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启示 | “医美速成班”乱象舆评专项报告
6月29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等媒体曝光“医美速成班”乱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些非法培训机构宣称零基础速成、包教包会、推荐就业,收费几千元,几天学完课程还能获得技能证书。培训地点多在酒店,学员多是医学小白。培训师无办学资质,不仅传授医美技术,还教规避执法检查技巧。调查还发现,这些培训班背后的组织者未合法注册,收款机构也未在注册地址经营,还违规销售药品。6月29日上午,湖南长沙、江苏苏州、广西南宁三地的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公安等部门采取联合执法行动,对非法培训班进行了查处。国家卫生健康委迅速响应,明确表态将依法依规,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全。
01
舆情趋势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舆情监测中心数据,6月29日至7月5日共监测到相关信息15056条。覆盖微博、视频、客户端、微信等多个平台。
· 舆情走势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其中社交平台上#女孩做黑医美一针晕厥全身发黑##医美培训老师宣称我们都没证##医美培训师专门讲怎么多收钱#话题先后登上微博热搜榜,累计获得阅读量超5000万次、讨论量超1万条。相关信息经央视新闻、央视网、新京报、中国新闻周刊等媒体传播报道,在29日14时、30日9时先后出现传播高峰,随后舆情热度在网民讨论和媒体持续报道中虽有回落,但仍呈现出波动态势。
· 信息来源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15056条,微博是主要传播平台,共6453条(占比42.86%),其次是客户端4469条(占比29.68%)、视频2297条(占比15.26%)、微信1239条(占比8.23%)、网站527条(占比3.5%)、互动论坛46条(占比0.3%)、数字报25条(占比0.17%)。
· 关键热词 ·
BORYOU TECHNOLOGY

据关键词云图,本次舆情事件“医美”“培训”“记者”“医疗美容”“学员”等关键词受到广泛关注。
02
舆论观点
网民观点
1、强烈谴责非法机构,呼吁严惩不贷
网民对“医美速成班”的行为表示愤怒,评论称“三天培训就敢给人打针,这是拿人命开玩笑!”“这种机构必须罚到倾家荡产,涉事人员终身禁入行业!”更有亲历者分享,“朋友在速成班学完开店,用劣质药品导致顾客毁容,至今未赔偿”,呼吁“严查背后利益链,还受害者公道”。
2、质疑监管缺位,呼吁“动真格”执法
部分网民直指监管漏洞,质疑“非法广告在社交平台泛滥,为何没人管?”“不合格机构如何通过验收?”有网友反问,“媒体暗访都能发现的问题,监管部门为何长期未察觉?”更多人呼吁,“加大处罚力度,别让违法成本太低”“建立黑名单,禁止涉事人员再入医美行业”。
3、提醒理性医美,警惕“美丽陷阱”
网民自发分享避坑经验,强调“医美需谨慎”。有网友建议,“选择医美机构时,务必查看《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医生的《医师资格证》,拒绝‘上门服务’‘工作室操作’等风险行为”;也有网友警示,“朋友圈‘速成医美师’的‘低价套餐’千万别信,出了问题连人都找不到”。
媒体观点
1、极目新闻:“变美针”成“要命针”,行业底线需坚守
三天速成学打针,把提升美感的医美行为变成快速赚钱的“流水线生意”,荒唐背后藏着大隐患。医疗美容是专业活,正规医生培养至少要8到10年,但速成班却把打针包装成“一看就会”的简单操作,甚至教学员“编故事”搞虚假宣传。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仅无视医疗安全底线,更是对法律的公然践踏。福州女孩昏厥事件是“血淋淋的教训”,当注射针头沦为“玩具”,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将无以为继。
2、红星新闻:“速成医美”是“临床杀手”的通行证
“医美速成班”已形成“招生-培训-假证-售药-非法行医”的黑色产业链。培训师无资质、学员无基础,却通过“互相扎针”“酒店实操”获得“胆子”,最终流入市场成为“临床杀手”。若学员因操作致消费者伤残或死亡,培训机构可能涉嫌非法行医罪的教唆犯。针对乱象,监管需“长牙齿”,严查违规培训、打击非法售药,对违法者顶格处罚。
3、工人日报:“速成班”是行业毒瘤,需全链条治理
