域,建立高风险场景识别模型,实现风险隐患早发现、早预警,将监管数据与舆情信号联动分析,提升风险预判精准度。

提升信息公开效能

坚持“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扩大政策解读覆盖面,对新规实施、抽检结果等关键信息,通过可视化手段增强可读性;建立依申请公开向主动公开的转化机制,针对公众高频咨询内容及时纳入主动公开范围,减少信息不对称引发的猜测。

优化舆情响应机制

遵循“黄金1小时”响应原则,建立分级分类回应模板,对重大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发声,采用“速报事实、缓报原因”的动态发布模式;强化回应的针对性,围绕公众核心关切精准释疑,避免模糊表述引发次生舆情。

深化跨部门协同联动

健全市场监管与公安、教育、住建等部门的舆情协同机制,建立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合回应等工作流程;对涉及多部门的复合型舆情,明确牵头主体和配合责任,形成“一次响应、多方联动”的处置合力。

畅通公众参与渠道

搭建数字化监督互动平台,鼓励公众通过多元渠道参与监督,完善投诉举报的闭环处理机制,及时反馈处理进度和结果;注重吸纳公众意见优化监管措施,通过典型案例公示强化社会监督的震慑作用。

完善长效治理机制

将舆情处置与制度建设挂钩,对反复出现的舆情问题开展溯源分析,推动从个案处置向系统整改转化;结合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将舆情表现纳入企业信用评价,实现“舆情预警—监管介入—信用约束”的全链条治理。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51-65322613

邮件:zxl@boryou.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8:45~17:45

公司资讯
公司资讯
舆情简报
舆情简报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