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 | 14岁女生辍学去“闯世界”,强行解约被索赔
2023年9月,14岁的山东德州女生小云辍学后,在未告知家人的情况下,与济南某MCN公司签订独家合作协议。该合同存在诸多违规条款,设置高额违约赔偿,还将其标注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以规避法律责任。2024年,小云因不堪公司严苛管理提出解约,然而,2025年5月,该MCN公司以小云传播不良信息导致账号封禁为由提起诉讼,索赔约2.2万元。2025年7月27 日,该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以下为具体时间线:
2023年,14岁女生小云(化名)因厌学从山东德州辍学,赴济南与当地MCN机构“济南主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签订独家合作协议。合同显示,其签约时仅14岁,属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但协议刻意标注“乙方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公民”,并规避劳动关系认定
2024年春节,小云向母亲哭诉公司“管理变态”,首次尝试解约。
2024年3月,MCN机构要求李女士补签《监护人同意书》,称“违约需赔偿”。李女士签署后,公司仍以“直播违规”为由扣款,最终协商“两清”放行。
2025年5月,MCN 机构以小云“传播色情信息导致账号永久封禁”为由起诉,索赔1.69万元损失及5000元律师费,并称其行为导致平台扣款。
7月27日,新京报、封面新闻等媒体披露事件细节,标题如“14岁女生身陷MCN被索赔”“‘卖身契’陷阱”引发公众愤怒。网民谴责MCN机构“剥削未成年人”“合同违法”,并质疑其通过格式条款规避法律责任。
7月28日,济南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联合多部门进驻涉事公司调查,发现其存在招募其他未成年主播行为。小云家乡德州司法局提供免费法律援助,协助应对诉讼。
01
舆情趋势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舆情监测中心数据,自7月27日至8月1日,全网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共计6.4万条。覆盖微博、今日头条、抖音等多个平台,新浪微博话题#14岁女生解约MCN被索赔家长发声##14岁女生解约MCN被起诉索赔##6个月工资一万三被索赔两万多##当地回应14岁女生解约MCN反被索赔#引发热议,共计获得阅读量6703.1万次。
· 舆情走势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相关信息在网站、客户端等社交媒体传播,法治日报、环球网、新京报、封面新闻等媒体参与报道转发相关内容,网络讨论声量急剧增加,并在7月29日达到舆情热度峰值,随后在网民的讨论和媒体的持续报道中互动声量起落,逐渐平息。
· 信息来源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64306条,客户端是主要传播平台,共41683条(占比64.82%),其次是视频15516条(占比24.13%)、微博5406条(占比8.41%)、互动论坛677条(占比1.05%)、微信612条(占比0.95%)、网站393条(占比0.61%)、数字报19条(占比0.03%)。
· 关键热词 ·
BORYOU TECHNOLOGY

从关键词云图来看,本次事件讨论热度较高的关键词主要为“14岁”“索赔”“mcn”“主播”“解约”“未成年人”“女生”“合同”“机构”等。通过以上关键词,可以看出大众舆论高度关注该事件,并希望通过平台监管和法律手段来解决此类纠纷。
02
舆论观点
媒体关注
1、法治日报:解约遭索赔!14岁女孩的“主播梦”怎么变成了“卖身契”?
