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 | 西华大学毕业典礼遇大雨,校长与学生“同甘共苦”引争议
2025年6月24日,四川成都西华大学2025届毕业典礼突遇大雨,学生打伞观礼。校长致辞期间,典礼现场有学生高喊“校长下来!”,校长李秋实立即回应:“可以!”,率全体校领导及教授走入雨中,与学生并肩站立完成致辞,该事件引发舆论关注与争议。多家媒体如中国网、央广网、极目新闻等对事件进行报道评论。期间#西华大学师生雨中同上最后一课##西华大学回应学生喊校长到雨中致辞#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01
舆情趋势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舆情监测中心数据显示,6月24日8时至6月30日10时,全网相关信息量达26653条,信息传播速度为5330条/天。
· 舆情走势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根据舆情热度走势,自四川观察于新浪微博平台发文后,相关信息热度迅速走高。26、27日,众多自媒体账号参与转发、评论,舆情热度再次上升,并于27日到达传播峰值,为6200条,期间#西华大学师生雨中同上最后一课##西华大学回应学生喊校长到雨中致辞#等话题登上热搜,目前该
· 信息来源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26653条,客户端和视频为主要传播平台,分别为22815条(占比85.6%)和2489条(占比9.34%),排在后面的是微博758条(占比2.84%)、微信484条(占比1.82%)、网站64条(占比0.24%)、互动论坛42条(占比0.16%)、数字报1条(占比0.01%)。
· 关键热词 ·
BORYOU TECHNOLOGY

从关键词云图来看,本次事件讨论度较高的关键词为“西华大学”“校长”“毕业典礼”“学生”。
02
舆论观点
网民观点
1、批评喊话学生,强调传统价值观
部分网民认为现场喊话学生缺乏对师长的基本尊重,“尊师重道”的礼节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传承。
微博用户“知深浅_”:“素质真的低,就这还大学生,现在大学真的没含金量,尊师重道都不懂。”
微博用户“小妲己草里藏”:“无理取闹,是学生毕业,又不是校长毕业,他为什么要陪着?学生今天淋的雨,晒的太阳,校长在他的学生时代经历过了。某些脱产的花朵不会只能看到自己的辛苦吧?”
今日头条用户“CHY-2025”:“喊校长下来的学生,最基本的尊师都没有。”
2、称赞西华大学校长的现场处置
部分网民称赞西华大学校长与学生同甘共苦的亲和力和主动化解现场冲突的智慧。
微博用户“参了个灿”:“校长以身作则,令人佩服,相信也给各位在场同学好好上了一课。”
微博用户“批评不允许赞美无意义”:“这本是西华大学最黑暗的一天,不过被校长的智慧救回来了。”
微博用户“冬日初雪与夏日的你”:“师生同行,风雨无惧,未来可期。”
3、反对教育中的形式主义作风
部分网民以“雨中坚持开完毕业典礼”为切入点质疑我国教育界存在形式主义作风。
微博用户“龍城萧蘭易”:“这应该是形式主义典范。我们把角色互换一下,老师和校长在台下淋雨,学生站在台上避雨,拿着稿子念:我们要尊师重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微博用户“成都高校新鲜事”:“下大雨就应该简短一点致辞精简活动,一些线上进行也行。多考虑学生感受,下大雨打伞也遮不住吧,天气还冷,下大雨还说个没完把学生晾在这,和自己走进雨中让自己和同事淋雨冷到感冒都不好,就非要整个风雨同舟感动社会吗? ”
今日头条用户“纳垢神选”:这几年全国各地什么“百日誓师”“毕业典礼”是越来越多了,像这次下着大雨还非要把形式走完,对学生没什么意义,主要是为了完成指标,让官老爷看得高兴。”
4、支持学生对平的诉求
部分网民认为该事件深层次反映了高校学生对教育公平、师生平等的诉求,应该予以正视。
微博用户“周少说”:“哈哈,西华大学的学生真是敢喊,年轻人希望更加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正当诉求,无可厚非。”
抖音用户“韩诺娜”:“我上学的时候就很讨厌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但是敢怒不敢言,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勇敢,敢向上面说不,值得鼓励。”
5、反对苦难叙事舆论导向
部分网民反对美化“吃苦”“吃苦与受教育挂钩”的社会舆论导向,呼吁正视高校失误且缺乏应急预案导致师生在毕业典礼淋雨的客观现实。
抖音用户“风清扬”:“又把一次学校安排失误导致大伙儿毕业典礼泡汤的苦难美化成受教育,还要让我们鼓掌称赞,呵呵。”
抖音用户“天天吧吧吧”:“宣传没苦吃也要创造苦难硬吃?”
