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 | “救命账单”引发信任裂痕,舆论拷问医患关系边界与转运制度治理能力
4月8日,江西省儿童医院心脏重症监护室的患儿唐某某,因病情危重需转运至上海治疗,诊治医生联系了民营的南昌赣医医院救护车。家属支付了转运费2.8万元,事后质疑收费无明细、无发票。6月18日,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对此发布通报称,江西省儿童医院派出两名医护人员随车护送,并携带使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肺”)等相关抢救设备和药品。调查发现,南昌赣医医院存在收费不合理等问题,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已责令其退回不合理收费,并暂停医疗转运服务。通报称,下一步将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对事件进一步调查核查,如发现违规违法问题将严肃查处。随后几天舆论风向开始转变,多数人将此事比喻成现代版“农夫与蛇”,引发网民对合理医护权益的思考。
01
舆情趋势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舆情监测中心数据,自6月16日00时00分至6月29日11时,全网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共计122717条,互动声量达1.17亿。
· 舆情走势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从舆情走势图来看,6月16日潮新闻发布报道“江西一市民质疑:公立医生帮联系民营救护车 800公里收费2.8万元且无明细”后,舆情热度不断攀升,引起网民不断讨论;18日,新华网转载江西省卫健委调查情况,形成微博话题#官方通报救护车跨省转运收费2.8万# 进一步推动舆情发酵,使得舆情声量达到第一波高峰,随后对此事件的讨论量逐渐下降,23日,关于江西救护车收费举报引医护权益思考,舆论进一步推动舆论声量达到第二波高峰,随后几天趋势渐渐趋于平稳。
· 信息来源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122717条,客户端是主要传播平台,共68430条(占比55.76%),其次是微博44569条(占比36.32%)、视频6104条(占比4.97%)、微信2155条(占比1.76%)、网站883条(占比0.72%)、互动论坛523条(占比0.43%)、数字报53条(占比0.04%)。
该事件产生的话题覆盖微博、客户端、视频、微信等多个平台,微博话题#医院回应民营救护车800公里收2.8万#阅读量1717.2万、讨论量8230;#救护车800公里收2.8万元背后#阅读量917.5万、讨论量4936;#官方通报救护车跨省转运收费2.8万#阅读量2946.9万、讨论量1.5万;#多家跨省转运救护车公司暂不接ECMO单#阅读量3692.9万、讨论量1.3万。
· 关键热词 ·
BORYOU TECHNOLOGY

从关键词云图来看,本次事件讨论热度较高的关键词主要为“救护车”“孩子”“转运”“江西省儿童医院”“患儿”等。
02
舆论观点
网民观点
1、“救命成投诉”,舆论质疑患者家属忘恩负义
新浪微博网民@不开心宵宵乐:看完官方通报,真的气愤,孩子命都快没了,命是医生和ECMO一起救下来的,现在嫌贵?
新浪微博网民@小鱼小鱼鱼er:当时如果不用ECMO或者医生不敢跟车,结果会是谁来负责?
新浪微博网民@不再永恒的圣光:现代版农夫与蛇没错了,医护尽心尽力,反倒被投诉。
新浪微博网民@绝对伏特加: 2.8万的救命账单,现在变成被质疑的“天价”,那医护以后还敢上转运车吗?
2、救命账单引争议,舆论呼吁提高转运收费透明度
百度网民@叫我温柔善良:医护做得对,但南昌赣医这家机构收费无明细、不给发票确实不合规。
百度网民@饭吃货的我是小君君:转运市场长期以来就很混乱,价格不透明,监管缺位,家属质疑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百度网民@趁人之危尹志平:救命可以贵,但不能糊涂收费。关键是没有事前明确收费结构和依据。
3、舆论呼吁理性维权,避免质疑医护伤害救治信任
新浪微博网民@只爱面包皮:家属可能一开始愿意出钱,只是后来压力大了想回头算账。
新浪微博网民@提拉米苏泡芙海盐:理解家属想知道钱怎么花的,但现在这么闹,会寒了多少医护的心。
百度网民@相忘于路上:可以追问费用细节,但不该否定医护价值。
媒体观点
1、郑州晚报:救护车收费2.8万元 救死扶伤还是趁火打劫?
