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 | 50升油箱加67.96升油,加油站可别成为“偷油站”

8月9日,车主杨先生驾驶油箱总容量50升的小车,在成都市一加油站加油,油箱却显示为他加注了67.96升汽油,油费高达500元。杨先生对此质疑之后,加油站表示只认油枪数据,坚持按67.96升收费。杨先生最终只能结账离开。事后,杨先生当即向成都市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12345投诉热线、成都市高新区管委会、问政四川等多方投诉。

事件曝光后,8月28日,成都高新区市场监管局发布情况通报:8月9日,涉事车主到中石油高新天山加油站加油时发生消费纠纷。经核实,车主投诉加油被多收200元的情况属实,其原因初步判定为加油机设备软硬件及信息交互故障而重复计费。经查,未发现擅自改动加油机主板和主要零部件、故意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的行为,未发现工作人员存在异常操作行为。关于涉事车辆油箱容量,测试结果与涉事车辆油箱标称的50升容量基本一致,排除涉事车辆油箱实际容量超过标称容量的问题。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市场监管局将督促中石油四川成都销售分公司全面整改,向消费者公开致歉

事件舆评 | 50升油箱加67.96升油,加油站可别成为“偷油站”

01

舆情趋势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舆情监测中心数据显示,8月18日0时至8月29日12时共监测到相关信息51484条,全网互动声量6486.41万,覆盖客户端、视频、微博等多个平台。新浪微博话题#50升油箱加67.96升汽油调查结果# #官方通报成都加油站事件# #中石油道歉# 等相关话题引发探讨,阅读量超5512万次。

· 舆情走势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50升油箱加67.96升油,加油站可别成为“偷油站”

通过舆情走势图可知,相关话题自8月19日起讨论度不断升高,于8月28日舆情声量攀升至最高,相关信息传播量18276条,随后热度平缓下降,逐渐平息。

· 信息来源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50升油箱加67.96升油,加油站可别成为“偷油站”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51484条,客户端是主要传播平台,共27832条(占比54.06%),其次是微博10797条(占比20.97%)、视频8849条(占比17.19%)、微信2805条(占比5.45%)、网站969条(占比1.88%)、互动论坛213条(占比0.41%)、数字报19条(占比0.04%)。

·   关键热词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50升油箱加67.96升油,加油站可别成为“偷油站”

从关键词云图来看,本次事件讨论热度较高的关键词主要为“涉事”“车主”“加油”“加油机”“成都高新区”等。

02

舆论观点

 网民观点 

1、对加油站诚信与管理的质疑

新浪微博@扶摇直上:50升油箱加67升油,这根本不可能,设备故障只是借口,加油站肯定有猫腻。

新浪微博@李海欣高地:类似事件并非孤例,我之前也遇到过加油量明显异常的情况,只是没这么夸张。

新浪微博@独山子娜兰花:加油站工作人员全程冷漠,既不解释也不核查,这不是店大欺客是什么?加油站负责人私下退钱求解封油枪就是花钱消灾,试图掩盖问题本质。

2、对监管部门处理效能的争议

新浪微博@网聚思想:从8月9日投诉到28日通报,整整19天,监管部门平时都在干嘛?若不是媒体介入曝光,可能仍被拖延。

新浪微博@祝融问天:虽然不是故意的,但加油站必须赔偿消费者精神损失,监管部门也该加大抽检频次,别等出问题才行动。

3、对技术漏洞与消费维权的反思

新浪微博@戴大麦子:2863笔交易仅1次异常?这说明系统缺乏自动预警机制,加油站日常维护形同虚设。

新浪微博@曾小美的春天:遇到这种事,普通老百姓根本耗不起时间,只能自认倒霉,建议设立加油机计量纠纷快速仲裁通道,降低消费者举证成本。

 媒体观点 

1、中国青年报:50升油箱加出68升油,此事岂能私了?

