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 | 从符号争议到舆情危机 ——武大“椅子标签”事件分析
2025年9月4日至5日,武汉大学2025级本科生、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在卓尔体育馆举行。
9月5日,现场学生拍摄下开学典礼现场部分白色座椅靠背上粘贴红色圆形标签的画面,并将其上传至网络。由于标签的颜色与形状组合酷似日本国旗,迅速引发广大网民的关注与讨论。
而此时正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特殊时期,使得该事件的敏感性进一步加剧。话题“武汉大学椅子标签”,当日登上微博热搜榜。
9月6日,武汉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发布情况说明,解释称工作团队为引导师生按设计的造型图案准确入场就座,在部分白色座椅和蓝色座椅靠背上,用红色、黄色等不同颜色和圆形、五角星形等不同形状的标签进行了分类标识,其中部分白色座椅靠背所贴红色圆形标签,引发了误读。对此深表歉意,今后将更加注重工作细节,提高工作严谨性。
同日17时,大河报报道该事件和校方的情况说明。然而,校方的这一解释未能使大众信服,质疑声反而愈发强烈,事件持续发酵,热度不断攀升。话题“武汉大学椅子事件通报”“武汉大学就椅子标签争议致歉”陆续登上微博、今日头条热搜榜单。
后续,观察者网、红网、闪电新闻等媒体分别对此事进行报道与评论,聚焦高校在活动组织中的文化意识与责任担当,舆情热度渐消。

01
舆情趋势
· 舆情走势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截至2025年9月10日24时,“武汉大学座椅标签争议”相关信息共计21194条,其中客户端11328条、视频5387条、微博2529条、微信1663条、互动论坛185条、网站102条。中国经济网、封面新闻、观察者网、扬子晚报、安徽商报、齐鲁晚报等媒体进行报道,报道内容以客观报道具体事件为主。
· 信息来源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从媒体平台分布情况来看,客户端信息占比最高,约为53.45%;其次是视频,约为25.42%;微博和微信分别位列第三和第四,约为11.93%和7.85%;互动论坛和网站占比较少,分别为0.87%和0.48%。
· 关键热词 ·
BORYOU TECHNOLOGY

相关信息主要围绕以下关键词:“武汉大学”“开学典礼”“红色”“圆形”“椅子”标签等,显示舆论对该事件的核心关注点聚焦于座椅标签的颜色与形状组合所带来的视觉争议及由此引发的敏感性讨论。
02
舆论观点
网民观点
1、大部分网民谴责校方行为,认为校方缺少文化符号的敏感性,质疑其动机与立场
新浪微博网民@HuttyCr:应该是真的没意思到,但话又说回来了,为什么这么明显会造成误会的造型,学校有关领导完全没意思呢?这不就说明了他们对日本国旗缺失敏感度,完完全全地缺少爱国教育了。
新浪微博网民@知不可乎骤得O:这任何人一眼看去都像是JP国旗啊,合适吗。就算你说是“无意的”“凑巧”,那也会引起舆论争议啊。一所顶级高校的工作人员,连这点基本的政治素养和敏感度都没有?我不太信。
今日头条网民@:这不就是在挑衅15亿中国人,侮辱3500万抗日英烈吗,傻子都看出来了,就看国家怎么处置吧,15亿中国人拭目以待!我就想知道这所学校的校长是谁?哪个国家的?背景怎样?
抖音网民@唐:无心之举,其实是管理的松散,不严谨,对道德国威没有敬畏心,这个学校不是说抱歉就可以,需要严肃全方位整改。
2、部分网民对校方发布情况说明不认可,质疑校方的道歉态度与处理方式
抖音网民@类地球穿越者:他这个道歉很假没有诚意,他说引起误读,那么意思还是广大老百姓网友的责任了,是老百姓在无中生有,呵呵,这不是道歉吧!是指责广大网友。
抖音网民@糕小白不菜:每一个接受了良好教育正常从小长大的中国人在贴上第一个的时候就绝对会对这个观感产生联想了,何况作为国内知名高校,里面的人从学生到教师领导们怎么可能这点历史敏感度都没有?这是一句工作不严谨能盖过去的?我是真不信。
抖音网民@大山:对于这样一个时段,作为一个培养高级知识分子的地方出现这样低级错误是不应该的,只是一个道歉就能说的过去的吗?
今日头条网民@国之高远:组织过大型活动的都知道,每个环节都有分管,检查,实施人还有总负责人,我们刚刚庆祝抗日胜利,这么明显就没有一个人看出来?我无法相信!
3、部分网民关联武汉大学过往争议,认为学校问题亟待解决
今日头条网民@神秘清风V: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会对这个红膏药有反感,这是刻在骨子里的,一个教书育人的大学生不是刻意的,谁会相信?分明在考验国家的容忍度,武大踩国家红线还少吗?必须严查重判!
抖音网民@石榴依依:武汉大学最近曝光率太高了,都是负面新闻,学校领导不关心吗?这样的名校,出了一次事就应该事事小心,怎么还会接二连三出差错呢?
