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 | 罗永浩西贝之争:消费者“知情权”与企业“定义权”的博弈

9月10日,企业家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文引爆舆论场。他直言在西贝莜面村用餐时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且菜品价格高昂,直言“实在是太恶心了”,并呼吁国家立法强制餐饮企业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这条微博迅速点燃公众情绪,#罗永浩吐槽西贝预制菜#话题冲上热搜,网友纷纷附和“预制菜高价不透明”的痛点,质疑连锁餐饮品牌以“现做”为幌子掩盖工业化流程。

事件发酵仅24小时,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于9月11日晚召开新闻发布会强硬回应,连用三个“一定”宣称“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并宣布开放全国370家门店后厨供公众参观,同时上线“罗永浩同款菜单”供消费者验证。他强调,西贝采用“中央厨房预加工+门店现制”模式,中央厨房仅完成净菜处理、肉排切割等预处理,最终烹饪在门店完成,符合国家2024年《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中央厨房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的定义。然而,罗永浩随即反击,晒出网友提供的西贝堂食袋装焖饭牛肉包、椒麻鸡等照片,质疑其“钻国标空子”,并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直言“若非预制菜,西贝的现做技术堪称高科技”。舆情热度在9月12日达到峰值,西贝后厨探访直播吸引超百万人次观看,但网友仍对“预加工是否等于预制菜”争论不休。这场由一碗莜面引发的风波,不仅撕开了餐饮工业化进程中的信任裂痕,更将“消费者知情权”与“企业定义权”的角力推至台前。

事件舆评 | 罗永浩西贝之争:消费者“知情权”与企业“定义权”的博弈

01

舆情趋势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舆情监测中心数据显示,自9月10日16时至9月12日9时,全网监测到总信息783027条,覆盖客户端、微博、视频、微信、网站、互动论坛、数字报、网站8个平台,其中视频和微博为主要舆论场。

· 舆情走势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罗永浩西贝之争:消费者“知情权”与企业“定义权”的博弈

从上图可看出,信息传播速度246.16条/分钟,该时间段内峰值点在2025年9月12日最高,共有信息696421条,媒体和网民对此事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一度将事态发展推向高点。

· 信息来源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罗永浩西贝之争:消费者“知情权”与企业“定义权”的博弈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视频是主要传播平台,共290674条(占比37.12%),其次是微博277549条(占比35.45%)、客户端196200条(占比25.06%)、互动论坛9008条(占比1.15%)、网站5894条(占比0.75%)、微信3691条(占比0.47%)、数字报11条(占比0.01%)。

·   关键热词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罗永浩西贝之争:消费者“知情权”与企业“定义权”的博弈

从关键词云图可看出,和本事件相关的发文信息中词频最高的是“西贝”,共提及298331次,其次是“罗永浩”“预制菜”“晚上”“消费者”“推动”。

02

舆论观点

 网民观点 

1、部分网民质疑企业隐瞒预制菜使用,本质是利用信息差收割消费者,企业“定义权”也需以法律为边界,支持罗永浩推动行业透明化

“我去西贝吃饭,服务员全程强调‘现炒现做’,结果上菜速度比外卖还快。如果预制菜是行业趋势,那请明码标价,别用‘锅气’当遮羞布。消费者不是傻子,花200块吃速冻饺子,换谁都得炸毛!”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写得清清楚楚,消费者有权知道商品真实情况。西贝说‘预加工≠预制菜’,那请把中央厨房的监控视频公开,让第三方机构检测‘现煮’时间。法律不是企业自说自话的挡箭牌!”

2、部分网民认为一方面大部分消费者可接受预制菜,但需以“高性价比”回应信任,而非用“现炒”话术掩盖成本,另一方面,预制菜定义需细化,企业应区分“预处理”与“成品复热”,避免一概而论

如“兰湘子、老乡鸡也是预制菜,但人家味道稳、价格低,没人吐槽。西贝的烤羊腿239元,蘸料还要单独收费,预制菜卖这个价就离谱。消费者不是反对工业化,是反对被当冤大头!”

“我在后厨干过,西贝的牛大骨确实是凌晨现煮,莜面也是门店手搓,但蔬菜、调料是中央厨房切配好的。这能叫预制菜吗?老罗的问题在于混淆了‘预加工’和‘预制菜’的概念。消费者反感的不是预制菜,而是花现炒的钱吃加热菜!”

