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 | 大同环卫工翻8吨垃圾寻表是善举无界还是资源越界?

2025年7月1日下午,来自广东深圳的卢女士一家乘坐高铁从太原抵达山西大同。在列车上,孩子将儿童手表装入干净的纸质垃圾袋中玩耍,下车时不慎遗忘在列车上。出站后,卢女士向大同南站派出所求助,由于手表具备定位功能,查询发现其定位仍显示在大同南站,判断手表已被当作垃圾处理。

次日上午,卢女士拨打大同市12345市政服务热线求助。大同市新城环境公司工作人员迅速响应,追踪到手表已随垃圾进入中转站挤压箱,但箱内有约8吨垃圾,寻物难度极大。为尽快找回失物,该公司紧急将垃圾转运至富乔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室内空地,两名环卫工人在通风良好的厂房内徒手翻找4个多小时。由于手表具有定位功能且能发出“滴滴”声,工人通过声音辅助定位,最终从堆积如山的垃圾中找到手表,并于当晚送还卢女士手中。事后卢女士发送红包致谢,被环卫工人婉拒。

事件引发广泛关注,7月13日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网友对“是否值得耗费公共资源”展开讨论。大同市城管局回应称,帮市民寻找失物并非特殊个例,此前也曾帮助找回药品、钥匙、人工耳蜗等物品,未来将成立“助人为乐”基金常态化奖励助人行为。同时澄清作业环境并非露天暴晒,且两名环卫工人的本职工作已由其他同事接替。

01

舆情趋势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舆情监测中心数据,7月1日0时至7月15日9时共监测到相关信息88501条。

· 舆情走势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大同环卫工翻8吨垃圾寻表是善举无界还是资源越界?

通过舆情走势图可知,相关话题自7月12日起讨论度不断升高,话题热度单峰状。随着相关信息在客户端、微博等社交媒体传播,其舆情声量在7月14日攀升至最高,相关信息传播量为60148条,随后,舆情热度有所回落,但仍有相当的热度。

· 信息来源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大同环卫工翻8吨垃圾寻表是善举无界还是资源越界?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88501条,客户端是主要传播平台,共46368条(占比52.39%),其次是微博33892条(占比38.3%)、视频5910条(占比6.68%)、微信1571条(占比1.77%)、网站563条(占比0.64%)、互动论坛164条(占比0.18%)、数字报33条(占比0.04%)。

·   关键热词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大同环卫工翻8吨垃圾寻表是善举无界还是资源越界?

从关键词云图来看,本次事件讨论热度较高的关键词主要为“环卫工”“手表”“垃圾”“高温”“大同”等。

02

舆论观点

 网民观点 

1、对环卫工人劳动权益保障的关切

网民普遍聚焦高温作业风险与防护措施缺失问题。网友指出40度高温下徒手翻找垃圾,未提及手套、口罩等防护装备,若感染疾病或受伤谁来负责?表示媒体只渲染城市温度,却回避劳动者的健康代价。尽管官方澄清作业环境为室内通风厂房且有同事接替本职工作,但仍有的网民坚持认为应强制配备专业防护设备并支付高温补贴,并就额外工作对环卫工人提出奖励。

新浪微博网友@命理阿嘉 表示:因自己的疏忽,让别人翻了八吨的垃圾。那么热的天,垃圾里都是腐败的东西,为了一个儿童手表,让别人受那么大的罪。破财消灾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呀。

新浪微博网友@中事 表示:这话听着冠冕堂皇,可细想之下,这里的“我们”恐怕实际指向的只是环卫工吧?领导坐在空调房里轻易收获好名声,基层环卫工人却要在高温下暴晒数小时,埋头翻找8吨垃圾找一块手表,最后还可能分不到一分补贴,这不就是慷他人之慨、吃人血馒头吗?

2、对公共资源分配合理性的质疑

大量网友认为耗费8吨垃圾转运成本、两名环卫工人4小时高强度作业寻找一块儿童手表,性价比严重失衡。垃圾处理费用远超手表价值,纳税人的钱不该为个人失误买单,主张游客应自行承担部分成本。以后若此类普通失物均需大规模响应,可能助长依赖心理,挤占真正紧急需求的资源(如医疗设备、重要证件搜寻)。

抖音网友@一碗荤豆花 表示:如果丢失的是听障人士的耳蜗,这样翻找、这样宣传尚且说得过去,我甚至还会点赞;但为了一块儿童手表,如此浪费人力物力,还透着执行层面的官僚主义,这也能当成正能量来宣传?实在让人无法认同。

新浪微博网友@人生得毅须尽欢 表示:四十度的高温让基层的环卫工人给熊孩子一家找一块破表!我真的没空陪你们闹了,浪费的人力物力够买几块手表了我请问。成年人,自己的错误自己承担好吗?占用公共资源的钱结算一下,谢谢!

3、对决策与执行权责割裂的批判

不少网民指责公职体系中拍板者不担责、执行者买单的现象。领导办公室里一句“值得”,就要环卫工人在垃圾堆里淌4小时。并提议重大民生决策前,需让决策者体验执行环节的实际代价,本质是呼吁打破权责倒挂,要求权力与责任对等。

抖音网友@PS3保罗 表示:对方一个12345电话打来,领导一声命令,游客本人也不亲自上阵,偏偏让两名年纪偏大的环卫工去承担这份辛苦,这分明是不把人力当回事。

新浪微博网友@好运连连一俗人 表示:建议领导走出空调房,去翻垃圾更能温暖老百姓的心,站在空调房里说,大小事情只要有求我们就处理,那只是在慷他人之慨,自以为温暖了游客,其实是纵容了无理取闹的人,领导所谓的温暖,是在给烈日下面工作的环卫工人加了一把火!

