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 | 全家花96万坐熊猫专列舆情专报

8月25日,一位吉林网民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其于7月10日带领全家26人(含88岁老人及幼童)乘坐“熊猫专列・安逸号”开启17天的新疆之旅,该专列由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与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打造。旅行中途发现行程中的餐食与宣传严重不符,宣传中呈现的是摆盘精致的“百元大餐”,实际收到的却是二三十元的盒饭。8月26日,该网民再次发布视频,补充提及行程存在“阴阳账单”“景点草草了事或取消”“夜间出现高原反应时服务电话无人接听”等问题,并表示已开展维权,同时提到此次全家行程共花费96万元。

8月27日,极目新闻跟进报道显示,涉事成都旅行社回应称宣传中的精美餐食为发布会摆拍道具,并非实际餐食;“熊猫专列・安逸号”提供全程餐饮服务,不同房型对应不同餐食标准,最低档“熊猫归阁”房型提供盒餐,其他房型提供五菜一汤加水果的桌餐。同日界面新闻查询发现,该网民社交账号从7月10日起已发布多条关于此次旅程的视频,早期多为记录风景的内容;平台上其他游客也反映行程安排紧凑,存在“凌晨起床、深夜休息”“淋浴房形同设”“保健人员失联”等情况。

8月28日,新黄河等媒体报道披露“熊猫专列”新疆线产品根据房型不同,报价在12980元至58999元不等,此次涉事旅程人均费用近4万元。报道中还提到,新疆专列旅游中心官方号曾介绍,相关行程费用包含交通、住宿、餐食、景点门票、导游服务等,且无隐形消费。8月29日,中国网报道涉事旅行社的正式回应,称“熊猫专列・安逸号”餐食严格按合同和餐标执行,车上用餐标准每餐20元至80元/人不等,另提供自费点餐服务,对给旅客造成的误会表示歉意,并表示将改进服务、接受监督,欢迎游客通过合法途径维权。

该事件曝光后,迅速引发网民关注和讨论。不少网民对高额花费与实际餐食不符的情况表示惊讶和质疑,话题热度不断攀升,在短时间内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众多媒体也纷纷跟进报道,进一步扩大了事件的影响力。

事件舆评 | 全家花96万坐熊猫专列舆情专报

01

舆情趋势

根据博约舆情大数据平台数据,自8月24日至9月4日,全网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共计10580条。覆盖客户端、短视频、微博、微信等多个平台。

· 舆情走势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全家花96万坐熊猫专列舆情专报

其中社交平台上#一家人96万坐熊猫专列称餐食不符#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获得阅读量1270万次,讨论量1216次。今日头条话题#全家花96万坐熊猫专列称餐食不符#、知乎话题#全家26人花96万坐「熊猫专列」,实际餐食与宣传不符,旅行社称视频中为摆拍道具,这算欺诈吗?#均登上热搜。相关信息经中国网、极目新闻、封面新闻等媒体传播报道,在27日出现传播高峰,随后舆情热度在网民讨论和媒体持续报道中逐步回落。

· 信息来源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全家花96万坐熊猫专列舆情专报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10580条,客户端是主要传播平台,共4545条(占比42.96%),其次是视频4273条(占比40.39%)、微博723条(占比6.83%)、网站550条(占比5.2%)、微信435条(占比4.11%)、互动论坛40条(占比0.38%)、数字报14条(占比0.13%)。

·   关键热词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全家花96万坐熊猫专列舆情专报

从关键词云图来看,本次事件讨论热度较高的关键词主要为“餐食”“列车”“实际”“全家”“旅行社”“游客”等。其中“餐食”“列车”“全家”等关键词凸显事件发生场景与涉及的主体;“旅行社”“服务”“游客”作为核心主体词,成为公众情绪引爆点;“实际”“高端”“与宣传不符”一词将餐食不符问题延伸至“服务质量缺失”的消费权益领域。整体来看,关键词链构建出“消费场景—核心矛盾—责任主体—消费权益”的舆情传播逻辑,暴露出事件从单一餐食问题向旅游服务信任、消费市场监管危机传导的潜在风险。

02

舆论观点

 网民观点 

1、许多网民认为旅行社的行为构成了消费欺诈

旅行社明知宣传视频里的菜品是道具,不会提供给真实旅客,却依旧将其当作核心卖点进行宣传,故意隐瞒实际餐食情况,诱使消费者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诚信原则,损害了消费者的信任。例如:“熊猫专列虚假宣传就是诈骗。”“骗你没商量,不管网上消费还是现实消费,充满了虚假宣传,与骗人何异!最最不能让人理解的是国家和政府还不管。”“这是实打实的虚假宣传,有关部门还不赶紧回应。”

