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 | 男子景区内捅死女大学生,精神病史能否成为免责金牌?
2025年8月10日下午,江西南昌八大山人梅湖景区席某某(男,23岁,江西高安人)持剪刀对女大学生刘某某和施某进行伤害,造成刘某某经抢救无效死亡,施某经送医院救治,无生命危险。目击者及亲友称,席某某搭讪两名女生遭拒后持剪刀行凶,该犯罪动机尚未得到警方证实。8月12日,外交学院学生处在其微信公号发布《暑假安全温馨提示》,要求同学们注意人身安全、出行安全等,“安全防范不可放松”。12日下午,根据警方通报,犯罪嫌疑人席某某23岁,江西高安人,有精神疾病诊疗史,已被刑事拘留。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该事件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位,超过150家媒体发布相关内容,引起群众热议。

01
舆情趋势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舆情监测中心数据显示,自8月10日14时30分至8月20日23时00分,全网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共计66151条,互动声量达746.98万。
· 舆情走势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从舆情走势图来看,11日受害者家属在受害者学生群中发布求助信息,多位受害者同学转发聊天截图在社交平台进行发声,引发网民关注并主动转发,舆情扩散升温。12日17时,潇湘晨报发布《19岁女大学生被男子捅伤致死?当地多方回应:正在处理中》,随后中国新闻周刊发布《警方回应19岁女生景区遭男子杀害:刑侦已介入》吸引更多网民参与讨论,助推舆情热度上升。12日18时南昌市公安局青云谱分局发布警情通报,150多家媒体转载引发网民热议,热度迅速攀升至微博热搜榜第一位,并登上抖音热点和小红书热搜榜,推动舆情迅速传播。13日多位律师、媒体发声对精神病是否承担刑事责任进行解读,带动全网信息量再次增长,形成舆情高峰,此后舆情热度呈现自然下降趋势。
· 信息来源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66151条,客户端是主要传播平台,共34758条(占比52.54%),其次是视频14381条(占比21.74%)、微博13336条(占比20.16%)、微信2736条(占比4.14%)、网站551条(占比0.83%)、互动论坛382条(占比0.58%)、数字报7条(占比0.01%)。
该事件产生的话题覆盖客户端、微博、视频、微信等多个平台,微博话题#19岁女大学生景区内遭捅多刀身亡#阅读量7.5亿、讨论量26.9万,#警方通报19岁女生景区遭杀害#阅读量7177.9万、讨论量2.6万,#19岁女生遭杀害男子有精神病史#阅读量7110.1万、讨论量2万。
· 关键热词 ·
BORYOU TECHNOLOGY

从关键词云图来看,本次事件讨论度较高的关键词是“刘某某”“席某某”“精神病”“景区”“刑事拘留”等等。
02
舆论观点
网民观点
1、质疑媒体标题侧重受害者身份,淡化施暴者恶性
多数媒体对此次事件报道的标题为《19岁女大学生景区内遭捅多刀身亡》,部分网民认为该标题存在模糊施暴者特征,淡化施暴者恶性的嫌疑,应该将标题重点对准加害者而不是受害者。
新浪微博网民@几个菜的酒:弱化了事情经过和主谋,是在景区就会被杀吗,还是十九岁就会被杀?能把标题写明白吗?我请问呢,主谋呢?这么喜欢给凶手兜底啊!
新浪微博网民@XYWzzz-k:为什么要把镜头对准受害者?精神病不是免死金牌,标题不应该是“23岁男子席某搭讪骚扰被拒,携凶器杀害女大学生”吗?
新浪微博网民@食不食酱酱魚:改成”一男子景区性骚扰未遂手持利刃致一女大学生当场死亡”会怎样?
2、强调女性安全困境,拒绝“完美受害者”叙事
部分网民认为此次事件中受害者为外交学院高材生,白天与友人一起出行,身穿汉服着装得体不暴露,且身处暑假时期的人来人往的景区,符合“完美被害人”特征,更加凸显女性安全困境,要求拒绝“完美受害者”叙事,批评社会过度要求女性自保,却忽略施暴者责任及系统性保护。
新浪微博网民@虚掷八月夜:一个普通女工被杀害的悲剧,和一个高学历女性被杀害的悲剧,其本质的恶劣程度和对受害者及其家庭的毁灭性打击,是完全同等的。犯罪唯一的原因只存在于施暴者身上,无论受害者状态如何都改不了其罪恶本质。
新浪微博网民@捣霉狗勾:甚至是大中午,甚至是人流密集的景区,甚至是两人结伴同行,仅仅是拒绝搭讪就被连捅数刀,女性到底要怎么样才能安全,这些罪犯要怎样才能安分?
小红书网民“Syoria_Liu”:如果连光天化日下的景区都不安全,那她们还能怎样小心?这个社会为女性划定的安全边界,究竟在哪里?她们究竟要活得多小心,才能不被暴力选中?而我们还要牺牲多少条生命,才能换来真正的安全?
