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 | 临沂饭馆发布菜品视频被罚45万 舆情传播专项报告
7月11日,指尖新闻报道,3月24日临沂市兰山区钦知坊老菜馆经营者张女士因2月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的一段随手拍摄的“蛤蟆汤”菜品视频,被兰山区市监局认定涉嫌违法广告且拒绝配合调查拟罚款45万元。实际上,该视频内容为一盆手写标注为“蛤蟆汤”的汤菜和多种昆虫食材及饭店外观,没有标注菜价和购买链接,也没有出现饭店名称和地址。3月28日,张女士在规定的5天期限内提交了《陈述申辩书》和《听证申请书》,但此后三个多月兰山区市监局既未撤销告知书,也未作出最终处罚决定,她只得提起诉讼要求兰山区市监局撤销《行政处罚告知书》,临沂市兰山区人民法院7月4日已通过该案的立案审核。
7月11日晚,兰山融媒发布“兰山区联合调查组”情况通报称,经初步调查,3月27日,当事人向兰山区市场监管局提交了陈述申辩相关资料,并主动删除相关视频。5月12日,兰山区市场监管局综合具体事实和危害程度,决定不再作出行政处罚并告知当事人。目前,联合调查组正对该案执法行为开展进一步调查。
7月14日,大河报报道,当日上午兰山区市监局工作人员到钦知坊老菜馆送达落款时间为5月12日的《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并要求当事人签字,被张女士拒签后市监局写了拒签送达回证。
7月15日,据琅琊新闻网消息,临沂市联合调查组发布情况通报表示,兰山区市监局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存在处罚证据不足和执法程序不当问题。对此,市监局按程序对该行政执法行为予以撤销,对时任党组书记等五名相关工作人员作出停职处理。后续将对此事件继续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依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临沂饭店“天价罚单”暴露出基层执法失范问题——市监局从凭借一段视频便认定饭店涉嫌违法广告并拟处45万元巨额罚款,到之后长达三个多月的“沉默期”,不仅损害了执法公信力、削弱公众信任基础,更加剧了公众对“小错重罚”的忧虑,挫伤营商环境和当地政府形象。
01
舆情趋势
根据博约舆情大数据平台数据显示,自7月10日至7月19日,全网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共计47930条。覆盖客户端、微博、视频、微信、网站等多个平台。其中社交平台上#临沂一饭店老板发视频遭45万罚单# #随手拍视频被拟罚45万饭店老板发声# #当地市监局回应随手拍被罚45万# #45万元饭店罚单不再作出行政处罚# #45万饭店罚单谁给了先罚后查的权力# #临沂通报餐馆发菜品视频被拟罚45万# #蛤蟆汤被罚45万事件5人停职#等多个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累计获得阅读量1.2亿次、讨论量2.4万条。
· 舆情走势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央广网、人民网、新华社、新京报、澎湃新闻、封面新闻等1173家媒体介入报道。7月11日指尖新闻首发报道后引发大量媒体报道转载,舆论持续关注事件最新动态,媒体跟进报道带动舆情热度始终居于高位,7月15日临沂市联合调查组发布最终情况通报助推舆情信息达到峰值,7月16日开始热度有所下降直至趋于平稳。
· 信息来源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47930条,客户端是主要传播平台,共29383条(占比61.3%),其次是微博12119条(占比25.28%)、视频3142条(占比6.56%)、微信1967条(占比4.1%)、网站1020条(占比2.13%)、互动论坛228条(占比0.48%)、数字报71条(占比0.15%)。
· 关键热词 ·
BORYOU TECHNOLOGY

从关键词云图来看,舆论对“临沂一饭店遭天价处罚”关注较高的词为“兰山区”“市监局”“行政处罚”“饭店”“视频”“告知书”等。这些关键词代表了事件核心主体兰山区市监局和饭店经营者之间的矛盾争议,其中“行政处罚”与“45万元罚款”相关联,引发舆论对过罚不当的普遍质疑;而“视频”“告知书”则指向执法程序违规问题,即“蛤蟆汤”菜品视频作为触发行政处罚的证据不足,兰山区市监局草率定性、未按规定组织听证、未按规定期限送达《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等构成舆论引爆点,反映了舆论对执法公正性与规范性的深层忧虑。
