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 | 54岁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当“励志故事”变成“流量剧本”

近日,一则“54岁河南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的故事在社交平台迅速传播,主人公自称用30年时间从河南县城奋斗到北京高校,晒出录取通知书封面,并配文解释大龄考研的意义,引发近19万点赞。然而,9月4日下午,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经过核实后表示,今年研究生招生中并无50岁以上的河南籍考生。随后,该网民的社交平台账号因违反社区规则被禁言,其发布的相关内容也已被清空。

事件舆评 | 54岁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当“励志故事”变成“流量剧本”

01

舆情趋势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舆情监测中心数据显示,8月26日0时至9月16日13时全网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18887条。

· 舆情走势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54岁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当“励志故事”变成“流量剧本”

从数据趋势图来看,该舆情从8月30日开始发酵,之后热度逐渐攀升,于9月3日达到舆情高峰,并于9月4日达到次高峰,随后热度下降,9月7日后舆情热度降落并归于平稳。

· 信息来源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54岁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当“励志故事”变成“流量剧本”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18887条,客户端是主要传播平台,共7181条(占比38.02%),其次是微博6641条(占比35.16%)、视频3918条(占比20.75%)、微信782条(占比4.14%)、网站223条(占比1.18%)、互动论坛129条(占比0.68%)、数字报13条(占比0.07%)。

·   关键热词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54岁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当“励志故事”变成“流量剧本”

从关键词云图来看,本次事件讨论热度较高的关键词主要为“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回应”“河南”“50岁”等。

02

舆论观点

 网民观点 

1、指摘“起号”行为借励志人设博眼球

部分网民认为“起号”行为是借励志人设蹭流量、博眼球,疑有相关方操控,且有特定目标人群。

今日头条@豁达海风tpC:主观意识就是要蹭流量,虚荣心作祟!

新浪微博@熙言边:老仙女要起号

哔哩哔哩@你假妈:它们的目标人群,就是7080后,还有爷爷奶奶辈,本质上和很多AI视频一样,博眼球为主,就赌你不知道,知道的人根本不会停留观看,励志奋斗就行了,人设嘛,然后博好感,说不定就起号了,也许是某些直播公司搞得鬼,孕育账号。

2、指责相关平台监管缺位

部分网民认为涉事内容热度离不开平台推波助澜或推手运作,且指平台存在监管缺失问题,呼吁对平台加强监管。

哔哩哔哩@纤细的肥桃:唯利是图的平台必须受到监管

快手@岷山苑:平台没事找事,遇事不管事

今日头条@风姿卓越星星0n:没有平台推波助澜不可能热起来

今日头条@wolfmen98:关键是:推手。一个再离奇的内容,如果没有推手,根本激不起一点涟漪。

3、延伸至官方媒体存在媒介素养问题

部分网民对媒体提出批评,指其存在炒热点、不核实离谱内容、重流量轻职业操守等问题,呼吁对媒体整顿、追责。

今日头条@麦熟天:哈,炒热点最厉害的莫过于大象新闻,一夜之间把张雪峰送上热搜!整顿作风,请先从官媒查起!

今日头条@用户1667121704164:大象新闻评论员违反《反国家分裂法》,大象新闻如何处理的?建议@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提起公益诉讼,追究危害国家主权、国家安全的违法人员责任。

新浪微博@好飒的小姐姐:30+导师都不爱要,50+如此离谱媒体都不核实。现在的媒体是赚到流量就行,不需要职业操守与常识。

 媒体观点 

1、澎湃新闻:“起号生意”稀释公众信任、消解公共讨论理性

这种“起号生意”,为了流量无所不用其极,破坏的是清朗的互联网生态。以虚构的“传奇故事”来吸引注意力,往往会稀释公众对真实励志案例的信任度。与此同时,戏剧化、反常识的叙事方式,也在消解公共讨论的理性空间,把社交平台逐渐推向情绪化、极端化的内容消费。最终,受益的是博取流量的账号,受损的却是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它既削弱了大众对奋斗与坚持的正向认同,也透支了公共舆论的信任基础。也因此,这类以编造故事为手段的“起号”行为,已经不只是简单的内容运营技巧,而有了必须被规制的必要。

