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 | 深圳“跑楼小孩”事件:劳动教育与公共安全的博弈

近期,深圳华强北商圈出现未成年人代送外卖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该区域高密度写字楼因结构复杂、电梯拥堵,外卖骑手常面临超时风险,此前由清洁工承接的“最后100米”代送业务,暑期被四到六年级小学生及初中生取代。这些孩子凭借对楼宇环境的熟悉和每单1-2元的低廉收费,迅速成为配送主力,部分孩子日均跑单60余次,一周收入可达三四百元。该现象持续约一个月后,于8月4日被华强北街道办事处叫停。截至8月12日共有12个相关话题登上各平台热搜榜单,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

01

舆情趋势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舆情监测中心数据,7月30日至8月12日共监测到相关信息3.01万条,全网互动声量107.4万,覆盖客户端、视频、微博等多个平台。

· 舆情走势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深圳“跑楼小孩”事件:劳动教育与公共安全的博弈

通过舆情走势图可知,相关话题自8月4日起讨论度陡增,相关信息在客户端、视频等社交媒体传播,其舆情声量也在8月5日升至最高,相关信息传播量为7812条,随后热度缓慢下降,逐步平息。

· 信息来源分析 ·

BORYOU TEC

事件舆评 | 深圳“跑楼小孩”事件:劳动教育与公共安全的博弈

HNOLOGY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30089条,视频是主要传播平台,共15115条(占比50.23%),其次是客户端12821条(占比42.61%)、微博1324条(占比4.4%)、微信534条(占比1.78%)、互动论坛166条(占比0.55%)、网站118条(占比0.39%)、数字报11条(占比0.04%)。

·   关键热词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深圳“跑楼小孩”事件:劳动教育与公共安全的博弈

从关键词云来看,本次事件讨论热度较高的关键词主要为“孩子”“外卖”“华强北”“外卖员”“街道”等。

02

舆论观点

 网民观点 

1、支持“劳动教育”,点赞实践价值

许多网民认为,孩子们在代送过程中体验交易规则、规划时间路线,这种真实场景中的劳动实践,比课堂说教更能培养财商与责任意识。家长希望孩子远离电子沉迷、理解劳动价值的初衷值得肯定,此类实践打破了“教育仅存于书本”的刻板认知,为劳动教育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样本,其探索意义不应被安全争议完全掩盖。

今日头条用户“热情的葡萄HZ3”:其实挺好的既锻炼了身体又多了一份见识沟通能力,还多了一份成就感,还多了这么多同事。还有一份小钱钱,这钱意义非凡,比在家打游戏百利无害。

今日头条用户“倾斜的高山”:个人认为,街道办行为纯属多此一举!未成年学生参与“外卖代送”,是很好的社会实践活动,肯定是经过学生的监护人同意,看过相关视频,说这些学生的家长基本上都是在这些大楼档口经营,非常熟悉这些大楼的内部结构,是先天的有利条件,放暑假的小学生,通过代送外卖,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活动,一举多得:锻炼了身体、增加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能力、赚到了零花钱!街道办所为,是一刀切,很不负责任的行为。

今日头条用户“幽默万有引力”:这样小孩就知道自己的价值,知道劳动就有经济收入,也增加了自己能为社会服务观点。

今日头条用户“完美辰星Hh”:政府不再只是一个组织者了,而是挖掘自身的小潜力,做出引导消费的示范。

今日头条用户“航郭”:孩子打工,第一让他们知道赚钱不容易,培养自觉学习能力,第二如果觉得赚钱容易不想学习,说明他们就不适合学习适合打工,那么早点进社会赚钱也不错,不要浪费时间和社会资源。

2、支持“政府叫停”,强调安全与法律底线

另有网民认为,未成年人身心尚未成熟,高楼奔跑、车流穿梭中的碰撞风险,以及高温食品可能造成的灼伤,都是现实威胁。我国法律明确禁止招用童工,即便单次劳务关系难以界定,事故责任的模糊性也可能让孩子陷入权益真空。政府叫停是履行公共安全监管职责,守住“儿童利益最大化”的法律与伦理底线。

今日头条用户“幸福轮船0Co”:外卖小哥让孩子爬楼送餐这一行为欠考虑。真出了事哭都来不及,轻的涉及民事赔偿,重的还要承担法律责任,这真不是危言耸听。

今日头条用户“竞技的参谋长”:这里我说一下吧,华强北,车流,人流,电动车很多,小孩子拎着外卖,跑来跑去,太不安全,而且孩子也没有什么安全意识,早取缔最好。

今日头条用户“三娃永”:孩子经风雨见世面,通过送外卖锻炼自己,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家长和外卖小哥想没想过,万一孩子在送外卖过程中,万一出现安全问题谁来负责?我想,警方出面制止叫停,可能也有安全方面的考虑。

