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 | 关于杭州电瓶车刺客事件的舆情专项报告
近期,杭州西湖景区周边“电瓶车刺客”现象引发广泛关注。8月17日,游客陈先生与朋友在西湖边扫码租借电瓶车,页面显示“38元/小时”。然而,骑行不到10分钟,他们误入禁行区域被拦下,但客服却告知租了3小时,不论是否骑行,均按3小时扣费,最终4人被扣除236元,陈先生愤而投诉至12345。
同一天,何女士也遭遇类似问题。她租借电瓶车骑行1.5公里到达目的地后,系统提示不在还车范围内,异地还车需支付30元调度费,且仅取车点支持还车。何女士先锁车办事,一小时后返回,系统又跳出19元逾期费,且无法开锁续骑,只能续租。当她骑回取车点,系统仍提示无法还车,最终在工作人员远程操作下,于断桥边完成还车,账单累积“基础费+调度费+逾期费+续租费”共100余元。随即,一则“杭州西湖边遭遇电瓶车刺客”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热议。

01
舆情趋势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舆情监测中心数据显示,8月17日至8月29日共检测到相关信息1747条,信息传播速度为134.38条/天。
· 舆情走势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通过舆情走势图可知,随着事件的发酵,18日20时,“钱江晚报”发布《借车容易还车难,扣费扣到肉痛,西湖边这种租赁电瓶车到底该怎么管》后引发网民关注,推动全网信息量上升,并于19日达到峰值899条,随后全网信息量开始下降,态势趋于平稳。
· 信息来源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1747条,客户端是主要传播平台,共1181条(占比67.6%),其次是视频394条(占比22.55%)、微博87条(占比4.98%)、微信52条(占比2.98%)、网站28条(占比1.6%)、互动论坛3条(占比0.17%)、数字报2条(占比0.12%)。
· 关键热词 ·
BORYOU TECHNOLOGY

从关键词云看,本次事件讨论的热点集中在“电瓶车”“还车”“租赁”上。
02
舆论观点
网民观点
1、对游客遭遇的同情与对商家的谴责
大部分游客表达对陈先生、何女士等遭遇“电瓶车刺客”的深切同情,同时强烈谴责商家恶意宰客、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多数网民指出,商家故意设置消费陷阱,如不明确告知禁停区域、扣费规则复杂且不透明,骑行短时间却被高额扣费,严重损害游客利益。
微博用户“紫金山上听风吟”:出门旅游本是开心事,这种公司必须严惩。
微博用户“你这家伙在说些什么阿”:我在杭州骑共享单车!还车时也被收调度费、逾期费,赶紧整改吧!
2、对景区管理的质疑
网民认为西湖景区管理部门存在监管不力问题,对电瓶车违规投放、商家不规范经营等乱象未及时整治,导致游客权益受损。网民提出,景区作为旅游服务核心区域,应承担起管理责任,却未在显眼位置设置禁停标识、未规范商家收费流程,严重影响游客体验。
微博用户“原来是蜡笔小7啊”:相关部门就是不管,才让他们这么为所欲为。
小红书用户“这次想通了”:景区连基本的商家资质审核、收费标准监管都做不好。
3、呼吁加强监管与规范
网民呼吁相关部门出台明确法规,加强对旅游市场尤其是电瓶车租赁行业的监管,同时畅通投诉渠道,让游客遇到问题能及时维权。网民提出,需从源头杜绝宰客行为,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微博用户“ying雪雪雪”:能不能管管啊,出去旅个游本来就贵。
微博用户“用户13165073298”:非要投诉到12345才有人管。
媒体观点
1、钱江晚报:借车容易还车难,扣费扣到肉痛,西湖边这种租赁电瓶车到底该怎么管
对电瓶车租赁商家而言,收费规则必须透明化,不能搞“模糊套路”,游客支付费用后,有权知晓每一笔扣费的依据,如“为何骑行10分钟按3小时收费”“异地还车调度费的计算标准是什么”;站在游客角度,消费过程应“可追溯、可维权”,不能因系统故障、规则不明让游客承担损失。短期看,商家可能通过隐藏收费规则获得短期收益,但长期来看,只有规范经营、保障游客权益,才能留住消费者,维护行业口碑。同时,景区管理部门需主动担责,在显眼位置设置标识、加强商家日常巡查,避免“监管缺位”导致乱象频发。
2、中国新闻网:电瓶车租赁“刺客”伤客,城市旅游形象经不起消耗
商家提供电瓶车租赁服务是便利游客出行,但关键在于服务与规则是否公平合理。虽然部分商家辩解“扣费是因游客未看清规则”,但法律层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明确告知收费标准、刻意设置还车障碍,本质上是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企业看似靠“套路”多赚钱,实则是在透支杭州的旅游信用——西湖作为知名景区,游客的负面体验会通过社交平台快速传播,最终让整个城市的旅游形象受损,这种“得不偿失”的经营方式必须纠正。
3、法治日报:“电瓶车刺客”需依法整治,消费者公平交易权不容侵犯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等规定,电瓶车租赁商家不得利用规则模糊、系统漏洞等方式,实施不公平的差别收费或恶意扣费行为,不得隐瞒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信息。面对“电瓶车刺客”,消费者可保存三大证据维权:一是租赁页面的价格截图、订单记录,证明商家初始承诺的收费标准;二是骑行轨迹、还车尝试记录,证明非自身原因导致的扣费;三是与客服沟通的聊天记录,证明商家规则不透明或拒绝合理退款。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应开展专项整治,对违规商家依法处罚,景区管理部门需建立商家黑名单制度,对屡教不改的企业清退出景区,切实保障消费者公平交易权。
03
舆情总结
针对杭州“电瓶车刺客”事件,网民与媒体的核心关切集中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商家经营规范、景区监管责任三大层面。从事件本质看,“电瓶车刺客”不仅是个别商家的商业道德问题,更暴露了旅游市场中“服务透明化”与“监管精细化”的缺失——商家手握租赁规则制定权与系统控制权,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容易利用漏洞侵犯游客权益;而景区管理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滞后,进一步让这种乱象得以蔓延。
这种行为的危害不仅限于游客的经济损失:短期会引发公众对杭州旅游市场的信任危机,导致游客减少;长期则会破坏旅游行业的健康生态,阻碍城市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央和地方均在强调“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杭州作为旅游热门城市,更需以此次事件为契机,补齐监管短板。
未来,需从三方面推动问题解决:一是商家需回归“服务本质”,公开透明收费规则,优化还车系统,放弃短期“宰客”思维;二是监管部门需建立“事前审核、事中巡查、事后追责”的全链条机制,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三是景区需加强配套服务,通过增设提示标识、优化公共交通等方式,减少游客对违规租赁电瓶车的依赖。只有多方协同,才能彻底根除“电瓶车刺客”,让杭州旅游回归“安全、有序、舒适”的本质,真正实现“游客满意、行业发展、城市受益”的多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