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 | 东北大学6名大学生丧命:央企的安全表演还要持续多久?

2025年7月23日,东北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6名大学生在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参观学习时,因浮选槽上方格栅板突然脱落,坠入矿浆溺亡,另有1名教师受伤获救。此次实习为必修课程,共55名师生参与,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以下为具体时间线:

2025年7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成立“7·23”事故调查组,对事故提级调查。中国黄金集团发布公告,宣布涉事矿企停产,并对遇难者表示哀悼。经检测,浮选槽矿浆pH值为8-9,温度30-40℃,无强酸强碱,但黏稠度高,救援难度极大。

7月25日,东北大学官网变黑白悼念遇难学生,引发网民热议。中国黄金集团回应称已对3名责任人(安全副总、车间主任、监护员)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同日,有报道指出涉事企业2021年被查出27条隐患,2024年因未批先建被罚51.8万元。

7月26日,遇难学生家属发声要求还原真相,追责到底。东北大学宣布暂停所有矿山实习,并成立善后专班。救援过程报道显示,从坠落到救出耗时140分钟,企业应急响应迟缓。

7月27日,教育部紧急叫停全国矿山现场实习,推动双导师监护及企业安全责任险。同日,企业零事故宣传与实际安全管理不符的情况受到批评。

7月28日,专家分析事故系设备失检、管理渎职与监管麻木的叠加悲剧,呼吁高危区域加装防坠网。企业删除官微零事故宣传文章,被指掩盖管理漏洞。

7月29日,调查组仍在核查校企协议缺陷及校方安全教育不足问题。赔偿协商进行中,预估每位遇难者赔偿超200万元。

01

舆情趋势

热搜话题阅读量
新浪微博热搜话题统计表7739.1万
#东北大学回应6名大学生企业参观溺亡#5558.1万
#官方回应6名大学生企业参观溺亡#1.1亿  
#中金黄金通报6名大学生溺亡#7326.2万
#6名大学生溺亡知情人称实习与毕业挂钩#973.4万
#中金黄金董秘办回应6名大学生溺亡#1121.7万
#6名大学生殒命浮选槽谁该担责#402.3万

新浪微博热搜话题统计表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舆情监测中心数据,自7月23日至7月29日,全网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共计74.17万条。覆盖微博、今日头条、抖音等多个平台,新浪微博多个话题引发热议,共计获得阅读量5.86亿次。

· 舆情走势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东北大学6名大学生丧命:央企的安全表演还要持续多久?

相关信息在网站、客户端等社交媒体传播,央广网、环球网、中国新闻网、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参与报道转发相关内容。该事件引起较大传播和讨论,于7月24日达到舆情热度峰值,随后在网民的讨论和媒体的持续报道下呈波动式下降,仍有一定讨论度。

· 信息来源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东北大学6名大学生丧命:央企的安全表演还要持续多久?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741704条,客户端是主要传播平台,共256216条(占比34.54%),其次是视频236720条(占比31.92%)、微博225421条(占比30.39%)、互动论坛10281条(占比1.39%)、微信8110条(占比1.09%)、网站4915条(占比0.66%)、数字报41条(占比0.01%)。

·   关键热词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东北大学6名大学生丧命:央企的安全表演还要持续多久?

从关键词云图来看,本次事件讨论热度较高的关键词主要为“东北大学”“溺亡”“学生”“企业”“格栅板”“受伤”“记者”“事故”“矿浆”等。通过以上关键词,可以看出大众舆论普遍视此次事故为“可预防的人祸”,暴露了企业安全文化和校方监管失职。并希望以刑事追责与经济赔偿,杜绝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02

舆情分析

媒体关注

1、聚焦事故追责,直指企业安全漏洞与监管失位问题本质

如中国新闻网《中新网评:6名大学生溺亡的真相不能淹没在矿浆中》指出,浮选槽上方的格栅板为何会突然脱落?是安装时就有风险,还是缺乏日常检修维护?学生在参观学习前,企业是否承担了安全保障义务,有无人员陪同,是否严格执行了安全操作规范,是否进行了充分的安全培训?这些沉重的叩问,需要用彻查来回应,真相不能稀里糊涂就淹没在矿浆中。

又如光明网《光明网评:6名学生溺亡,#安全红线应是全流程的行动自觉》报道,表面看,脱落的是格栅板。而实际上,脱落的是日常维护责任,是应有的监管职能,也是本该发挥作用的制度约束。

