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舆评|始祖鸟、西贝等舆情事件背后的“空间社会学”
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文丨燕志华 博士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低空经济等新生事物也进入了我们的经济社会的视野。我有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无人机在经济社会之外,或许还将改变我们的空间观和哲学观,这一点恐怕很多人并未意识到。
哲学产生已经几千年了,但是当年产生的时候,人类社会最能站到的最高高度,恐怕也就是山顶或者房顶了,就是说,空间立体的高空感受,并未对于初期哲学有所启示或者贡献。再说空间,人类数千年来所能感受到的空间,更多是日常生活空间,是基于人所站立的地方来观察到的扁平空间,是和人类身体等高的社会生活空间。这是大气层中的人类栖息层,人们因此创造了日常伦理和文化哲学。

所以,当今天利用无人机原地升空,人类的空间感瞬间扩容,突然从日常空间,一举升维到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那种大脑小宇宙猛然极度扩张、类似于宇宙爆炸的感受是非常强烈的,相当于“揭开了天灵盖”,人类的灵魂首次站到了人类头顶的更高处,然后在这个高度再反观我们的自身、社会和大自然,很自然会产生一种别样的感觉,一种从未有过的灵肉分离之感。
这种情况,必然会增加我们的大脑进化速度的,人类的空间观和哲学观会因此受到什么样的影响,会如何向前演进,我想也必然会成为一种推进力量的,但是遗憾的是,这方面我没有多少理论基础,只能有种迷迷糊糊的感觉,这种技术的推进,会对人类会带来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哲学水平的演进。正如一百多年前,空间社会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城市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并且越来越立体,人们从大楼到广场,首次意识到了空间这种事物的存在,并且空间充满了生产、不平等和阶级分化。
今天,当人类灵魂首次起飞到足够高度的时候,空间会带来更大的启迪。起码,它对于人类的和平是大有裨益的,当人类在巨大的空间之中变得越来越渺小的时候,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传统观念就大大降低了。就如同宇航员在高速飞行中,在宇宙空间里向地球瞥去一眼的时候,内心只有对于生命的珍惜,并且超越了利益之争,世界大同的想法也就产生了。那一瞬间,人类站到了上帝的视角,是超越了生物基因的局限性的。
这种空间感,对于我们的社会学想象力和网络舆情的研究,是大有益处的。
起码对于很多网络舆情,其引爆、发展和平息,都可以认为是处于一个巨大的空间之内的。具体地说,是在一个具体而形象的网络空间之内的。
这种网络空间,就是我此前和大家反复交流提出的,中国经过数十年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公共舆论空间。网民绝大多数都已经上网,他们密布于网络的每个角落,从网络中、从半空中关注社会的各种行为。一旦看到不公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他们立刻就会生产出网络舆论,对于现实社会进行降维打击。
我们只要获得了这个网络空间意识,那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会让我们首次意识到,一直以来的权力行为、财富流动、思想思潮等人类活动,都是处于这个网络空间范围之内,难以逃脱网民群体望远镜和显微镜的观察、审视,这有助于我们提高对于网络和网民群体的敬畏意识,从而增强风险意识,最终才能确保自身的安全。
并且,我们的一切活动,网民在尽收眼底之外,还会肆无忌惮地进行批评、评论。这使得我们进一步理解,如果要想获得网民的好感,你就需要拿出实际的行动。如果你没有实际的行动,而想获得网民的好感和赞扬,那将会无功而返,或者只能收获一些敷衍了事、稀稀拉拉的掌声。
获得这种空间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网络意识和风险意识,更是一种网络素养,它如同北斗一样,指引着我们,让我们敬畏空间,敬畏网民,敬畏神灵,而神灵就是高居于我们头顶的网民群体。他们的情绪和心理,必然会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从而确保自己不要成为他们群体炮轰的对象。
当然,不是说他们的情绪和心理都是民意、都是对的,但是由于网民群体人数众多,他们会生产一种产品叫做网络舆论,依仗人多势众,给社会施加以群体的压力。这放在哪里,都是巨大的外在压力。为此你必须重视他们,按照他们的诉求改变自己,与这种网络舆论进行对话、进行协调,尽可能地引导舆论,并有意无意地想获得他们的好感,从而在现实社会中调整自己的行为,不希望成为他们关注的对象。
一旦引发这个网络群体的额外关注,这就意味着这个巨大的公共舆论空间,又要卷起风暴了。
就以最近的两个著名的品牌西贝和始祖鸟引发的网络舆情来说,就可以用这种空间舆论的视角来解释他们为何引爆舆情,又为何必须道歉、加以整改?