3、站在行业转型发展的长远角度,部分网民认为此次争议未尝不可视为行业转型契机,但需企业主动透明化,而非被动妥协。同时消费者知情权不仅包括“是否预制”,还需延伸至食材安全与加工方式

如“西贝开放后厨、上线‘罗永浩菜单’,看似被动应对,实则是建立信任的好机会。如果所有餐厅都能像肯德基一样公开制作流程,预制菜争议反而会推动行业升级。但关键在于,企业不能既享受工业化效率,又用‘手工’标签卖高价。”

“作为家长,我更关心预制菜的添加剂和营养。如果餐厅能标注‘0防腐剂’‘短保新鲜’,哪怕价格高一点我也愿意买单。现在的问题是,企业既不透明成分,也不说明工艺,消费者只能用脚投票。”

4、部分网民表示企业反复切换话术会加剧信任危机,透明化是唯一出路。但是企业承诺需与实际体验一致,否则“透明化”也会沦为营销噱头

如“西贝以前靠‘西贝莜面村’的‘手工’标签割韭菜,现在被老罗扒了底裤,立马改口‘预加工≠预制菜’。消费者凭什么信你?建议西贝直接改名‘西贝预制菜村’,至少诚实。”

“西贝说‘不好吃不要钱’,结果我点的酸菜鱼齁咸,服务员说‘个人口味问题’。现在连‘现做’都保证不了,还敢说‘无预制菜’?建议老罗下次带秤去,称完食材再算账!”

5、部分网民对预制菜行业未来表示担忧,呼吁建立强制性标准来约束企业自律

如“现在预制菜定义比‘薛定谔的猫’还模糊——豆腐算预制菜吗?速冻饺子算吗?国家应像标注转基因食品一样,强制餐厅在菜单上用红字标明‘预制菜’或‘现炒菜’,并注明添加剂和保质期。消费者有权知道钱花在‘锅气’还是‘包装费’上。”

 媒体观点 

1、澎湃新闻:预制菜定义模糊,企业与消费者认知差异成争议核心

澎湃新闻指出,西贝与罗永浩的争议本质在于“预制菜”定义的模糊性。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通知》,中央厨房配送的净菜、半成品不属预制菜范畴,但消费者普遍将“带包装、需复热”的菜品视为预制菜。这种认知差异导致西贝自称“无预制菜”却遭质疑,企业“定义权”与消费者“知情权”的矛盾凸显。

2、极目新闻:明示预制菜是行业规范化必经之路

极目新闻评论员屈旌认为,争议背后是消费者对餐饮透明化的强烈诉求。尽管国家已推广预制菜明示制度,但非强制性规定导致部分商家选择隐瞒。西贝开放后厨、上线“罗永浩菜单”是积极尝试,但行业需更强制性的明示标准,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

3、上游新闻:预制菜非原罪,但需以品质回应信任危机

上游新闻评论员龙春晖强调,预制菜本身是餐饮工业化趋势的产物,符合效率与标准化需求。消费者抵触的并非预制菜,而是“高价现炒”与“实际预制”的心理落差。企业应以透明化沟通、高品质产品重建信任,而非回避争议。

4、红星新闻:法律边界模糊,商家需警惕虚假宣传风险

红星新闻援引律师观点指出,若餐厅将预制菜宣称为“现炒菜品”且未注明,可能涉嫌虚假宣传及侵犯知情权。尽管国家未强制明示,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要求商家提供真实信息。西贝的“预加工≠预制菜”辩解虽符合文件,但需警惕法律红线。

5、国际金融报:规模化餐饮的预制菜依赖难以避免

国际金融报分析,连锁餐饮企业因成本与效率压力,普遍依赖中央厨房预加工食材。西贝客服称“牛大骨现煮、莜面手搓”,但创始人贾国龙曾承认“好菜靠预制”,暴露企业内外部表述矛盾。预制菜使用与否,需以统一标准界定,而非企业自说自话。

03

舆情总结

本次罗永浩与西贝之争,源于罗永浩对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且价格高昂”的公开吐槽,瞬间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将餐饮行业“消费者知情权”与“企业定义权”的矛盾赤裸裸地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

在当今餐饮消费市场,预制菜凭借其标准化、高效化的优势迅速渗透,成为众多连锁餐饮品牌的“幕后功臣”。西贝作为行业佼佼者,试图以“中央厨房预处理≠预制菜”的定义,在规模化扩张与消费者“现做”期待之间寻找平衡。然而,罗永浩的质疑直击要害,戳中了消费者对预制菜信息不透明的痛点。毕竟,消费者在就餐时,更关心的是能否吃到真正现做的菜品,以及为此支付的价格是否合理,而非企业如何定义预制菜。

西贝的强硬回应,本意是维护品牌形象,却因未能充分回应消费者对知情权的诉求,反而加剧了矛盾。双方你来我往的争论,让舆情热度持续攀升,反映出公众对餐饮透明化的迫切需求。

此次事件警示着餐饮企业,在追求工业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上,不能忽视消费者的核心诉求。企业或许可以通过行业定义掌握一定的话语权,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若企业始终以“定义者”的高姿态自居,试图用模糊的概念掩盖真相,终将被消费者用脚投票,被市场淘汰。唯有尊重消费者,主动公开菜品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支持,实现长远发展。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51-65322613

邮件:zxl@boryou.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8:45~17:45

公司资讯
公司资讯
舆情简报
舆情简报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