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治理丨近期网络谣言梳理及防范治理对策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谣言突破了人际口口相传的模式,不再受地域和时间的束缚,呈现出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传播主体多元,表现形式多样,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等特点。其危害极大,会扰乱公众认知、干扰突发事件响应、激化群体对立,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有效防范和治理网络谣言成为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挑战。

YAOYANSHULI

近期网络谣言梳理

自然灾害类谣言                         

5月中旬,多个自媒体账号密集散布“云南德宏州4.5级地震,余震超千次”“芒市地震4.7级”“山西临汾发生4.1级地震”等不实信息,渲染紧张恐慌情绪。新疆伊犁霍城县山洪灾害后,有账号发布“洪水冲入主城区”“牲畜大批死亡”等不实视频,将其他地区洪灾画面与某养殖场病死牲畜处理场景拼凑,严重误导公众。6月23日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发生4.3级地震后,网上又流传“花都一小区楼体倾斜”“金海湾豪庭小区、东城大道培英学校道路地面出现裂缝”等谣言。

安全事故类谣言                         

6月5日,河南省驻马店市委网信办巡查发现,抖音账号“秋小李”发布视频称“驻马店物流港发生爆炸,50人死亡”。经消防部门核实为谣言。驻马店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立即联合公安机关调查。经查,账号持有人李某为博眼球、赚流量编造谣言,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属地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李某处以行政拘留并处罚款,责令其注销账号。此外,6月7日,有网民在小红书上发布题为“信阳火灾事件”视频,配音称“电动车门店炸成火海,7条生命被浓烟吞噬”“一家四口熟睡中被呛醒,火舌已封死楼梯口”,并配以“信阳7人惨死”等文字。经核实,视频实为5月23日夜间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兰店办事处辖区一电动车店内火情画面,网传“火灾造成人员伤亡”系谣言。

教育类谣言                               

5月初,有网民发帖称“教育部官宣!南昌中考题型巨变:选择题取消,这类题成主角”,宣称“南昌作为试点城市,2025年中考将取消选择题和填空题,全面转向考察思维能力的主观题”,引发关注。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回应称该帖不实,江西省2025年中考题型未作重大调整。6月,某微信群流传一张标注为“2025年高考数学试卷答案”的图片,并附文称“考题泄露”。经查,图片内容系虚假信息。湖南省邵阳市网民陈某某在某视频平台看到该图片后,未经核实即转发至微信朋友群,造成不良影响。目前,陈某某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文化旅游类谣言                         

五一期间,有自媒体为蹭热点、涨流量,散布“广西漓江断流,游客徒步江底”谣言,实为对往年枯水期画面的恶意剪辑。此外,还有网民发出“五一登顶泰山得3万奖金”“成都6月1日起公路停车位全面免费”等不实信息误导游客,扰乱秩序。6月,有网民发帖称“新疆赛里木湖面出现一些黄色的泡沫,看着很脏”。新疆赛里木湖景区管理委员会综合执法局回应称,泡沫实为花粉。

技术滥用型谣言                        

5月,网络流传“外籍留学生强闯南京火车站安检”信息,称“南京火车站一外籍留学生强闯安检,被阻止后怒扔安检提醒牌”。经查,该信息不实,是网民张某某利用AI工具生成上述虚假信息并在网络发布,误导公众,引发部分网民质疑安检管理。属地公安机关已依法对张某某处以行政拘留5日。6月,有网民发布视频称“悬空寺部分建筑物坍塌”。经核查,视频系网民周某东、李某英、陈某华为吸引流量,利用AI技术编造的虚假内容。山西大同浑源警方依法对周某东、李某英作出行政处罚,对陈某华批评教育。

ZHUYAOTEZHENG

近期网络谣言的主要特征

私域传播加速谣言裂变               

近期网络谣言愈发倾向借助微信群、QQ群、朋友圈、小程序等“去中心化”的私域渠道初步扩散,短时间内实现高频裂变传播。这类谣言传播具有入口分散、流转隐匿、回溯困难等特征。例如“高考数学题提前泄露”的虚假信息即通过家长群体在封闭社交网络中反复转发。此类短链谣言突破了传统基于中心化平台的舆情监测思维,成为当前治理体系中的一大盲区。

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谣言逼真度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普及,正促使谣言内容向“低成本、高逼真、多模态”演化。个体网民无需专业技能,借助文本生成器、图像合成或AI剪辑工具,即可制造出视觉“以假乱真”、逻辑“似是而非”的谣言素材。如“外籍留学生怒砸安检牌”“悬空寺建筑倒塌”等事件的视频,皆为AI深度伪造,其背景、人物动态、语音配音具有高度欺骗性,极易突破公众的信息甄别能力。

