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 | 多所大学举办新生家长会引热议
8月26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和医学院分别举行2025级新生家长会。8月29日,上海交大党政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应称,新生家长会由各学院自主组织,是“家校共建”模式,旨在介绍培养方案、加强家校沟通。8月30日晚,同济大学举行校长与家长见面暨2025级新生信息发布会。除了上海地区高校,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也陆续召开了新生家长会。
01
舆情趋势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舆情监测中心数据显示,8月30日至9月9日共监测到相关信息19019条,全网互动声量465万,覆盖抖音、微博、今日头条等多个平台。

· 舆情走势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通过舆情走势图可知,相关话题自8月29日上海交大回应新生家长会起,热度上升,相关信息在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传播,其舆情声量也在8月31日升至最高,相关信息传播量为3073条,随后热度有所下降,事件声量逐渐走低。
· 信息来源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客户端是主要传播平台,共8618条(占比45.31%),其次是微博3433条(占比18.05%)、视频3302条(占比17.36%)、微信3246条(占比17.07%)、网站251条(占比1.32%)、互动论坛154条(占比0.81%)、数字报15条(占比0.08%)。
· 关键热词 ·
BORYOU TECHNOLOGY

从关键词云来看,本次事件讨论热度较高的关键词主要为“家长”“家长会”“孩子”“辅导员”“父母”“培养”“家长群”等。
02
舆论观点
网民观点
1、质疑“大学高中化”,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部分网民质疑大学开家长会的必要性,认为大学生已成年,应学会独立,过度依赖家长参与,可能导致“大学变高中”。例如:“大学还要开家长会?活久见!”“18岁了还要家长盯着?这不是剥夺学生的独立性吗?”
2、担心家长干预过度,制造新的舆情爆发点
部分网民表示担心高校开家长会制度化,反而使家长过度干预大学管理,从而影响教学秩序,家长会可能成为新的矛盾点。例如:“家长都盯到大学了,那学生还有自由吗?”“大学教育应该是师生关系为主,家长介入太多会扰乱边界。”
3、支持家校沟通,认为能增进理解与协同
部分网民持支持态度,家长会有助于家长更快了解学校情况,也可以提醒家长要重视关注孩子进大学后的学业问题,督促孩子做好大学学业发展规划。例如:“其实也就是个说明会,讲讲专业、课程和资源,有什么问题?”“毕竟有一些学生进大学后,由于缺失目标,没有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沉迷游戏,很快就出现多门功课挂科,走到被退学的边缘。”
4、另有部分网民认为澎湃新闻等媒体对大学家长会的评论立场有问题,不应盲目推崇
例如:“澎湃新闻的屁股好歪啊,为大学家长会辩护,难道是因为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搞家长会,你澎湃新闻就顺着人家去推崇?不去批判也就罢了,竟然还唱赞歌。”
5、少部分网民质疑家长会的目的
网民表示近年来高校辅导员数量增加,开家长会等可能是为显示岗位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例如:“数量庞大的辅导员队伍建立起来了,总是要做事情的。总是要通过各种工作显示岗位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其实,开家长会,建家长群、辅导员陪住之类,熟悉高校内部情形的人都知道,这些都是这些年高校学生管理的日常。”
6、期待合理优化家校模式,建议更名或改进形式,明确边界避免误解
部分网民认为引发争议的核心在于“家长会”一名在大学场景下引发误读,建议改为“介绍会”或“迎新会”,并在形式上更突出信息公开与沟通,而非监督和管理。例如:“大学家长会如果改叫‘新生说明会’,就不会这么有争议了。”“关键是形式要对路,别变成老师训家长、家长监督孩子的那一套。”
媒体观点
1、媒体认为家长会是家校沟通的新形式,是为了适应大学教育的实际需求,对学生成长有积极作用
例如澎湃新闻称:“学校借这个机会与家长进行直接充分的沟通…如今大学开家长会,实则是家长需要、学校也需要,而家长和学校本质上都是为了学生健康成长。”
中国青年报称:“家长会是家校沟通与衔接的枢纽,高校召开家长会,还是要真正搭建起科学、理性的家校协同管理模式,助力大学生更好地成长。”
2、媒体担心“高中化”教育模式会干预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
媒体指出大学阶段学生应培养独立意识,家长会可能将高校教育模式转变为“高中化”教育模式,对学生产生过度监控和干预的弊端。
例如光明日报称:“家长会内容听上去有利于加强家校互动,可是从现实操作来说,却很容易陷入形式主义或过度干预的尴尬境地,与大学教育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核心目标背道而驰。”
羊城派称:“大学越来越像‘大型高中’,其作为独立自主人格、自由思想的培养场所意义却打了折扣。”
3、媒体强调大学家长会应明确目标,设定合理形式与边界
例如中青评论称:“家校协作需注意边界,高校召开家长会是搭建‘家校协同育人’平台,但形式应科学合理。”杭州网称:“但大学的家校协作确实需要注意边界,毕竟大学生们已经是成年人了。”
红网称:“若家长会的目的仅限于向家长汇报成绩、强调纪律,那么无疑是对大学生自主性的漠视;但如果它的定位是双向沟通——向家长阐释大学的培养理念、帮助他们理解子女所处阶段的特点,并引导其提供更科学、更有边界感的支持,那么这样的家长会实则是对家庭教育的有益补位。”
4、媒体认为大学家长会浪费时间精力,意义不大
媒体指出让全国各地家长千里迢迢来开会不现实,是否强制、家长会内容是否有价值均有待考量。
例如南方都市报称:“大学新生家长会是建议全部家长参加,还是可以自由选择?从常理分析,大概率是后者。即便参会的家长大部分以学校所在城市及其周边城市为主,但少不了会有天南海北的家长前往赴会,这里面付出的时间、金钱、精力等成本,是否每一个家长都甘之如饴?更为重要的是,家长会的内容是否值得部分家长山高水远去赴会?”
03
舆情总结
近年来,多所高校尝试通过举办“新生家长会”加强家校沟通,但相关做法在舆论场引发较大争议,潜藏多方面舆情风险。首先,从学生角度看,大学教育强调独立性,家长会涉及学业成绩、人际交往乃至生活隐私,容易触发学生群体的抵触情绪,甚至加剧师生矛盾。其次,从教师角度看,额外的家长沟通工作增加了辅导员和教师的负担,在已有考核压力背景下,可能激化内部不满。此外,家校协同趋势存在边界模糊的隐患,一旦家长过度介入学业管理、课程监督或纪律处分,将扰乱既有校园治理结构,使学校陷入责任错位与管理困境。舆论层面,家长会争议不仅局限于沟通方式,还可能外溢到宿舍管理、食堂服务、教育资源分配等更广泛议题,形成舆情叠加,损害高校整体公信力。若家长会缺乏实效,甚至被外界解读为“形式主义”“面子工程”,则极易成为次生舆情导火索。更深层风险在于,若家长会逐渐制度化并延伸至就业指导或资源提供,将引发社会对教育公平与特权的质疑,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背离。
因此,高校在推进家长会时需谨慎把握边界与形式。一方面要正面回应社会关切,主动阐释其积极意义并引导舆论;另一方面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避免侵犯隐私与独立性。同时,应优化家长会的内容设置,聚焦学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等实质性问题,提升沟通价值;并通过制度设计明确家校边界,防止责任不清和过度依赖。唯有如此,才能将家长会真正落实为家校协同的建设性探索,而非舆情风险的触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