3、强烈要求严惩凶手,强调精神病史非免死金牌
部分网民指出,凶手能精准搭讪年轻女性、提前携带凶器、目标明确进行报复、作案后冷静自首,其行为逻辑清晰。网民质疑凶手将精神病史当作“免死金牌”。有法律专家指出:“有精神病史”不等于“作案时没有刑事责任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判定刑事责任能力的关键,在实施危害行为的 “当时”,犯罪嫌疑人的精神状态是否导致其丧失了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网民呼吁严惩凶手,完善司法漏洞。
新浪微博网民@许超医生:19岁的生命就这样被终结,行凶者是用剪刀将其残忍杀害,一条鲜活的年轻生命,再也回不来了。有精神疾病诊疗史不应成为他的挡箭牌,必须要付法律责任!
新浪微博网民@俄语伊娜:精神病人不能成为犯罪分子的免死金牌,犯病的狗还要强制管理呢,既然有病,监护人加强管理啊,要求入刑,并且监护人也要入刑。
小红书网民“红包可爱”:如果精神病能像正常人一样上街出现进行民事行为,那就应该像正常人一样承担杀人的后果。
4、指责景区安全管理失职,要求强化公共场所安全保障
部分网民指责景区安全管理存在疏漏,案发地此前有游客反映监控缺失,景区未整改;作为开放式景区未设刀具检查,嫌犯携剪刀自由进入;案发后景区未及时疏散游客,未第一时间封锁现场,因此部分网民认为景区也应该承担一定责任。
新浪微博网民@丁丁说车丁丁:但是,这事景区得负责吧?剪刀怎么过安检的?景区内有保障游客安全的工作人员吗?现场抢救及时吗?
新浪微博网民@文秀佳:景区安全保障同样存疑。安保措施不力,未及时制止行凶;应急预案不完善,难有效应对突发。景区对游客安全教育不足,游客自保能力弱。景区需加大安保投入,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安全教育,为游客筑牢安全防线。
新浪微博网民@美丽carefre:这起事件再次敲响公共安全警钟!景区人流密集区域的安保力量是否到位?对特殊人群的风险管控是否存在漏洞?
媒体观点
1、观察者网:“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是否适用南昌景区凶杀案?
公众对恶性犯罪“从轻处罚”的天然抵触,极易引发对司法公正的质疑。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南昌案的嫌疑人针对完全无辜的陌生学生施以极端暴力,持剪刀连续捅刺,手段凶残且目标明确。其行为模式展现出的目的性与控制力,很难说符合“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能力”的法定免责标准。若因其“精神病史”获得从轻甚至免罚,不仅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可能加剧公众对法律漏洞的担忧,甚至引发对真正的精神疾病患者群体的误解与歧视。
2、极目新闻:精神病患者犯罪事件频频引发争议,患精神病绝不能沦为一种“犯罪特权”
维护精神病患者权益不能以牺牲公共安全为代价。对一些罪行极为严重,危害性极大的精神病患者,如果依法未追究其刑事责任,更应有严格的管制和追踪措施,严格限制其行为,防范其可能造成的危害。我们可以理解,文明的社会应该包容特殊群体,但患有精神病绝对不能成为一种“犯罪特权”,只有让公众在法治的阳光下感受到公平正义,让社会处于安全的氛围和心态之中,才能更好地践行人道主义精神,社会环境才能更加安定和谐。
3、中国新闻网:精神病人犯罪真不能判刑吗?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张晓彬律师告诉中新网,刑法第十八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其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搜狐新闻:男子捅死拒绝他搭讪的女生,精神病不是免死金牌
有业内人士介绍,司法人员会多方调取证据,同时动用几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环节去印证,排除虚假证据。如果掌握了新的证据,办案人员可以随时推翻鉴定意见。舆论中想要为刘同学“报仇”的心态浓烈,人们不想听任何“废死”的话,哪怕只是提“精神病诊疗史”六个字也很敏感。考虑到本案血腥的杀人情节,社会影响极其恶劣,侦办过程中必须以科学公正的鉴定确定席某某杀人时的精神状态,这或许也是推动本案办成一个“铁案”的社会舆论条件。
04
舆情总结
席某某对刘某某和施某某实施极端暴力行为后,警情通报提及犯罪嫌疑人席某某具有精神病诊疗史,引发公众对暴力犯罪嫌疑人可能借精神病史逃避法律责任的担忧与愤慨,并引发广泛舆论关注。此外,该事件亦揭示了极端性别暴力下女性面临的安全困境,以及景区等公共场所存在的安全管理疏漏。
综上所述,此次事件引发了公众对精神卫生管理、性别暴力及公共安全等议题的深层思考,其不仅是一起暴力伤害个案,更折射出复杂的社会治理难题。为避免类似悲剧重演,各方均须引以为鉴。首先,司法部门须强化对作案时刑事责任能力鉴定过程的公众监督,防止“精神病”标签被不当利用。其次,民政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动态监管,结合科技手段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最后,公共场所管理方亟需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并主动构建完善的安保机制以防范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