面对层出不穷的起号套路,公众也需要保持基本的辨别力与耐心,不要轻易被猎奇和反常识裹挟。唯有以理性与审慎为底色,才能让网络空间少些虚假的喧嚣,多些真实的力量。

2、湖南日报:“暴力起号”是社会焦虑与算法逐利的共振

“暴力起号”的泛滥,本质是社会情绪焦虑与算法逐利逻辑的共振。仔细拆解这些虚假热点会发现,它们精准踩中了转型期社会的核心情绪痛点。这些情绪并非凭空制造,而是源于现实中的教育竞争、跨国生活不确定性、婚恋关系紧张等真实社会议题。“暴力起号”者正是将这些弥散的焦虑具象化为“有图有真相”的故事,让公众在情绪代入中主动转发,形成病毒式传播。

当虚假内容比真实故事更易获得关注,当情绪煽动比理性表达更能收割流量,社会的沟通成本会显著上升。人们不再能基于共同的事实基础讨论问题,而是陷入“各信各的”的认知割裂。这种割裂对公共领域的伤害是长远的:它会削弱社会共识的形成能力,甚至影响公众对权威信息的信任度。

3、极目新闻:虚假励志故事消耗公众信任共情、挤压真实群体话语空间

在“流量为王”的内容生态中,类似编造经历、摆拍苦难、制造对立的套路层出不穷。从“寒门学霸”到“退休考研人”,从“底层逆袭”到“性别觉醒”,不少账号打着“真实经历”的旗号,实则从事营销引流。它们不仅消耗公众的信任与共情,更挤压那些真正需要被看见群体的话语空间。这类故事往往遵循固定的“流水线操作”,抓痛点、写剧本、立人设、推爆款,最终目的无一例外都是变现牟利。在这个过程中,真相被流量裹挟,本该激励人心的励志故事也成了赤裸裸的生意。

公众一次次为这样的“励志叙事”买单,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对突破自我、坚持追梦等精神价值有着深切渴望。现实中,大龄考研、跨行转型、人生再出发的真实案例并不少见,正是这些真实存在的勇气与坚持,才格外令人动容。公众拒绝的,从来不是励志本身,而是被虚构和操纵的人设;公众反感的,也不是奋斗故事,而是披着外衣、瞄准流量的情感骗局。

就此事来说,事后封禁显然不够。平台方需要承担起内容审核的主体责任,完善核查机制,对疑似编造人设的内容加强甄别与约束;媒体在传播前要做好基本事实核实,避免成为虚假故事的推手;对公众而言,保持理性思考,对过于完美的叙事多一份审慎,同样至关重要。

03

舆情总结

这则虚假励志故事并非由专业媒体采编发布,却自发形成了完整的传播路径。从初始信息曝光,到网民主动扩散、引发相关话题讨论,再到热度持续攀升,充分展现出新闻生产社会化背景下,新闻线索本身已具备独立产生完整新闻传播效果的能力,无需依赖传统媒体的推动,就能在各类网络平台中快速渗透。而它的出现,并非偶然的信息误差,而是与平台流量逻辑下的“起号剧本”密切相关。在以流量为核心驱动的网络内容生态体系下,部分账号为实现粉丝快速积累与账号影响力跃迁,蓄意建构具备强情感唤醒特质的“励志人设”与“逆袭叙事”,精准锚定大众对“坚持”“逆袭”类内容的情感需求,通过虚构人物身份与故事情节制造传播爆点,本质是将“情感共鸣”异化为流量收割的工具。“54岁阿姨大龄考研至中国政法大学”,正是这类流量剧本的典型产物。

当新闻生产不再局限于专业媒体,普通信息便能以虚拟场景与戏剧化设定来博取网络热度,新闻反转的频率越来越高,如“胖猫”跳江、姜萍初赛成绩违反规则等等。这提醒我们在信息传播快速的今天,媒体和公众都需要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跟风和情绪化反应。专业媒体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事实核查职能愈发凸显核心价值。面对潜在虚假风险的内容,专业媒体通过主动溯源求证、及时发布辟谣信息,不仅有效切断虚假剧本的传播链条,更通过重构公众的信息认知框架,帮助受众突破虚假信息的认知遮蔽,避免陷入流量剧本的裹挟。公众一方面需恪守网络行为公约,另一方面也需始终秉持理性判断与审慎怀疑精神,避免对未经核实的信息进行情绪化追捧与无差别传播。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核心枢纽,更需强化前端内容审核机制与后端风险管控能力,从源头遏制虚假信息的生成与扩散。唯有各方严守信息传播底线,协同构建真实可信、健康有序、正向导向的网络生态,方能为真正的正能量叙事拓宽传播空间,使公众在网络场域中切实感知真实价值传递带来的温暖与力量。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51-65322613

邮件:zxl@boryou.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8:45~17:45

公司资讯
公司资讯
舆情简报
舆情简报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