新浪微博网民@哈喽Pippo:要是别人也就算了,武大多少次了,还在不停试探底线。
新浪微博网民@im波涛汹涌:因为是有前科的,即使帽子叔叔办事,也是对有前科的重点看待,毕竟守规矩的人永远都会遵守规矩,不守规矩的是什么人,大家各自心里清楚,都是老中医,用不着开这偏方。
4、少部分网民认为该事件只是校方工作疏忽或过度解读,呼吁网民理性看待
新浪微博网民@应旺:对于校园活动中的细节,既需考量大众感受,也不妨多些理性审视,避免过度解读掩盖了活动原本的积极意义。
新浪微博网民@风云武汉主编:武大确实存在设计失误,这一点毋庸置疑,武大做错就要认!但如果用最坏的恶意去揣测武大,并据此推测出一系列的阴谋剧情,那当真是冤枉武大了。
今日头条网民@江有声:有些人跪久了,没有一丁点文化自信,红圆被日本注册商标了,中国人不能用?
媒体观点
1、“红网”9月7日发表文章《武大“椅子风波”背后,敏感性为何成了“盲区”》
武大的疏忽,实在不应该。开学典礼是校园大事,抗战胜利纪念日更是举国铭记的特殊节点,两个重要时间点叠加,本应多一分审慎。武汉大学曾是抗战烽火中的学术堡垒,更应知历史之重。开学典礼是育人第一课,每个细节都传递价值导向。红色圆形标签贴在白色椅背上,视觉上与某国国旗的相似性,但凡有人多走一步、多看一眼,就能提前规避。
武大这事,关键不在符号本身,而在场合与时机。要是因为和某国国旗有相似性,就把这些最朴素的文化符号“束之高阁”,反而落了下乘。真正的自信,不是靠“自我审查”躲着走,而是清楚哪些该坚守、哪些是误伤。
2、“时刻新闻”9月7日发表文章《武大“座椅标识”风波:历史的敏感度不应缺失》
武汉大学作为高等学府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更应深知自身历史教育的使命,当白色座椅靠背上被贴上红色圆形贴纸所带来的视觉效果时,校内师生并未及时反映纠正,这也说明了师生对历史的敏感度存在不足,同时也侧面反映出学校日常的历史教育工作尚未深入师生内心。此次事件过后,校方应加强对历史文化的教育,增设多样化的历史课程以及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使得师生在面对不同场景时都能对国家尊严保持高度的敏感度和警惕性。
校方24小时内回应的速度值得肯定,但声明仅仅聚焦于解释标签目的,并未触及公众的情感诉求,这样的回应显得被动且无力。而事件背后学校对于舆论的应对能力更值得深思:在网络时代,信息呈现出惊人的传播速度,当争议出现时,校方应快速反应应对机制,第一时间解释设计初衷并承认设计的不周,同时致歉表明改进决心。这也不仅关系到单次事件的解决,更关系到学校长期公信力的维护。
3、“新民周刊”9月7日发表评论《公众对一所顶尖高校的期待,从来不止于学术成就更在于其坚守底线》
开学典礼从方案设计到现场执行,涉及多个环节,众多工作人员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指出问题,这暴露的是政治敏感性的集体缺失。与责任意识的缺位,实属不该。公众对一所顶尖高校的期待,从来不止于学术成就,更在于其坚守底线的责任担当与尊重公众的人文情怀。校方主动致歉并承诺改进,但更需以此为鉴,从制度层面建立细节审核机制。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能够区别故意挑衅与无心之失,能够理性辨别真正的重要问题与表面的符号争议。这不是要求我们忘记历史,而是希望我们能够更自信地面对历史,更从容地走向未来。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通过过度敏感或完全开放来体现,而是通过理性辨别、历史洞察和文化包容来实现。既能坚守原则,又能包容差异,既不忘历史,又不被历史束缚。
03
舆情总结
强化活动中的文化敏感性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在举办大型活动时,细节管理与文化敏感性缺一不可。此次武汉大学开学典礼,因白色座椅搭配红色圆形标签引发争议,本质是活动筹备环节对文化符号的考量缺失,尤其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一敏感时期,社会对历史记忆、民族情感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校方却未对标签设计、布置等细节进行文化敏感性审核,暴露出流程漏洞。这警示高校及公共机构,需建立完善的活动细节管理和审核机制,在活动策划阶段便组织多方力量对物料设计、环节设置等进行全面评估,避免因疏忽触碰公众情感底线。
机械式回应助推二次舆情
尽管武汉大学在舆情发酵后快速发布情况说明,但回应效果适得其反,反而助推了舆情的二次爆发。校方将争议归因于“公众误读”,未正视筹备工作中的疏失,对于公众最为关心的座椅标签设计为何会采用与日本国旗相似的样式、在设计和审批过程中是否存在失误、学校将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等关键问题,没有给出明确、详细且有说服力的解答,反而给公众一种推卸责任的印象。这说明舆情回应绝非简单的事实陈述,更需站在公众视角共情关切,不回避问题、不推卸责任,以坦诚态度承认失误、说明整改方向,而非简单的机械澄清。缺乏诚意的回应不仅无法平息事态,反而会激化不满,成为舆论二次发酵的导火索。
关联舆情叠加下的信任缺失
此次舆情中武汉大学承受的巨大压力,与此前图书馆事件积累的信任危机密切相关。此前图书馆性骚扰指控事件中,校方处理过程的不透明、回应的模糊性,已让公众对其公信力产生动摇。当“座椅标签”事件发生后,过往的负面印象叠加,使校方陷入塔西佗陷阱——公众不再轻信其解释,甚至将合理回应也解读为“敷衍塞责”。这种质疑并非针对单一事件本身,而是公众对校方长期模糊化回应的集中不满。这也意味着校方若想重建信任,需先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以透明、公正的处理结果展现担当,同时在日常管理与舆情应对中持续输出诚意,逐步修复受损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