3、多方需求交织共推“跑楼小孩”现象,应辩证看待

部分网民认为孩子对社会实践的天然渴望、家长借劳动培养财商的教育诉求、外卖行业应对“最后100米”配送压力的效率需求,三者交织催生了“跑楼小孩”现象。简单否定会忽视各方需求的合理性:孩子在跑单中获得的独立体验、家长对“脱离屏幕”教育的探索、行业对配送效率的现实追求,均有其存在逻辑。辩证看待需既理解需求的正当性,也正视风险的必然性,着重解决风险隐患,不应该实行“一刀切”。

新浪微博用户“苹00果00”:应该做的是避免出事故制定相应的流程,而不是一刀切什么都不让干,因为怕出事这不能干那不能干,因噎废食啊?怕出问题所以不作为?那得了社会都别发展了,反正总会出问题。

新浪微博用户“我们的青春还剩多少”:他们的行为,就像他们父母小时候的行为,兼职,暑寒假工,童工。其实不用什么都一刀切,在家里,父母怕孩子整天沉沦电子产品,在外面,又怕被人拐卖诈骗,自己经历过,又怕自己的孩子经历。可是他们如果能够胜任,也有诈骗意识的话,可以让他们去干这些事情的,前提是,在他们范围内,是安全的。

今日头条用户“uyai”:孩子送的地方又不是很远,只是楼下送到楼上而已,主要风险还是拦车、追逐和打闹,除此之外我觉得是一个多赢的关系,但这种问题真的无法解决吗?比如像以前的出租车一样排队轮单也是一种方法啊,既然有这种问题应该想办法去规范,而不是一刀切禁止。

4、质疑监管缺失,呼吁严查童工与责任主

不少网民对“跑楼小孩”现象中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提出强烈质疑。他们指出,华强北楼宇间穿梭送货的孩子多为未成年人,让其从事经营性劳动,明显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的规定。监管部门若未能及时排查、制止此类行为,便是履职不到位。他们强烈呼吁严查雇佣或变相使用这些孩子的商家、中介,厘清家长在其中的责任,不能任由这种现象助长漠视儿童权益的不良风气。

哔哩哔哩用户“_-klm-_”:雇佣童工还有啥可说的,必须叫停。别跟我扯什么社会潜规则这类厚黑学的破玩意,反正明面上这个口不能开,否则大家都可以摆台面压榨儿童劳动力了。

哔哩哔哩用户“星空小鲨鱼”:算不算童工?以后会不会真的有企业就敢用童工?或者用另类的方式用童工,以前英国工业革命的时候,让孩童去擦烟囱,咋的?我们现在要变成这样吗,让孩童进行社会体验,麻烦要有监护人的同意,以及监管,不然中间出了事,未成年的安全谁保证。

哔哩哔哩用户“嗦一口愚蠢的人类叭”:没有监管怕会形成有组织吧。

 媒体观点 

1、人民网:“小孩跑楼”被叫停,暑期“安全绳”需系牢

人民日报评论强调,从法律层面看,临时代送虽谈不上“童工”,但这种有偿服务可能构成承揽或劳务关系,一旦发生意外将面临责任认定难题;从安全角度考量,高楼奔跑、车流涌动、高温餐品都潜藏让未成年人意外受伤的风险。针对暑期监护真空问题,华强北街道推出“疏堵结合”的解决方案:一方面,打造免费的社区暑托班、兴趣班、科普实践等,另一方面,联动文化馆、博物馆等9家场馆免费向青少年开放,街道及社区图书馆延长开放时间等。相关做法被不少网友及媒体点赞,认为这体现了对未成年群体保护的责任意识。也有观点进一步呼吁,探索替代性的社会实践。

2、中国青年报:“小孩跑楼送外卖”被叫停,但思考不该停

近日,在深圳华强北地区,“小孩跑楼送外卖”的情况,在网上引发了不少关注。深圳华强北街道办事处于8月4日下发通知,要求当地全体商户及物业公司从即日起不要再让孩子参与“代送外卖”,并约谈了相关外卖平台,呼吁辖区市民积极配合。从流行到叫停,华强北这场属于未成年人的“社会实践”,仅仅持续了半个暑假的时间。但是,叫停归叫停,此事绝不是一场毫无意义的闹剧。恰恰相反,从家长、企业到城市管理者,再到未成年人自身,社会各界都能从这一现象中提炼出某些有价值的思考。面对这起引发争议的事件,社会更需要做的,是从中看到未成年人的成长需要,用更多耐心与智慧,给孩子们营造更加广阔、安全可靠的舞台。