50升容量的汽车油箱,竟然被加注了近68升汽油?如此咄咄怪事,舆论为之哗然。杨先生的遭遇,折射出成品油零售市场可能潜藏的计量乱象,更戳中了有车族对“加油放心”的核心关切。成品油市场的公平诚信,关乎千万车主的日常权益,更关乎市场秩序与国家税收安全。油箱容量的物理极限不会说谎,背后若藏着计量作弊、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唯有彻底查实、重拳出击,才能守住市场公平与消费者权益的底线。只有“罚到肉痛”,让违法成本远高于违法收益,才能有效震慑心存侥幸的“黑心加油站”。50升油箱加出68升油的荒诞,不是“私了”就能掩盖的小事,而是倒逼监管升级的信号。监管部门需以此次事件为契机,从“个案调查”转向“行业排查”,强化加油机日常抽检的随机性与技术含量,畅通消费者投诉反馈渠道,让计量作弊行为无处遁形。唯有如此,才能让车主们在加油时不再“提心吊胆”,让成品油市场回归“量足价实”的初心。

2、人民日报客户端:加油站可别成为“偷油站”

梳理近年来的媒体报道,加油站里的“猫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其一,经营者私自加装具有“偷油”功能的作弊软件,通过在软件上任意设置参数来控制“偷油”比例。其二,经营者在加油机的硬件上做手脚,通过改动计控主板上的计量芯片来欺骗消费者。其三,加油站以次充好,采取以低标号油品冒充高标号油品的作弊方式糊弄车主。在危害性方面,“偷油”不仅直接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给国家的税收安全埋下了不小的隐患。从去年5月份召开的综合治理加油机作弊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看,自2023年8月专项行动启动以来,全国共查办加油机作弊案件1249件,涉案金额20.02亿元,罚没金额6.97亿元;查处税费、加收滞纳金、处以罚款19.61亿元。时刻保持对“偷油”乱象的“零容忍”态度,才能更有力地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油站不能成为“偷油站”,消费者的知情权更不能成摆设。希望有关部门充分履职、主动作为,给公众一个真相,还市场一份清朗。

3、学习强国:50升油箱被加67.96升油,岂能“没有解释”

现实中,类似的“偷油”事件早已屡见不鲜。但像此次事实简单、证据清晰的涉嫌“偷油”事件,较为罕见,值得关注。面对舆情,加油站理应迅速交代事情原委,把这笔糊涂账算清楚、讲明白。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应摆脱基于舆论热点的应付式处理,提高响应效率,维护法律权威,避免让受害者两头受欺负。总之,“偷油”绝非小事,不能“没有解释”。相关部门应当在核实调查基础上,责成加油站尽早给出交代,希望每次争议出现,彼此都能“打开天窗说亮话”,而不是让公众“猜谜语”。

03

舆情总结

成都“50升油箱加67.96升汽油”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如今调查结果已出,判定为加油机设备软硬件及信息交互故障导致重复计费,非人为故意作弊。这一事件看似尘埃落定,却值得各方深刻反思。

 从加油站角度而言,暴露出其应急处理与管理体系的双重短板。当车主提出质疑,加油站本应积极核查,而非盲目依赖油枪数据强行收费,这凸显出面对突发问题时缺乏专业应对能力和服务意识。同时,虽此次是偶发故障,但2863笔交易才发现这一次异常,也反映出其内部监管和自查自纠机制的缺失。倘若日常管理严谨,具备有效的数据监测和预警系统,类似错误应能被及时察觉并纠正,而不是等到消费者发现问题才被动应对。

 对监管部门来说,该事件是一次检验工作效能的契机。尽管最终查明原因,但在调查初期,面对车主投诉,相关部门响应速度与协调效率有待提升。后续应进一步强化监管力度,不仅要定期检查,更要增加抽查频次与深度,从设备计量准确性到数据传输安全性,全方位排查隐患。同时,完善投诉举报处理流程,确保消费者诉求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回应,降低维权成本。

从社会层面来看,这一事件关乎市场信任与公平交易原则。加油站作为关乎民生的服务行业,其诚信经营至关重要。此次故障虽非主观恶意,但仍给消费者带来困扰和损失,损害了行业整体形象。未来,无论是加油站自身还是整个行业,都需强化自律意识,通过技术升级、制度完善等方式,保障消费者权益,重塑市场信心。

 此次事件既是对个别企业管理的警示,也是对监管体系和行业生态的一次深度检视。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营造更加规范、透明、安全的消费环境,让民众的每一次消费都安心、放心。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51-65322613

邮件:zxl@boryou.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8:45~17:45

公司资讯
公司资讯
舆情简报
舆情简报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