2、网民们对高端旅游服务的质量提出了质疑,认为旅行社卖高价票就应匹配相应的服务

而此次熊猫专列事件中,实际餐食与宣传的巨大反差,让网民觉得所谓的“高端定制”名不副实,只是在收割情怀,并非真正在服务游客。例如:“天价列车梦碎,熊猫专列引深思,旅游诚信何在。”“花费这么多钱,列车上的服务也太差了吧。”“游客花这么多钱不是要有这么差的服务。”

3、许多普通网民对96万的高额旅游费用感到难以置信,认为这高昂费用竟然只是花费到列车旅行上

对绝大多数普通工薪阶层而言,96万元是一个需要重新定义的抽象概念。网民们会下意识地将其与自身的生活成本进行对比,从而产生强烈的认知冲击。例如:“平均一人3万多坐趟火车这什么家庭条件。”“有钱人的快乐想象不到。”“天啊,这是什么样的家庭,96万很多家庭一辈子都不一定能赚到。”

4、网民认为旅行社的回应不仅未平息争议,反而被批“敷衍塞责”“缺乏诚意”

旅行社最初称宣传中的精美餐食是列车发布会等场合使用的“摆拍道具”,并非旅客实际用餐,这一说法瞬间点燃了网民的怒火。在大众的认知里,宣传本应是对实际产品与服务的如实展示,怎能用摆拍道具来误导消费者呢?这种解释被批为“敷衍塞责”恰如其分,它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消费者质疑的虚假宣传问题,只是简单粗暴地将责任推给“摆拍”。例如:“官方给的回应也太敷衍了吧。”“一点诚意都没有,钱都拿了,旅行社回应这么搪塞。”

5、对事件的后续整改和追责提出具体诉求

网民们呼吁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大对旅游行业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旅行社的宣传及服务行为,避免类似“专列”成为监管盲区,防止消费者的信任被反复消耗,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例如“赶紧让有关部门调查一下,让后续结果公开透明。”“价格定的不合理,需要有关部门做出回应”“政府部门后面的整改措施需要明确这方面的问题,不然老百姓都不敢消费了。”

 媒体观点 

1、齐鲁晚报:高端列车餐食“仅为摆拍”:虚假宣传的边界在哪?

旅行社以摆拍道具餐食吸引消费者,却未明确告知实际情况,即便声称按合同执行,也无法掩盖其在宣传环节误导消费者的事实。这种行为违背了广告宣传应如实呈现商品或服务重要信息的原则,损害了消费者的信任。

2、搜狐网:96万坐熊猫专列吃的是盒饭?高端旅游别做一锤子买卖

我国“熊猫列车”之类的旅游专列,至少目前看,很难在体验上给人独特和奢华感。就说价格最低的熊猫归阁吧,看图片很像是原来硬卧车厢改造的,四个人挤在一个狭小的包厢内,会比住宾馆更舒服吗?这些造价昂贵的旅游专列,运营上也存在很大问题——旅游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淡季怎么办,停着不开么?有一说一,我国旅游专列发展时间不长,有瑕疵很正常。希望地方铁路局和文旅部门,能好好认识到各方面的不足,让高价匹配上高标准服务,吸引更多游客,形成良性循环。

3、劲旅网:人均3万的熊猫专列“餐饮翻车”背后,中国没有真正的高端旅游专列

据了解,国内高端旅游专列出现的最大问题是硬件过硬,软件不软。这几年,受到国内高端旅游需求的刺激以及官方大力推动铁路旅游的影响,国内高端旅游专列硬件得到飞速提升。各省市铁路局为了配合当地文旅经济发展,纷纷拿出更好的列车资源和线路资源,鼓励当地旅游企业以此为依托大力发展高端旅游专列产品。高端旅游专列的硬件提升上去了,遗憾的是软件却没同步跟上。

4、自媒体大V凯德印象:熊猫专列宣传餐食“货不对板”,96万旅游消费打水漂?