02
舆论观点
网民观点
1、质疑执法合理性与“过罚不当”
多位网民认为处罚过重,45万元罚款金额过高,超出正常范围,有“抢钱”的嫌疑。如“罚个4500咬咬牙还能忍了,45万是真的狠啊。”“小过重罚、无过重罚,建议饭店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市场监管总局颁发的条例。”“一个几张餐桌的小饭店罚45万,你觉得合理吗?”还有网民认为这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的捞钱行为,也是选择性执法致使小企业被迫成为牺牲品的体现,指责执法不公平。如“政府缺钱了,普通人就是案板上的肉了。”“想捞钱!人家有一万个理由收拾你。”“本想找个软柿子细麻绳欺负一下捞笔钱。”另有网民对处罚的法律适用性和程序公正表示怀疑,认为执法部门缺乏法律依据,并猜测其执法动机。如“罚款45万的依据是啥?”“不做调查,不做笔录怎么可能就直接到告知书这一步了。”“主要是要搞明白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明知道这样有问题,但是他们敢光明正大的这样做,背后的主子是谁。”甚至认为“这是权力报复,因为老板的亲戚拒绝拆迁,执法人员借此恐吓敲打。”
2、关注此事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担忧“小错重罚”会对营商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这一发生在临沂的事件激起了部分网民关于地域的话语狂欢,他们就此事强化地域偏见和刻板印象,联想到山东的“官僚主义”或“公务员大省”等地域负面刻板印象。如“不怪别人地域歧视。”“再一次符合山东的刻板印象。”“很符合我对山东的刻板印象。”“鲁省嘛,见怪不怪了。”这进一步放大了网民对“小错重罚”的负面情绪,如“所以现在为啥大家都不做生意了?就是因为类似的案子太多。”“恶劣的营商环境让人心寒!”“扶持企业做不到,搞垮企业很在行!”
3、呼吁彻底严惩追责,反对将停职作为问责终点,要求根治执法滥权乱象
临沂市联合调查组发布情况通报后,网民强烈要求对此类执法人员进行严肃彻底的追责问责,认为只有让执法犯法者付出代价,才能起到真正的震慑作用,保护市场环境。如 “如果只是‘罚酒三杯’式的所谓处理!此类事件就会反复重现!”“不单应停职,更要降职处理,不要任由渎职行为破坏经商环境。”“执法犯法,应该法办,不从根源上解决处理,只有痛下重手杀一做百,才能有作用。”
媒体观点
1、指出有关部门存在证据不足和程序不当等执法失范问题
如澎湃新闻《“蛤蟆汤”天价处罚撤销,留下哪些教训》认为,“蛤蟆汤”处罚案被撤销,错的不仅是程序问题,还有当中存在的趋利执法嫌疑:“隔着手机屏”执法、市监部门借《广告法》管起了“三有动物”“小过重罚”、不依规定组织听证会……
其后果正如广西日报《45万元罚单,得说个明白》所说,深层的问题藏在执法程序的褶皱里。三天出罚单、告知书塞门缝、顶格罚款张口就来……这些操作把行政处罚法当成了摆设。这种“以罚代管”的做法,不仅违背了“过罚相当”的原则,更暴露了基层治理中权力越界的顽疾。对它们的粗暴执法,不仅是对个体生存权的践踏,更是对营商环境的破坏。
2、揭示此举实为权力滥用和权力任性,背离法治理念、破坏执法公信力
如侠客岛《一条视频罚45万?权力不能如此任性》质疑,难道大家不关注就可以随意执法、舆情一关注就发现自己错了?类似“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任性做法,不仅有损党政机关形象,更有滥用职权之嫌。
再如红网《“发蛤蟆汤照片被罚45万”反转,行政任性暴露无遗》中揭露的,当地这起“过山车式”的执法风波,将“说罚就罚、说撤就撤”的行政任性暴露无遗。
还有四川观察《权力傲慢比天价罚单更值得警惕》提到,“顶格处罚”的背后是对规范行使处罚权的漠视,这不仅让餐馆老板难以接受,也让公众对执法的公正性存疑。天价罚单可以撤销,但执法公信力的损伤却需要更长时间来修复。
3、剖析天价罚单对市场主体、营商环境乃至社会法治造成了实质性伤害
如百姓关注《餐馆老板发蛤蟆汤照片被罚45万?执法岂能如此任性!》认为,涉事工作人员证据不足就敢开罚单,程序不当却理直气壮,“以罚代管”的粗暴逻辑,不仅寒了商户的心,更折损了法治的公信力。
中国青年报《发“蛤蟆汤”视频被罚45万元?执法不能任性》也提到,执法决定反复之间,不仅会给店家声誉和正常运营带来影响,也会影响市场监管工作的严肃性,损害相关部门的公信力。更值得追问的是:如果此事未在舆论场上引发争议,店家又是否会真的被迫缴纳这笔“天价罚款”?
