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 | 提前下班车祸死亡公司拒认工伤

8月20日8时左右,中国新闻周刊转载山西日报发布“提前下班车祸死亡公司拒认工伤”内容,该话题引发大量关注。话题内容是山西省员工卢某提前下班途中遭遇车祸身亡后,公司以“违规下班”为由拒绝工伤认定,卢某家属向当地人社局申请工伤认定时,公司提出异议。最终,人社局认定卢某为因工死亡,两级法院均维持了这一结论。

事件舆评 | 提前下班车祸死亡公司拒认工伤

01

舆情趋势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舆情监测中心数据,8月20日至8月24日共监测到相关信息5122条,8月20日11时,光明网、大众新闻、大皖新闻等媒体的转载,同时引起大量网民讨论,将舆情数据推向高峰。

· 舆情走势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提前下班车祸死亡公司拒认工伤

8月20日16时,随着讨论量增多,自媒体人以及相关专业人士对此事进行解说,信息量迎来第二波小高峰。

· 信息来源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提前下班车祸死亡公司拒认工伤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5122条,客户端是主要传播平台,共2495条(占比48.71%),其次是微信1026条(占比20.03%)、微博602条(占比11.75%)、视频491条(占比9.59%)、网站445条(占比8.69%)、互动论坛61条(占比1.19%)、数字报2条(占比0.04%)。

·   关键热词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提前下班车祸死亡公司拒认工伤

从关键词云图可知,讨论焦点高度集中于“卢某”(事件当事人)、“下班”“上下班”“人社局”“认定”“工伤”等,同时“法律”“权益保障”“保险条例”“路线”等词汇高频出现,反映舆论既关注事件个案细节,同时,也聚焦在工伤认定的法律依据与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

02

舆论观点

 网民观点 

1、力挺员工家属,强调工伤认定合理性

多数网民认为工伤认定核心应看“是否在合理下班路线”“是否非本人主要责任”,而非“是否严格卡点下班”。他们认为,提前下班属于企业内部管理范畴,与车祸死亡无直接因果关系,公司以“违规”拒认工伤是“借制度推卸责任”。

微博用户“Meng99819”:“上下班途中,只要是合理时间,切非本人主要责任,都可以认定是工伤”;

抖音用户“阿瓜”评论:“上下班都是为了工作,不能因为劳动者迟到早退就否认上下班行为的性质,所以不可以否定他的工伤认定权利”。

2、指责公司无情,呼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网民普遍批评涉事公司“重利益轻人情”,认为企业在享受员工劳动价值的同时,却在员工遭遇意外时“甩锅”,缺乏基本人文关怀。部分网民结合自身职场经历,质疑企业“平时强调‘家文化’,出事就讲‘规章制度’”的双重标准。  

今日头条用户“打工人实录”留言:“员工没出事时是‘核心力量’,出了事就成‘违规者’?这种公司连基本的责任担当都没有,谁还敢卖命干活?”;

微博用户“安和桥北的cc”:上班时间是只字不提啊,我猜本来就是弹性工时,出事儿了才找的理由。

3、吐槽维权流程繁琐,呼吁监管 “主动帮一把”

网民结合身边人维权经历,吐槽工伤认定流程复杂、耗时长,认为监管部门应更主动介入,而不是让家属 “跑断腿”。

微信用户 “七子鱼3”评论:老公提前下班出车祸,公司拒认,他跑人社局跑了 4 趟,每次都让‘等通知’,现在都过去 2 个月了还没结果,监管部门要是能主动联系企业调查,家属能这么难吗?”

豆瓣用户“花儿这样红”评论:“我朋友之前处理工伤,光是准备材料就花了 1 个月,还要找证人、调监控;现在这起事件,企业肯定也会拖着,希望人社局能早点介入,别让家属既伤心又费心。”

 媒体观点 

截至目前,共计监测到中国新闻周刊、中华网 、光明网、新晚报等媒体介入转发报道此事,媒体报道内容主要是对首发爆料文章的转载,暂无媒体发表评论性文章。

03

舆情总结

8月20日8时左右,中国新闻周刊转载山西日报关于“提前下班车祸死亡公司拒认工伤”的内容引发广泛关注,事件核心为山西员工卢某提前下班途中遭遇车祸身亡后,涉事公司以“违规下班”为由拒绝工伤认定,卢某家属向当地人社局申请认定时公司提出异议,最终人社局认定卢某为因工死亡,两级法院均维持该结论。

事件发酵期间,舆情呈现阶段性高峰,先是主流媒体转载推动首轮关注热潮,随后自媒体人及专业人士的解读带来第二轮讨论高峰,信息通过客户端、微信、微博等多平台传播,公众讨论聚焦事件细节、工伤认定的法律依据及劳动者权益保障。舆论场上,多数网民力挺卢某家属,认为工伤认定应关注合理路线与责任划分,而非严格卡点下班,批评涉事公司推卸责任、缺乏人文关怀,同时不少人结合自身或身边经历吐槽工伤维权流程繁琐,呼吁监管部门更主动介入;媒体方面,暂以转载报道为主,尚未发布评论性文章。

此事件本质是员工权益诉求、企业责任界定与公众价值判断的交织碰撞,既体现出公众对法律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期待,也反映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呼吁,同时也对政府部门在工伤认定中秉持公正、做好信息公开与沟通提出要求。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51-65322613

邮件:zxl@boryou.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8:45~17:45

公司资讯
公司资讯
舆情简报
舆情简报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