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研判丨校园霸凌为何屡成社会痛点?

近来,我国多地接连发生性质恶劣的校园霸凌事件,引发社会公众强烈关注。每一起事件均掀起负面舆论浪潮,凸显公众对校园暴力事件的普遍焦虑。而肢体暴力与“拍摄视频传播”“强迫脱衣”等心理羞辱行为叠加的现象更值得深思。

GAOFATAISHI

校园霸凌案件呈高发态势

辽宁施暴者兜售霸凌视频              

有媒体于8月报道,辽宁一名17岁女生于5月在校外遭受多名外校学生霸凌。而事发后的3个多月里,受害者的同学、家属发现有人通过网络渠道,以6.6元的价格出售9段事发当天的视频。追溯源头后,其发现售卖视频的人就是其中几名霸凌者。据悉,多名霸凌者还曾开直播分享打人经历,并扬言自己“未满14岁不予处罚”。

甘肃艺考成绩佼佼者霸凌未成年     

8月网传视频、帖文显示,一名身穿白色衣服的短发女生与一名穿着校服扎马尾的女生对被堵在墙边的女生实施脚踹、扇耳光、数据线抽打等动作。施暴者之一被指系甘肃播音统考第一名,已被中国传媒大学录取。此前,天水市教育局回应,正在按照程序核查该事件。而中国传媒大学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也于8月7日回应称正在核实、确认身份,后期会再公布相关情况。

四川九寨沟一未成年女生

遭数十名未成年殴打                     

7月3日,四川九寨沟县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6月28日何某某(女,13岁,初二学生)与杨某一因发生矛盾,而先后纠集泽某某(女,14岁,初二学生)、冯某某(女,14岁,初二学生)、任某某(女,14岁,初二学生)、宛某某(男,15岁,初二学生)等共计10人,前往南坪镇上街磨坊巷内,对杨某一以扇耳光、脚踢等方式进行殴打。在实施殴打行为期间,两人在现场拍摄视频,4人在现场围观。10名参与人在监护人的陪同下已全部到案接受调查;而被殴打人杨某一已送医救治,医院初步诊断为软组织挫伤。

FENGXIANPINGGU

多维风险评估

或将消解法律权威                        

2025年的校园霸凌越发呈现出传统肢体暴力形式升级与施暴者低龄化双重趋势。部分施暴者故意利用年龄规定而实施违法行为,也引发公众对“年龄豁免”的强烈质疑,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我法律权威。而相关案件中,施暴者往往被处以矫治教育等处罚。部分群体也因而生成“违法成本低”的错误认知,或陷入“小错无惩、大罪轻罚”的恶性循环。

加剧群体心理创伤                        

现下,霸凌已不单是传统的肢体暴力,施暴者往往拉帮结派、纠集多人现场围观,此羞辱性行为是对受害者的首次伤害。而霸凌视频在社交平台病毒式传播,受害者变相遭受全网围观,且网民通过截图、动态保存等方式留存网络痕迹的现象普遍存在,由此形成二次伤害。此外,上述辽宁事件中,霸凌视频被标价售卖表明或有形成“暴力产业链”,再次助长双重伤害。

防治体系结构性失效                     

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然多起案件表明,学校层面存在学校管理制度与管理行为的缺失,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使得施暴者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实施欺凌行为的危害,同时也使得受害者对霸凌行为的防范能力不足,从而反向助推示范传染效应,使得霸凌行为持续。

DUICEJIANYI

对策建议

专业心理干预前置                         

除法律执行层面外,应加强校园预防。有关部门应加大师资能力建设、推广优质心理教育教案,通过案例教学提升学生同理心。教师应重点筛查有童年创伤的学生,为其提供心理支持。

智能预警平台建设                        

整合学校监控、社交平台关键词监测、学生匿名举报等数据,建立霸凌智能预警系统;同时,还应严控二次伤害传播:平台应建立“霸凌视频快速下架通道”,对售卖、传播暴力内容账号永久封禁。

教师-家长协同机制                     

学校要制定预测、预警、预防、预判制度,巩固和稳定校园及周边安全环境,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并加强教师参加反校园霸凌培训。同时,校方及有关部门还应为家长提供培养孩子反霸凌能力等资源,共同帮助未成年识别并争取认识霸凌信号。

年龄不应成为恶行的遮羞布,每一个“小恶魔”的背后,都站着失职的成人。当制度补上漏洞,当校园真正成为安全港湾,那句“未满14岁不予处罚”的嚣张宣言,才会永远失去回响。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51-65322613

邮件:zxl@boryou.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8:45~17:45

公司资讯
公司资讯
舆情简报
舆情简报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