此外,潮新闻《6名大学生遇难,参观学习岂可罔顾学生安全》称,对此事的通报和情况说明,不能只讲过程,不谈原因;不能只道歉,不提责任;不能只强调处置,而忽视问题。不让事情稀里糊涂发生,稀里糊涂过去,不回避、不遮掩、不推诿,才是对生命负责任的表现,才有可能放大警示价值,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中国青年报在《6名大学生坠入浮选槽遇难,不该发生的事故为何发生》中提到,血的教训已然摆在社会各界面前,所有可能存在类似安全隐患的生产单位,都应有所警醒,以此为戒、举一反三,展开必要的自查自纠。

2、剖析校企合作,拷问实习安全管理体系与应急响应机制

如界面新闻《评论:查明大学生溺亡原因,堵住校企深化合作的安全漏洞》指出,对于组织暑期社会实践,高校必须认真履行对学生安全保障的义务,强化对企业的安全资质审查,派出专业团队赶赴现场进行风险评估和过程监管,不放过任何可能危及学生人身安全的细节。

如澎湃新闻《马上评|“提级调查”选矿厂事故,对生命负责》称,事发单位是中金黄金公司下属的选矿厂,其更上一级的母公司是中国黄金集团,属于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央企,行政级别相当高。而且遇难的6名东北大学的大学生,在现场属于“参观学习”,并不是生产工人,涉及的法律关系更加复杂。

又如极目新闻在《极目锐评|溺亡二字掩不住矿企责任失守》称,现有通报中将事件描述成“溺亡”,引发了众多网友的质疑。浮选槽是极度危险的工业设施,落入者在1分钟内即丧失行动能力,基本没有生还机会。年轻的生命被如此残酷地夺走,仅用“溺亡”二字来概括,掩盖了设备缺陷、应急响应不足等深层原因,未免显得轻描淡写,避重就轻。

再如大河报《媒体评:营救6名大学生不容审批流程拖延》指出,大家以为出了事故应急队就会第一时间启动,实际上却要逐级汇报、审批,最后还要研究决定。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各级领导可能都是第一时间处理,但这么多“第一时间”加在一起就不知道是“第几时间”了。企业层层汇报及审批肯定没错,但在人命关天的重大事故面前,这种繁琐流程、拖沓节奏,本身就违背了生命至上的原则。

3、呼吁行业整改,强调安全至上理念与善后处置人文关怀

如贵州广播电视台评论文章《零度时评|6名大学生意外溺亡,中国黄金致歉!“零事故”背后,他们永远毕不了业!》表示,如今,企业公告中“高度重视”“深表歉意”的套话,在血淋淋的事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中金黄金的当务之急,绝不是公关灭火,而是刮骨疗毒的彻查与追责!账,要算在事故前面;血,不能白流在车间里面!安全这“1”立不住,后面再多的产量、再漂亮的利润,统统是“0”!

如新黄河《黄河时评:提级调查后,38分钟的救援时差需要被审视》指出,无论国企拥有多么庞大的系统,其实事求是的安全链条都不能被华而不实的行政链条所取代,如果安全生产止步于量化任务,层层把关浮于文山会海,对种种瑕疵隐患视而不见,国企安全生产的公信力就无从谈起,工人与参观者的生命安全也就无从保障。

又如红星新闻《快评丨6个家庭崩溃需企业校方真心抚慰》指出,6个家庭瞬间陷入崩溃,需要相关企业和校方等真心抚慰。当前,最需做好善后工作,一方面采取最有力的措施呵护遇难者家人,另一方面要做好遇难者同学的心理救济工作。毕竟这起悲剧,带给大家的冲击过于强烈,令人难以接受。

网民关注

1、批判企业安全管理的失职导致事故发生

一是网民认为表示该企业存在严重造假行为,视安全问题为儿戏。如“涉事企业2月虽更换过格栅板,却连最基本的全部焊缝无损检测都没做,此前还在宣传自己“零事故”,这不是形式主义泛滥是什么?”“肯定是有人数据造假了,说是格栅板今年刚更换过,刚换过可能掉下去吗?”“这个企业有大问题啊,格栅板设计寿命5年,实际超期服役8年?实际检修记录造假。”“这不是意外,是责任事故!格栅板8年不换,安全培训走过场,每道环节都在杀人”。

二是质疑事发后现场救援迟缓,应急响应机制形同虚设。如“十点二十发生事故,矿山公司救援队十点五十八分到达现场,从接到通知,到到达现场38分钟,救援队行动迟缓。”“发生事故后救援机制响应太迟钝,都是管理层的问题。”“格栅超期、救援迟缓、培训缺失,这事故隐患多得让人痛心”。