对于女孩的遭遇,众多网友谴责涉事MCN公司与未成年人签订如此不平等且严苛的合同,是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严重侵犯,并且对与未成年人签订此类合同的合法性提出质疑。还有网友指出,这并非个例,反映出MCN行业在对待未成年人签约问题上的混乱性。一些MCN机构为了追逐利益,忽视法律规定和道德约束,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此类事件的打击力度,杜绝剥削未成年人事件再次发生。
2、新京报:14岁女生解约被索赔,警惕MCN黑手伸向未成年人|新京报快评
此次事件令人愤慨,不仅在于一些花季少女的遭遇,更在于其无情撕开了直播行业野蛮生长下,部分不良MCN机构将贪婪的黑手伸向未成年人群体这一触目惊心的现实。一些MCN机构深谙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社会经验匮乏、法律意识薄弱,更利用部分家庭监护缺位或维权能力不足的软肋,将“流量生意”的风险与代价,肆无忌惮地转嫁到这个最脆弱的群体身上。保护未成年人,就是守护社会的底线。流量经济狂飙突进之下,也绝不能以牺牲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为代价。唯有织密法律的防护网、压实平台与监管的责任链、提升全社会的警惕意识,才能有效斩断伸向未成年人的“黑手”,为孩子们营造一个不被胁迫、自由追梦的成长环境。
3、长城网:长城快评丨未成年人签约MCN,有无违法用工也该查查
近年来,网络直播行业风生水起,在丰厚利益的诱惑下,大量MCN机构涌入赛道,招募、培养主播,奋力拼抢市场。但是,由于行业缺乏规范制约,MCN乱象丛生,非法用工、侵占主播权益等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屡屡上演。
有鉴于此,为促进网络直播和MCN行业健康发展,监管部门需要制定相关规范标准,强化日常监督管理,保障网络主播的合法权益,并引导行业协会组织拟定合法合规的劳务协议、管理规章等,在全行业推广使用,推动MCN机构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
4、大河网:河声丨14岁主播离职被索赔,亟需斩断伸向未成年人的MCN“黑手”
孩子不是赚钱工具,更不能利用未成年人做流量生意,这是守护社会与未来的底线。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必须斩断MCN机构伸向未成年人的“黑手”。从长远来看,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禁止MCN机构签约未成年人,彻底终结MCN机构将未成年人视为“赚钱工具”这门不良生意。而在眼下,公安、人社、文旅、网信等部门应当联合开展一场专项整治行动,责令MCN机构自查自纠,限期与未成年主播集体解约,全面解救与MCN机构“签约”的未成年人。
其次,平台强化监管,推动源头治理,严格按照未成年人出镜直播相关条款加强对MCN机构的监管,严格MCN机构签约主播以及相关账号出境主播的资质审核,对安排未成年人出境直播的网络账号以及背后的MCN机构应当“一刀切”采取“不得转世”的拉黑处理。另外,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家长认清MCN机构面目,不同意、不安排未成年子女与MCN机构签约。
网民关注
1、强烈谴责 MCN 机构的违法与失德行为
一是质疑涉事 MCN 机构利用未成年人的“网红梦”赚钱属于知法犯法。如“敢用未成年人,虐待残暴,霸王条款,这种公司就必须查封并让老板坐牢”“以伤害别人利益为前提的各种收入都应该是违法所得。这个标准在法律层面合情合理,应该不难执行的”“我看这些MCN公司真是越来越疯狂了,未成年就开始跟人家签还瞒着家长”“孩子不懂法,公司也不懂法?”。
二是对机构的恶性管理表示愤怒,突破伦理底线。如“这个和传销有什么区别,和限制人身自由有什么区别”“把这类男人往最坏的想就对了,干净告诉家长,不然容易被诱导强迫被性侵”“这老板真臭不要脸啊,真以为自己有点钱可以为所欲为了?首先你雇佣未成年这就是犯法,其次你限制她们民事行为能力这叫非法拘禁,第三你随意进出人家女孩的房间,这叫猥亵!虽然我说的严重了,但是你是不是有犯罪动机!还要人家赔钱,咋这么不要脸呢!”“最近团播越来越多就是骗违约金的。看你找不到工作一帮流氓就开始动脑筋了,骗财骗色”。
三是呼吁严惩机构“倒打一耙”索赔行为。如“不是都2025年了,还有这种卖身契约的公司吗?什么ms?CN公司其实很多这种压榨的人员的工资组合的公司,这种应该大力惩戒和处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无良公司,处罚还是太轻”“未成年还敢勒索,这公司法人准备进监狱吧”“跟未成年签不是雇佣童工么?公司应该被罚款,希望重重的罚,另外影响孩子学业,希望补偿孩子损失”。
2、反思社会家庭监护与未成年人教育问题
一是认为平台审核、行业监管存在严重漏洞,导致 “签约未成年人” 成为行业潜规则。如“这样的公司咋还在运作中?难道(网管)都是请的第三方残疾人吗?网管都吃饭不做事?”“这种网红经纪公司早就该整治了吧,一下子签好多人,红了就压榨,不红就放着,要解约还要钱”“因为当地有后台啊,这种公司没有点保护伞很难做下去”“公安和工商能不能现身?为什么这样的公司还能存在?”“听小道消息说这家企业是当地有名有势力的传媒公司”。