就以西贝来说,他们在此之前的所有决策都是在创始人的直接控制之下,做什么、怎么做,社会是无缘置喙的,大家只管来吃即可。但是当罗永浩将预制菜的问题引爆为公共舆论之后,西贝依靠内部指示的运转逻辑,也就需要改弦更张了。
但是西贝的创始人不明白这一点,他不理解我是创始人、我的企业、我的员工,一切都是我的,为何要听你的?为此他发动员工和罗永浩对战,以各种姿态表达不屈,他认为是和罗永浩战斗,其实本质上是和网络舆论对着干。他没有意识到,他和企业已经处于这个网络舆论空间的严厉监督之下。如果创始人和企业不能适应这种空间监督,并着手进行空间意识改造,达成和网络舆论的和解,那么今后必然会一直遭受舆论的另眼相看。
再说蔡国强和始祖鸟合作的烟火表演。
本来,蔡国强拥有著名的艺术表演形式,始祖鸟也是著名的户外品牌。他们为此强强联手,希望在户外做出一件艺术作品,能够引发关注,提升民族自豪感,然后品牌的影响力和价值必然就获得提升了。他们为此创意了以烟火为形式的《升龙》作品,他们也向相关部门进行了申请和备案,并考虑到高山环境,他们也使用了环保材料。他们认为一切都已经完备了,于是在9月19日的夜晚,他们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约5500米处,引爆了烟火,但是没想到,也引炸了网络舆论。然后只能道歉,这个创意也伤害了品牌的声誉形象。一切似乎都考虑周全了,哪里出了纰漏了呢?
如果在传统的媒体时代,信息来源单一,这样的行为经过媒体单向的传播,必然会喝彩声一片的。因为一切都是可控的,他们可以掌握信息的来源和评价者的评论,由此形成公关的力量。但是在今天的网络媒体时代,他们并未意识到,即便他们已经向相关部门进行了申请放行,但是创意团队没有想到,在传统的地面主管的部门权力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空间权力”,被自己忽视了。这个空间权力,就是网络舆论中的民意,或者是相当数量的网民看法。
其实网民群体的科学水平并不一定高,很多人也是第一时间对于这个表演表达了赞叹,但是今天的网络会以各种热搜、高赞等方式推选出意见领袖,其意见和评价如果合乎多数人的想法,会转化为网络舆论,从而导致风评转向。还有,网民群体拥有一种堪称是玄学的直觉本领,只要他们第一时间、第一触感感受不太好的,他们就会批评,一旦更多的人进行批评,那这个事就是不合时宜的、不受欢迎的。
在人迹罕至之处进行烟火表演,更多的网民感觉不妥,起码环境会受到影响,还有,一个以商业为目的的品牌,无权以深入并伤害大自然的方式来获利。这个堪称高超的艺术创意,至此已经彻底失败。
其实历经数十年洗礼的政府做法,在这方面恰恰会给始祖鸟非常好的启示。那就是任何一个重大工程之前,需要启动环评、稳评或者舆评,就是问计于民,咨询于众,这样做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那就赶紧调整,或者做好知识普及和舆论引导。
蔡国强和始祖鸟此次联手失败,根源在于没有意识到这个巨大的舆论空间的存在,以及背后高深莫测的民众意愿。他们或许应该邀请咨询公司加入这个项目,并给出风险评估。
但是反观我们过去数十年的网络舆情,其实都是因为涉事者没有意识到或者说漠视了这个愈来愈大、能量也越来越大的公共舆论空间的存在。这个空间结构,已经如同罩子一样,涵盖了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用探照灯、放大镜、显微镜来观察社会的一切,尤其是涉及到权力、财富的行为,都会被监督、被审视。这是在法律和道德之外,对于权力、财富监督更有效的舆论监督。
只有意识到这个网络空间的存在,并且心怀敬畏,才能梳理风险,确保自始至终的安全。如果确立了这个观念,我认为这就是今天最好的人生观和哲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