上观新闻《“蛤蟆汤”45万罚单撤销,荒诞戏码还会重演吗?》同样给予警示,饭店因此停业三个月,已经亏了钱;当地的营商环境,也已经被抹了黑。这场闹剧给所有执法部门敲响了警钟:执法不是抖威风,不能拍脑袋,更不是搞创收,必须让证据链经得起推敲,让程序正义看得见摸得着。
4、总结反思并强调执法理念与制度的系统性纠偏,要求落实柔性执法政策
如羊城晚报《45万罚单撤销之后:用依法究责守护市井烟火》所说,对相关责任人停职仅是事件善后的起点,而非责任追究的终点。公众期待的是,在“撤销处罚”“相关人员停职”之后,亦能相应看到对漠视证据规则、听证权利等深层问题的制度性修复,而非一场应对舆情的危机公关。
又如光明网《“发蛤蟆汤视频拟被罚45万”,小过重罚偏离了法治方向》指出,小过重罚问题时有曝光,究其实质还是执法者的法治理念未能树牢,还有机械执法、任性执法等偏移偏差。从长远看,还需要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进一步规范执法程序、归正执法观念、增强执法素质,避免如此荒唐之事堂而皇之一再上演。
03
舆情风险
临沂饭店因发布蛤蟆汤视频被罚45万元一事经媒体曝光后舆情迅速发酵,尽管当地快速撤销了处罚决定并对涉事人员予以停职,但餐馆因此停业三个月,且需通过行政诉讼进行维权的困境,引发了公众对市场监管体系的不信任。这场风波已从个案升级为对法治环境和政府公信力的舆情风险与危机。
法律适用失当动摇执法公信力
临沂市兰山区市场监管局对一家小餐馆开出的45万元“天价罚单”,暴露的是法律依据与事实认定的错位。执法人员仅凭视频中“蛤蟆汤”字样就将普通视频内容定性为“违法广告”,开出45万元的“天价”罚款,不仅缺乏公职人员基本素养,也严重违背了“过罚相当”的法治原则。这种“小过重罚”的模式与近年频现的“拍黄瓜被罚数千元”“卖芹菜被罚数万元”等案例形成呼应,强化了公众对执法随意性的负面印象。错位严惩不仅损害个体利益,更在舆论场中形成“执法欺软怕硬”的认知,对市场监管部门的政府形象造成深层伤害。
加重公众对政府部门的信任危机
当网民发现餐馆全年利润不足10万元却面临相当于五年收入的罚款时,“罚单是否沦为创收工具”的猜测便在社交媒体上蔓延。尽管处罚决定被撤销,但餐馆停业三个月的房租、人工等直接经济损失却仍未获补偿。而在舆情发酵初期,市场监管部门对媒体询问采取回避态度,记者曾多次联系《行政处罚告知书》上的联系人和新闻科,均未获回应,这种“冷处理”反而加剧公众猜疑。直至舆情升温后,地方政府才启动提级调查,当依法执法依赖舆情倒逼而非制度自律时,公众对监管体系的信任基础便持续被削弱,长此以往更易陷入“塔西佗陷阱”。
程序正义缺失加剧权力任性认知
在违法认定存在争议的情况下,程序漏洞则更加强化了“权力任性”的舆论认知。张女士在收到《行政处罚告知书》后5日内依法提交听证申请,但监管部门未予组织,45万元罚单告知书被以“塞门缝”的方式送达,既无法律效力又显得执法轻率,而且行政决定严重超期,导致餐馆因不确定性而长期停业,这些执法程序不当问题在舆情传播中被反复聚焦放大,不予处罚决定直到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后才“补送”,更加剧了“事后造假”的合理怀疑。
小微主体生存冲击引发行业焦虑