此次事件中,消费者花费了高昂的费用,本期望能享受到与价格匹配的高端服务,尤其是在餐食方面能体验到宣传中的独特与精致。但旅行社用摆拍道具作为宣传手段,实际提供的餐食却与宣传相差甚远,这无疑伤害了消费者的信任。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诚信经营,宣传与实际体验相符是基本准则。对于旅行社而言,应从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在宣传产品时务必做到真实、准确,让消费者的每一分钱都能换来相应的价值;而消费者在选择旅游产品时,也需更加谨慎,仔细了解各项服务细节,避免因宣传与实际的落差而影响旅游心情。这场“熊猫专列餐食风波”,不仅关乎涉事的旅行社和消费者,更是给整个旅游行业敲响了警钟,唯有诚信与品质兼具,才能赢得市场与口碑。

03

研判建议

本次事件由消费者对餐食不符的投诉起步,逐步暴露出阴阳账单、景点缩水、应急服务缺失等一系列问题,最终演变为对高端旅游服务品质与宣传真实性的全面质疑。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单个消费纠纷的升级,更折射出高端旅游市场快速扩张中服务能力滞后、监管机制不完善的行业共性问题,同时凸显了社交媒体环境下消费维权信息的快速扩散与公众情绪的集中释放。

事件的爆发源于多重矛盾的叠加。企业层面,涉事方通过摆拍道具营造“高端服务”假象,将营销宣传与实际履约割裂,这种“重流量轻履约”的商业逻辑直接导致消费预期与体验的巨大落差。行业层面,随着银发经济崛起,旅游专列等高端产品需求激增,但配套的服务标准、价格监管和纠纷解决机制尚未同步建立,使得“高价低质”现象有机可乘。传播层面,消费者通过社交平台持续发布维权视频,以具象化的“宣传vs现实”对比形成情感共鸣,加速了个体诉求向公共议题的转化,而早期媒体对“熊猫专列”适老化优势的集中报道,更反衬出此次服务失约的讽刺性,进一步放大了舆论不满。

从更深层次看,此次事件的发酵还揭示了高端旅游市场“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性错配。需求端,随着居民消费升级,尤其是高净值人群和银发群体对“品质化、定制化”旅游体验的需求日益迫切,他们愿意为 “高端服务”支付溢价,但对服务的细节、履约的确定性要求极高,“宣传即承诺”的心理预期显著;而供给端,部分旅游企业虽借“高端”概念快速推出产品抢占市场,却未在服务体系、品控能力上完成相应升级,既缺乏对餐食、行程、应急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标准化管理,也未建立有效的消费者反馈与调整机制,导致“高价”仅停留在营销噱头,无法转化为匹配的体验价值。这种错配在旅游专列这类“长周期、封闭性”的产品中更易引发矛盾——17天的行程意味着服务问题会持续累积,而列车空间的局限性又让餐食、住宿等体验短板难以通过外部弥补,最终使得“餐食不符”这一单一问题成为引爆所有不满的导火索。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矛盾的传导。消费者发布的“精致宣传餐食”与“简陋盒饭”的对比视频,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情绪感染力,迅速突破了个体维权的范畴,成为公众对“高端消费陷阱”集体焦虑的宣泄出口。加之早期部分媒体对“熊猫专列”适老化设计、高端服务的正面报道形成的“期待铺垫”,与此次事件中“88岁老人高原反应求助无门”“幼童吃低价盒饭”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不仅削弱了公众对旅游企业的信任,更引发了对“高端旅游产品是否真的适配特殊人群需求”“高价背后是否存在行业暴利”的深层质疑。这种信任裂痕若不能及时修复,不仅会影响涉事企业的生存,更可能蔓延至整个高端旅游专列市场,导致消费者对同类产品产生普遍警惕,最终制约行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针对熊猫专列的舆情事件暴露出来的问题,建议从多维度协同发力:涉事企业需立即成立专项工作组,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退一赔三”标准补偿消费者,针对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额外关怀,并公开致歉说明整改措施,同时制定高端旅游专列服务标准,明确餐食、行程、应急服务等量化指标,加强员工应急与沟通能力培训;行业层面由旅游行业协会牵头,联合企业、消费者代表及法律专家制定好高端旅游专列服务规范,明确价格与服务匹配、特殊人群适配等核心指标,搭建行业共享的“信用与维权平台”,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并公示,为消费者提供举证协助与简化维权服务;监管部门需加强事前宣传与定价监管,要求企业宣传内容附带可验证说明并备案,公示成本构成,事中开展随机抽查与银发群体专列专项检查,事后对虚假宣传、服务缩水等行为按法规从严处罚,高额罚款甚至吊销资质;舆情应对上,涉事企业要24小时内发布声明并定期更新进展,邀请媒体与消费者监督整改,行业协会与监管部门通过研讨会、公开监管计划传递正向信号,媒体则需客观报道,兼顾问题曝光与优质案例分享,引导公众理性认知,共同修复市场信任,防范同类事件发生。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51-65322613

邮件:zxl@boryou.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8:45~17:45

公司资讯
公司资讯
舆情简报
舆情简报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