3、福建日报:社会实践的前提是保障安全

外卖代送,似乎是一件双赢的好事。对于外卖骑手来说,在用餐高峰期,写字楼的电梯难等,付费让“小孩哥”“小孩姐”代劳跑楼,能够避免因超时被差评、罚款;对于跑楼小孩来说,不仅为他人提供便利,得到相应报酬,还能锻炼身体,增强劳动意识。

其实不然。这些“小孩哥”“小孩姐”年纪尚小,尽管对环境比较熟悉,但提着温度较高的餐食在人头攒动的高楼中奔跑,人身安全存在着风险与隐患。一旦出现意外,“由谁负责”将会成为拉扯不清的难题。

让孩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锻炼自我的前提是保障安全。当地街道办叫停孩子参与配送,同步推出免费的全托班、兴趣班,并延长街道及社区图书馆开放时间。这些“疏堵结合”的举措,值得点赞。当然,我们还应该进一步创造既具有社会意义,又能充分激发兴趣,还能够保障安全和满足需求的实践场所与活动,让家长放心、孩子开心。

4、南京广播网:“吃苦教育”的意义是成长,而非冒险

“跑楼小孩”现象为何会出现?以深圳华强北商圈为例,这里的夫妻档个体户、“白加黑”经营商户非常多,暑期很多孩子无人看管,就在父母摊位所在的大厦,当起了“跑楼小孩”。“吃苦教育”的传统观念,让部分家长认为“跑楼”有益于孩子成长;而一些年龄稍大的孩子,则是为了购买心仪的电子产品,自愿“跑楼”打工。某社区工作人员透露:“有的孩子明确说,打工是为了买最新款手机,家长也默许这种自力更生。”

一方面,“跑楼小孩”往往是在车来车往的路边,抢接代送单,待成功接单之后,就要快速将外卖送到指定地点。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这样反复奔跑于复杂路况和高楼电梯之间,是否安全?如果孩子出了意外,谁该来承担责任?另一方面,外卖是消费者与平台、骑手之间的服务承诺,如今,服务链条的最后一环,却被替换成一个孩子。若出现送错地址、餐品丢失等情况,责任该如何厘清?

“跑楼小孩”并不等于“只是让孩子跑个腿”,鼓励孩子体验劳动,首先要考虑的还是安全第一,同时,匹配未成年人的实际能力。毕竟,锻炼的意义是成长,而非冒险。

理由看着充分,但深究起来,“跑楼小孩”这种现象,不仅涉及法律边界问题,还有更多的安全隐患。

03

舆情总结

深圳“跑楼小孩”事件未成年人社会实践需求、家庭教育探索与外卖行业效率诉求交织催生的社会现象,折射出劳动教育创新与安全监管之间的深层矛盾。一方面,支持者肯定其现实价值:未成年人在熟悉商圈内代送外卖,既能锻炼沟通能力与财商意识,又能通过劳动获得成就感,成为部分家庭对抗“电子沉迷”、践行“吃苦教育”的探索。另一方面,反对者聚焦法律与安全红线:未成年人穿梭车流、高楼配送高温餐食存在人身风险,且涉嫌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禁止雇佣童工的规定,事故责任归属更可能陷入法律真空。

政府叫停行为凸显公共治理的“安全优先”逻辑,华强北街道通过打造免费暑托班、延长图书馆开放等“疏堵结合”举措,尝试填补暑期监护缺口,赢得部分舆论认可。然而,争议核心在于“一刀切”叫停未能充分回应多方合理诉求——孩子对实践的渴望、家长对劳动教育的期待、行业对末端配送的效率需求。长远看,事件暴露出两大治理短板:一是缺乏适配未成年人的低风险社会实践机制,二是模糊劳务关系下的监管责任缺位。未来需推动建立“安全前置”的规范化实践平台,在守住法律与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以制度创新平衡教育价值与风险防控,将争议转化为完善未成年人社会参与的治理契机。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51-65322613

邮件:zxl@boryou.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8:45~17:45

公司资讯
公司资讯
舆情简报
舆情简报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