今日头条用户“行者无疆”:“比起大伙儿一起淋雨,我更希望能拥有一个完美的、不用淋雨的毕业典礼,美化苦难真是够了。”
媒体观点
1、中国网:风雨同舟! 西华大学这场“雨中成人礼”盛满家国情怀与时代嘱托
毕业典礼上,西华大学党委书记靳敏,校长李秋实,与该校教师代表、校友代表、2025届毕业生和亲友等来到现场,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李秋实以“强国一代”的时代定位,将“实干、巧干、自信”的亲切嘱托,编织成雨中的翅膀,托举着学子们年轻的身影飞向祖国各地。
2、极目:代际价值的重
西华大学那场暴雨中的毕业典礼,像一帧被放大的社会切片:当学生喊出“校长,下来”时,雨棚不仅是物理遮蔽物,更成了代际价值观碰撞的隐喻符号。这场争议背后,是传统权威叙事与青年平等意识的博弈,是“身份敬畏”向“价值认同”转型的阵痛,更是教育场域中权力关系重构的缩影。当校长和老师们站入雨中,他实际上在用身体语言传递“我与你同在”的信号,将制度性权威转化为情感性认同。这种转变,恰似中国传统“士”文化从“以势压人”到“以理服人”的进化——孔子周游列国时与弟子共历困厄,王阳明在龙场驿与农人论道,皆是用身体力行消解权威隔阂。
3、潇湘晨报:台下学生的 ” 最后一课 “
全体师生都在雨中坚持完成了毕业典礼。据介绍,该校每年毕业典礼均在户外举行,当天虽遇降雨,但已提前通知学生准备雨伞,学校也发放了雨衣。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可能是调皮或者想起哄,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校长的做法是值得称赞的,这说明校长有与学生同甘共苦的勇气,也为台下学生上了 ” 最后一课 “。校长走下主席台与学生一起淋雨,以身作则展示了平等、担当与共情的教育理念。
03
舆情总结
尊师重道的传统观念是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学生公开场合喊话要求校长“下来”被众多网民批评是对师长尊严的挑战。但是我们不能简单批判喊话学生的“离经叛道”,更应深究不寻常举动背后大学毕业生们的诉求。
近年来,沉重的社会就业压力使部分青年网民感到焦虑与不满,越来越倾向于反对并解构传统教育观念。核心诉求包括师生平等、反形式主义、反苦难叙事、反“教育改变命运论”。类似“百日誓师带头宣誓女生被网暴”“武汉一高校雨天举办毕业典礼被批评”等舆情事件均是上述思想的体现。
我们应该正视反传统教育观念正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想。一味批评青年“离经叛道”“颓废”“戾气大”无济于事,而是应该对毕业生进行心理疏导,并以各种形式帮助“就业难”大学生找到心仪工作,持续较低社会失业率,让广大学子重拾“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的信心。
此事件中,校长走下雨棚,站入雨中与毕业生同甘共苦,实际上在用身体语言传递“我与你同在”的信号,将制度性权威转化为情感性认同。这种转变,用身体力行消解权威隔阂,回应了大学毕业生群体渴望社会更加平等,能为青年提供更多上升空间的呼声,鼓励大学生摆脱“颓废”“戾气”奋发向上,为台下学生上了“最后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