“医美速成班”的泛滥,暴露的是医疗属性与商业逻辑的冲突失控。“生活美容”与“医疗美容”界限被模糊,非法操作转入居民楼、美容院,为“临床杀手”提供了生存土壤。治理需“疏堵结合”:“堵”要严,强化跨部门协作,让“幽灵培训班”无处遁形;“疏”要畅,鼓励正规机构开展医美职业教育,满足市场人才需求,引导理性求美。
03
舆情风险
此次事件暴露出存在的诸多问题。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商业伦理和诚信原则。
市场需求与专业供给的矛盾
“颜值经济”热潮下,医美消费需求激增,尤其是低线城市需求量不断增长,远超一线城市。但合格医美医生数量不足,且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下沉市场“求美无门”的痛点被非法机构精准利用。“零基础速成”“月入三万”等宣传,精准收割了无医学背景、渴望“分一杯羹”的求职者,以及追求“低价变美”的消费者。
监管与法律的执行漏洞
尽管2023年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严禁对零基础人员提供医美技术培训”,但非法机构仍能通过酒店、短课程等方式开展培训课程,且课程时间通常较短,这种隐蔽的培训方式使得监管部门很难及时发现和查处。其次,从宣传手段看,此类机构利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投放“轻医美创业”“宝妈逆袭”等软广,以“学习技术自己变美”“顺便赚零花钱”为包装,规避平台关键词审核。而在法律执行层面,对“非法培训”的处罚力度不足是核心漏洞。当前法规对非法医美培训多以“责令整改”“没收违法所得”为主,罚款金额仅为违法所得的2-10倍,远低于其暴利程度。此外,跨部门协作机制不健全也导致监管效果不佳,卫健部门侧重医疗资质监管,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广告审查,公安部门需“出事故”才介入,导致“培训-售药-非法行医”链条难以被全链条打击。
消费者认知与维权的困境
部分消费者对医美风险认知严重不足,将医疗美容等同于生活美容,忽略其侵入性与创伤性。如肉毒素注射、线雕等操作需专业知识与技能,操作不当危害极大。但非法机构“一针变美”“无恢复期”的宣传,强化了消费者“医美很简单”的错误认知。在消费选择上,“低价”“便捷”驱使许多消费者选择非正规渠道,这些渠道操作无医疗记录,一旦出事故,消费者也因无资质证明难举证、医美机构操作记录缺失、机构失联等问题,难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04
舆情启示
医美速成班这条黑色产业链正威胁着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更侵蚀着行业的信任根基。为彻底铲除“医美速成班”这一毒瘤,构建安全规范的行业生态,需从全链条监管、法律完善、公众教育、行业自律等多维度协同发力,具体可从以下四方面推进:
强化全链条监管
斩断黑色产业链
监管部门需打破“单打独斗”的工作模式,由卫健、市场监管、公安、网信等多部门协同发力,针对医美行业乱象展开全维度治理。首先,重点清理线上非法广告,通过技术监测和平台联动斩断非法培训与消费的引流渠道,从网络空间压缩违法活动生存空间,与此同时,突击检查酒店、民宿等隐蔽培训场所,重点打击流动式培训。在药品溯源环节,对“弟子班”等隐秘供药渠道实施电子溯源追踪,从药品流通源头阻断非法供给,此外,严惩检测机构出具假报告行为,形成“培训-售药-检测”全链条打击。
完善法律与执行
提高违法成本
一方面,加快修订《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明确“非法医美培训”的界定与处罚标准;另一方面,针对“虚假证书”“传授规避监管技巧”等行为,进一步明确相关处罚标准进行追责,同时建立“黑名单”制度,将涉事机构及责任人纳入信用体系,通过限制其参与招投标、融资等经济活动形成有效约束。
加强科普与教育
提升公众认知
通过媒体、社区讲座、短视频等渠道向大众普及医美常识,明确“医美属于医疗行为,需持证医师操作”这一核心认知,同时揭露“速成班”“假证书”的常见套路,如“酒店培训”“全网可查证书”等虚假宣传常见套路,此外,及时公布合法医美机构和医生查询渠道,如国家卫健委“全国医疗机构查询平台”等,引导消费者主动选择正规机构。
推动行业自律
规范人才培养
鼓励正规医美机构与医学院校合作,开设“医美专科”或“继续教育课程”以缩短专业人才培养周期,同时支持行业协会制定《医美培训规范》,明确要求培训机构须具备医疗资质、师资为执业医师,此外尝试建立“合法医美培训”认证体系,通过第三方评估公示合规机构并淘汰非法机构。
医美行业的健康发展需以“安全”为底线,唯有通过监管“长牙”、法律“带电”、行业“自律”、消费者“觉醒”的多方协同,才能彻底铲除“医美速成班”这一行业毒瘤,让“变美”真正成为“安心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