6月16日,江西新余的唐先生向媒体反映,2025年4月他将患重症的孩子从江西省儿童医院转至上海治疗时,800公里的路程被“民营救护车”收取了2.8万元转运费,转运费是直接转到司机的个人账户,且无费用明细及发票,令人质疑其是否合理。据了解,南昌紧急救援中心的救护车服务价格公开透明,从南昌转运至上海的整体费用在1.1万元左右。但公立救护车无法承担跨省转运ECMO患者的任务。紧急关头,民营救护车似乎成了病患家属的唯一选择。
无论公立还是民营,救护车转运都不能坐地起价、半路加价。此次事件中,救护车司机既回答不了家属关于收费标准的询问,用个人账户收费后又提供不了发票,就连身份都无法证明是否属于民营医院,种种混乱操作,让本该救死扶伤的长途转运变成了一笔糊涂账,难免让人质疑这是不是在“趁火打劫”。
救护车收费乱象背后,暴露出医疗信任危机。如果人们总被糊弄收费,今后还敢放心叫救护车吗?还能相信医院吗?生命不可被当作利益的筹码,救死扶伤应是永恒的信条。标准当立,乱象该管,“黑救护车”该受整治了。
2、中国经济网:让民营救护车“在阳光下运营”
近日,“救护车跨省转运收费2.8万元”引发关注。日前,江西省卫健委发布情况通报,已责令南昌赣医医院退回不合理收费,并暂停医疗转运服务。事情虽然告一段落,但该事件暴露出来的救护车转运乱象值得深思。
目前,当地卫健委已经介入调查。从长远出发,我们希望解决的不只是天价收费问题,而是要“有破有立”,不仅要惩治非法营运的车辆和违规操作的人员,更应建立起统一、规范、透明的救护车调度机制,划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满足差异化的需求。让合规运营的民营救护车在市场上运行,直达患者身边。
要终结救护车乱象,除了加强服务监管、严厉打击违规行为之外,更要看到跨省转运、非急救患者转运需求的客观存在,立好规矩、明确标准,助其走上正途。要尽快出台跨省转运和非急救转运服务的标准和指导价,让服务与收费明明白白。补上监管“短板”、建好服务“通道”,才能让救护车这条生命通道畅通无阻。
3、新华社:新华时评|救护车转运收费不能是笔糊涂账
近日,江西一名重症患儿被救护车转运至上海就医,800公里收费2.8万元却无明细、无发票,调查发现存在收费不合理等问题,引发社会关注。这一事件折射出救护车转运服务收费不够透明、不够规范等问题。
这些糊涂账的背后,是标准的缺失。有些地方缺乏明确、操作性强的价格指导办法,导致一些机构在定价时随意性较大,甚至出现“坐地起价”的情况。
监管体系不完善、力度不足也是重要原因。部分地区对救护车运营资质审核不严,对收费行为的监督检查流于形式,导致一些不合规的收费行为屡屡发生。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投诉和追责机制,患者遭遇不合理收费时常常面临维权难的困境。
4、中安在线:救护车收费2.8万 收费明细才是重点
今年4月,江西唐先生的孩子生了重病,需要紧急转到上海,但江西省儿童医院没有符合跨省转运条件的救护车,于是,在唐先生的请求下,医生联系了一家民营医院,救护车司机和唐先生沟通,约定转运费2.8万元,分两次支付。唐先生一方面觉得这笔费用高得有点离谱,一方面又没有收到任何发票或收据,于是寻求媒体报道,这2万8的救护车转运也引起了网上的热议。
今天凌晨,官方通报来了,江西省卫健委通报确认,确有此事,调查认定南昌至上海市场参考价约1.1万元,医院存在收费不合理问题,已责令其退回不合理费用并暂停转运服务,将进一步核查处理。有不少网友表示1万1左右的费用可以多一点,但是翻一倍确实不太合理,也有网友表示司机上车前已经告知家属费用,那属于明码标价。
说到底,大家不是不愿意掏这个救命钱,关键是这钱得花得明明白白!唐先生孩子病危转院,情况十万火急,人家报个价,两万八,他能不答应吗?可事后呢?发票收据都没有,钱直接转进了私人账户。这搁谁心里不打鼓?这起事件的关键,远不止于价格高低,而在于这种救护车收费不能是一笔糊涂账,得清清楚楚、有根有据,钱,该花的花,但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得有个说法,经得起问。只有把收费清单晒在阳光下,收款流程规规矩矩,大家心里才踏实,这救命的通道才能真正让人放心、走得顺畅。
03
舆情总结
当前,舆情处于高度关注期向理性分化期过渡。情绪化批评与理性讨论交织,医患对立情绪发酵,影响公众对医疗人员职业安全感的认知;对民营医疗合作机构的不信任扩大,引发对其他转运或急救机制的普遍质疑。
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公布调查结果,明确费用构成、责任边界、制度缺陷,平息舆论疑问。推动转运市场规范立法,对民营医疗急救机构进行备案管理,统一收费标准,要求提供正规票据及费用明细。建立应急转运分级机制,明确危重症患儿转运责任归属、费用结算机制、公私机构协作流程。
医疗系统要保护医护权益与安全感,对于“救命医生被投诉”等负面叙事要及时引导,强化正面案例宣传,提升行业荣誉感。优化转运与救治衔接机制,减少家属因信息不对称产生误解和不信任的空间。推动医患沟通标准化,加强风险提示和签字确认机制,保障双方权利义务明确。
社会公众要理性看待医疗服务价值,理解高风险医疗行为背后的专业成本和风险责任。依法合规维权,鼓励通过合理渠道查询费用,避免情绪化上网发酵影响事件判断。增强制度意识与政策理解,推动社会共同参与急救体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