真假掺杂策略增强谣言迷惑性      

当前谣言制造者逐渐摒弃“硬编造”,转向“真实素材拼接与伪造信息叠加”的混合模式,形成极具欺骗性的“拟真表达”。此类谣言常基于真实事件的视频、图片、场景进行后期剪辑,辅以虚假配音、伪造字幕或曲解性解释,使公众难以辨析,降低警觉性。如“信阳火灾事件”等事件,均借助真实素材拼贴误导公众,使亲历者亦难轻易识破。

WEIHAIFENXI

危害分析

扰乱公共认知秩序

削弱权威信息公信力                  

网络谣言的最大危害在于扰乱信息真伪的判断边界,动摇社会共识基础。在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中,其“似是而非”的话术和“图文视频并茂”的伪装,极易使公众在短时间内对虚假信息形成认知认同。更为严重的是,部分谣言蓄意模仿政府通报、公文格式或新闻话语,借“伪权威”制造“真怀疑”,压制官方声音。长此以往,将削弱公众对政府部门、主流媒体及公信机制的基本信任,导致“谁都不信”的信任危机,进而损害政府公信力。

干扰突发事件响应

削弱社会应急能力                        

突发灾害和事故现场的信息传播具有极高的时效性和敏感性,谣言往往以此为突破口率先介入,构建虚假的“第一现场叙事”。例如“驻马店物流港爆炸”“地震后小区楼体倾斜”等谣言,常在权威机构核实信息前抢占传播先机,引发公众误判和恐慌。同时,谣言会挤占信息传播渠道,延迟真实信息传递,扰乱指挥调度,甚至诱发群众盲目聚集、非理性逃散等次生灾害。信息场秩序一旦失控,将极大削弱应急体系的反应效率与可信度,造成次级治理风险。

激化群体情绪对立

诱发非理性行为                         

谣言传播的底层逻辑往往是情绪动员而非事实陈述。通过植入“愤怒”“焦虑”“不公”等高刺激性内容,谣言能迅速激活群体情绪,推动舆论向极端化演进。例如“外籍人士特权”“高考黑幕交易”等谣言,尽管事实站不住脚,却能持续搅动社会敏感神经,在舆论层面制造“被剥夺感”与“对立感”。一旦负面情绪不断累积,极易引发线下非理性聚集、举报滥用甚至过激行为,破坏正常社会秩序。

CELUEJIANYI

应对策略建议

完善权威信息发布机制

压缩谣言传播空间                      

信息不对称是谣言滋生的土壤。需构建多级响应、联动高效的权威信息发布机制,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和敏感节点上,推动相关部门做到“第一时间介入、第一现场发声、第一权威回应”。首先,应提升政务新媒体运维能力,优化内容表达,增强受众黏性与可信度。其次,可建立突发舆情“应急信息专栏”或“谣言澄清专区”,统一辟谣口径,避免信息碎片化和多头回应导致的“真假混杂”。最后,鼓励主流媒体与政府机构联合推出“快事实核查”“一分钟辟谣”等可视化内容,降低公众理解成本,提升权威信息传播力。

加强平台监管责任

维护健康网络环境                        

网络平台是谣言传播的主战场和治理的第一道防线。要严格落实《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规,压实平台主体责任,遏制谣言传播。一方面,对涉及公共安全、社会秩序和国家形象的重大谣言,应设置快速上报、优先处理、联动处置的绿色通道。对传播谣言情节严重的账号,依法依规采取限流、封禁、关停、公开曝光等措施,形成震慑。另一方面,应加强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治理,明确技术边界和使用规范,防止AI合成内容成为“造谣助推器”。

深化全民信息素养教育

提高公众信息鉴别能力                

提升公众信息辨别能力是防谣关键。应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与全民终身学习体系。首先,教育部可牵头在中小学信息技术与道德法治课程中融入“信息辨识”“网络安全”“媒体判断”等模块,帮助学生建立信息真伪的基本判断力。其次,联合社区、街道、图书馆等基层机构,面向老年人、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定期开展“识谣防谣”专题培训和防骗讲座。最后,设立谣言举报激励机制,鼓励公众举报可疑信息,培育社会防谣意识,推动形成“从我做起、人人有责”的信息共治氛围。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51-65322613

邮件:zxl@boryou.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8:45~17:45

公司资讯
公司资讯
舆情简报
舆情简报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