临沂“天价罚单”最直接的舆情关注点在于击中了小微经营者的生存焦虑,涉事餐馆“钦知坊老菜馆”的遭遇触发了全国数千万小微商户的共情。当45万元罚单与“拒绝配合调查”的模糊指控挂钩,传递出小商户无力对抗执法公权力的社会痛点问题。更深远的影响还在于,此类事件加剧了他们对营商环境的恐惧,餐馆老板张女士的经历被媒体报道后,大量小吃店、小餐馆经营者担忧“下个轮到谁”,这种情绪如在餐饮行业广泛蔓延,便会形成对正常“执法恐惧”的潜在对抗。
04
舆情启示
临沂饭店因“蛤蟆汤”拟被罚45万元不仅是基层执法失误,更暴露了市场监管中证据草率、程序失范、处罚失衡等系统性问题,引发公众对“权力任性”和“趋利执法”的质疑与批评。目前事件虽已有了初步结果,但对小微主体的生存冲击与政府公信力的损伤不可避免。因此,市场监管部门需从此次舆情危机中深刻汲取教训,纠治执法不当行为,做到“刀刃向内”,才能有效杜绝类似事件重演。
快速响应破除信息真空
防止负面舆论进一步扩大
该事件舆情发酵初期,当地市场监管部门面对媒体多次询问采取“冷处理”回避态度,既不回应公众对“天价罚单”的强烈质疑,也不解释“塞门缝”送达告知书、未组织听证等程序疑点,导致信息真空迅速被“创收执法”“滥用职权”等负面舆情占据。因此,面对涉及执法公正和行风问题的高度敏感事件,有关部门必须在第一时间主动介入并初步发声,表明高度重视且已着手调查的基本态度,并承诺及时公布进展,快速破除信息黑洞,以此遏制谣言蔓延,减缓对立情绪累积,为后续深入处置赢得时间,避免舆情失控倒逼政府被动纠偏。
精准回应舆情核心关注点
重建受损公信力
此次舆情的核心爆发点在于“证据不足”“程序严重违法”与“罚不当过”,官方后续的撤销处罚与停职决定虽回应了部分诉求,但未就这些关键焦点疑问进行深层次、针对性的剖析与解释,如证据链缺漏在何处,为何如此罔顾程序,网民更关心“为何明知故犯”背后的动机。面对确凿的执法错误,快速纠错是起点而非终点,应对回应不能仅停留在“已处理”的结论层面,必须直击舆论最关切的质疑点进行详尽说明。通过提供具体事实与法律依据,果断纠偏止损,坦诚说明失当行为,才能使后续应对举措更具信服力,而非变成一场堵塞舆情的公关活动。
畅通沟通渠道明确整改行动
以实质举措减轻信任受创
舆情应对的成效不仅取决于说什么,更取决于做什么。网民对涉事人员仅被停职的初步处理表示不满,质疑其“高举轻放”,担忧无法根除乱象。媒体与公众期待看到更彻底的责任追溯和制度性反思,以及对因停业造成的经济受损商户的实质补偿。所以,清晰有力的后续行动方案必不可少,包括对涉事人员的进一步追责,公开透明的整改措施,以及对当事餐馆给予公允合理的善后补偿方案等。唯有通过这些可落地施行的举措,才能向公众传递杜绝类似事件发生的坚决态度,有效平复负面舆情再生。
建立善后闭环与风险防范
化解潜在次生舆情
该事件中,目前官方处理仅止于撤销罚单和停职,对商户的实际困难缺乏关注,这可能成为新的舆情燃点,而完整的舆情应对应包含善后闭环管理。这要求官方在处置涉事部门及人员的同时,还需同步评估并解决事件对直接受害方造成的连带损害,并高度警惕可能引发的涟漪效应和关联风险,如其他地区和行业对类似“小过重罚”的普遍担忧。同时主动加强正面引导,释放柔性执法等保护市场主体活力的积极信号,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关注与帮扶,铲除舆情滋生的土壤,尽量降低次生舆情产生和蔓延的可能,确保个案不衍化为系统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