二是呼吁强化《未成年人保护法》《劳动法》的执行力度。“建议未成年打工前先学劳动法,没学的话,先学会拨打法律援助或当地12345市长热线。最后麻溜得滚去上学”“希望法律更加完善,严惩这种吸血鬼公司”“法律终将保佑正义,期待公正解决!”“对于14岁女生小云与MCN机构签订的合同,我们应保持审慎态度。根据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在未得到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签订的合同是无效的,因此机构无权要求索赔。此外,如果存在雇佣童工、强迫劳动等违法行为,可能触犯刑法。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三是呼吁加强家庭监护与社会职业规划教育和法律普及。“未成年还是得做好监护工作远离这些公司”“多生是不是要考虑一下教育 就业等的问题呢”“不知道内情,只能说未成年,这样的公司也敢签约,父母需要把关吧”“真应了那句‘吃不了读书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的话了”“这一事件揭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紧迫性”。
3、对“流量经济”异化的批判
一是指责“流量至上”使未成年人成为牺牲品。如“想当网红的就别想着能遇到什么好人了,利益至上”“无良机构,骗子机构,典型的利用青少年想当网红的心理,剥削无知少女,应该严惩不贷”“感觉现在越来越多这种网络公司,永远都在招人,好多未成年还有刚成年的小姑娘,问就是找主播,绿色直播,其实多数都擦边,合同也不正规,不小心就掉坑里了,还要被索赔”“现在某些MCN就是新型血汗工厂,批量签约100个素人,赌其中1个能火,剩下99个自生自灭还要被吸血”。
二是关注“网红文化”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如“短视频乱象和直播乱象早该整顿了”“现在这些就是机构坏,网络风气也带的小小年纪不上学,搞些乱七八糟的活严格整顿”“其实大部分网红应该都是辍学比较早的……换句话说在短视频风口期,正常上学上班的人哪有精力去整这些,很多都是辍学、gai溜子无所事事的人在尝试……”“现在的小孩子接触网络太早很容易迷失心智”“都被用流量赚钱迷了双眼了”。
03
舆情总结
1
法律与监管需筑牢
未成年人权益“防护网”
现行《未成年人保护法》与《劳动法》虽禁止雇佣童工,但针对MCN机构与未成年人签约的“灰色地带”(如以“合作”名义规避劳动关系认定)需进一步细化条款,明确禁止机构与未成年人签订经营性直播、演艺类合同,对违规者设置吊销资质、高额罚款等的处罚。针对MCN机构“轻资产、高流动”的特点,建立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网信、人社、市场监管等),对机构签约主体、主播年龄、工作时长等实施常态化核查,尤其警惕“皮包公司”利用法律漏洞剥削未成年人。本事件中,济南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联合多部门展开调查,当事人家乡德州司法局也迅速作出回应,提供法律援助,快速的行动受到网民好评。
2
家庭与社会需
共同守护未成年人成长
本次事件中,当事人小云正值青春期,与家人发生争吵后离家出走,误入歧途。家长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引导,理性看待“网红职业”,避免孩子因“快速成名”“赚钱”的诱惑误入歧途;同时需履行监护义务,在生活中加强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及时介入孩子的重大决策,发现权益受损时应主动寻求法律帮助,莫要等事情发生后追悔莫及。
学校与社区需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和科普,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劳动法》,补齐教育与普法短板,可结合具体案例揭露MCN行业以及其他行业存在的陷阱,帮助每一位未成年人建立“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意识,以及遭遇不公时如何收集证据、联系援助渠道。通过这种 “知法+辨险+维权” 的立体引导,使其在所谓“机遇”面前也能够保持理性判断,不必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3
警惕流量经济对未成年人
社会价值观的冲击
未成年人的成长不应成为资本逐利的“牺牲品”,社会舆论需理性看待“流量明星”“低龄网红”现象,减少对“一夜成名” 的过度渲染,引导未成年人树立“劳动创造价值”“成长需循序渐进”的价值观,避免被流量经济裹挟。鼓励网络平台转向健康内容创作,将商业利益与社会价值结合,而非依赖 “消费未成年人” 获取流量,从根源上消除 “剥削未成年人” 的利益土壤。让“网红梦”回归理性,让成长回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