 媒体观点 

1、劳动报:环卫工的劳动价值应该被看见

这件事最后让环卫工人兜底,说到底是对劳动者价值的贬低和忽视。在任何一份职业里,劳动付出应与劳动报酬、职业尊严挂钩,但在基层岗位,这种等价关系常被“道德绑架”式的期待和承诺打破。他们额外付出的“善意”不该被视作理所应当,被简单绑架成为“为人民服务”。

一位网友说得好:“暖心”,要有制度支撑;“付出”,要有合理回报;“需求”,要有边界约束。即使丢失的是具备一定价值或特殊意义的物品,失主也应为占用公共资源的找寻付出相应的报酬。

环卫工翻垃圾找手表,体现的是人性和职业的善良光辉,照见的是社会对待“帮助他人”的友善。企业应就此设立奖励基金,奖励职工的行为,让我们看到更多人愿意为善意买单。我们希望,更多劳动的价值、劳动者的价值被看见、被放大。

2、安徽日报:翻8吨垃圾寻儿童手表:公共服务需要温度更需制度

这种困境并非孤例。从民警帮市民捞手机到消防员救猫,公共服务资源被“小事”占用的情况屡见不鲜。日本建立“特殊救助收费制度”,香港设立“非紧急服务分级响应”,这些经验表明,真正的服务型政府既要保持温度,更需建立科学决策框架。与其让环卫工在垃圾堆里大海捞针,不如建立“失物搜寻应急预案”,明确贵重物品标准、定位技术辅助流程、跨部门协作机制,用制度保障善意不被浪费。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社会价值的错位。我们感动于“不惜代价”的救助故事时,往往忽略了劳动者的尊严与权益。环卫工在40℃高温下徒手翻找垃圾的画面,本质上是对职业安全防护的拷问。

与其宣传“吃苦奉献”,不如配备金属探测仪、机械臂等工具,用技术创新降低人力消耗。垃圾处理厂标配热成像仪寻物等案例提醒我们,文明的社会应该用智慧解决问题。

公共服务需要跳出“要么全做要么不做”的二元思维,在人性化与专业化之间找到平衡点。下次再遇到类似求助时,或许我们该问的不是“值不值得”,而是“有没有更优解”——这才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真谛。

3、羊城晚报:环卫工翻8吨垃圾寻找电话手表,本是主角的环卫工怎么隐身了?

公众的质疑不无道理。环卫工付出额外劳动,应该拿到相应的报酬。这个报酬,要么是卢女士付出,要么是城管局支付。如果环卫工是自愿寻找,对红包也坚决不收,这个情节也该让公众知道,让人们知道他们的高尚品质。对有关部门来说,老百姓有需求,不能无原则满足,“肯定去做”要征求劳动者的同意,对不对?该事件引发质疑,就是该被表扬的人在隐身,该拿到的报酬有没有拿到同样没说清。这在网友看来,这不是值不值的事,而是到底有没有尊重环卫工。所以,不妨让环卫工得到该得的报酬,让他们站在镁光灯下,让他们被看见,让他们的劳动被看见。

03

舆情总结

该事件舆情呈现明显的多元撕裂特征:一方面,部分网民肯定事件中城市服务的民生温度,认为环卫工人的付出体现了基层劳动者的担当,官方后续成立“助人为乐”基金的举措也获正面评价;另一方面,质疑声构成舆论主流,聚焦公共资源过度消耗、基层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足、权力与劳动分配不公等问题。官方回应虽澄清了作业环境等细节,但未能完全消解公众对资源分配合理性的疑虑。对此该事件也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公共服务需“分级响应”,平衡温度与效率。事件争议核心在于公共资源分配的性价比认知差异。启示相关部门需明确民生服务的优先级:对人工耳蜗、救命药品等关键物品可启动特殊寻回流程,对普通物品则引导市民承担部分责任,同时通过技术手段降低人力消耗,避免“一刀切”式服务引发资源浪费争议。

基层劳动者权益需成为舆论回应的核心关切。网民对环卫工人劳动条件的聚焦,反映出公众对劳动者尊严的重视。后续类似事件中,官方需主动公开防护措施、劳动补偿等细节,避免歌颂奉献式叙事掩盖权益保障漏洞。可借鉴“助人为乐”基金的思路,将劳动者权益保障纳入奖励机制,形成善意有温度、保障有力度的舆论引导方向。

官方回应需强化“共情表达”与“细节透明”。本次官方对“作业环境非露天”“工作由同事接替”的澄清未能完全平息质疑,说明回应需更贴近公众情绪。建议在类似事件中,先共情公众对资源、权益的担忧,再通过具体数据(如人力成本、替代方案)增强说服力,同时避免以常规操作淡化争议,而是主动接纳公共资源优化的建设性意见,体现治理的开放性。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51-65322613

邮件:zxl@boryou.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8:45~17:45

公司资讯
公司资讯
舆情简报
舆情简报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