2、部分新闻媒体通报和网民帖文当中措辞使用不当

一是质疑媒体通报“溺亡”一词存在避重就轻、淡化企业责任的嫌疑,试图掩盖真相。如“‘溺亡’本质上是一个中性、偏自然事故的词汇,隐含一定当事人自己不慎的意味。但本次事故的情况是:组织学生参观矿区企业设施时,栈桥板断裂,导致多人坠入含水区域(选槽)死亡”“明明是重大责任事故,偏说是‘溺亡’”。

二是认为网络谣言与猎奇信息泛滥会对遇难者家属及公众心理造成影响。“事故发生后,我们可以看到中文互联网上满天飞的猎奇消息,例如:声称浮选槽里有强酸、强碱、剧毒、高温,然后渲染落入者承受巨大的痛苦”“说溺亡大家都好受。非要写什么悲惨死法就是故意搞猎奇消费死者”“国内报道也没有隐瞒什么关键信息啊,深挖渲染遇难者有多惨,‘搅拌成肉泥’‘被活生生煮熟’除了满足自己那点猎奇心,尊重遇难者和遇难者家属了吗?”。

3、民众指出校企合作机制存在安全漏洞

一是网民认为学校与企业牺牲学生安全进行“实习换资源”的交易。如“大学为提高就业率来年好招生,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校企合作,免费实习,先签就业合同后辞退等,以牺牲学生正当权益”“现在不少大学说是校企合作,名为实习,实为把大学生当廉价劳动力”“据说校企合作,廉价劳动力,企业会分学校一部分钱”“大学生去学校指定的公司实习就是人血馒头,按人头抽,不去就刁难学生”。

二是校方未严格审查企业安全资质,实习安全培训流于形式。“校方这么大的责任,带学生实习,安全没有保障,谁敢把孩子交给你们呢?”“厂方,管理有缺陷,校方,组织有漏洞。重罚整改赔偿”“主要责任是校方,为什么不提前实地考察安全隐患情况,制定安全参观学习规章制度?”“你作为校方,会选择省外企业多次实习,是否存在利益问题?”。

三是呼吁学校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如“6名大学生的逝去,让我们看到了实习安全管理的短板。企业需要对安全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学校要加强对实习学生的安全指导和监督。只有将安全放在首位,才能让实习成为学生发展的助力,而非隐患”“这次惨痛的学费又补上一块安全短板”“企业在设备维护和安全防护上存在严重疏忽,日常巡检和设备维护的缺失令人质疑。学校在组织参观时,是否充分评估了风险,对学生进行了足够的安全教育,也有待追问”。

03

舆情总结

1

企业须筑牢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根基

本次事故暴露企业安全管理的系统性溃败,如关键设备长期失检却通过虚假记录规避监管,应急机制僵化导致救援严重延误,安全制度与实际运行严重脱节。因此企业应建立全流程设备安全档案,确保关键维护数据真实可溯;还需优化应急响应程序,赋予现场人员紧急处置权;只有将管理层绩效与隐患整改实效深度绑定,才能彻底消除形式化安全操作空间。企业必须清醒认知,生命安全的维护不可用纸张来造假。

2

监管部门应构建

实效性风险防控机制

而在事发后,监管部门应意识到仍存在核查手段薄弱、惩处力度不足等缺陷,致使企业隐患长期未能根治。未来的监管中,建议采取突击式现场检查,运用专业技术设备核查设备状况;对安全违规行为实施严厉经济处罚与行业准入限制;同时可建立全国性设备风险动态监测平台,实现隐患早预警早处置。须知监管的核心在于以专业能力破除检查浮于表面的积弊,务必要守住安全底线。

3

完善校企协同的

全方位安全防护网络

同时也应意识到高校实习管理存在监护力量不足、风险评估缺位等问题。需建立多重保障:比如由省级部门联合认证高危实习企业资质;配置智能监护设备实现风险实时预警;严格执行企业安全员与校方教师协同监护制度,确保现场监护符合安全规范。所有实习必须配置足额专属保险,切实保障实习学生权益。学生的生命安全应成为校企合作不可妥协的前提。

4

强化媒体科学传播

与舆论正向引导责任

事发后部分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用“溺亡”表述弱化工业事故属性,诱发公众对责任认定的质疑;“强酸溶解”等谣传也引发不必要的恐慌。作为媒体应坚守专业准则,采用准确术语明晰责任主体;必要时可联合专家及时澄清事实,消除公众误解;建立谣言快速处置机制,遏制猎奇信息传播。总之,在安全事故报道中,媒体应着力引导公众聚焦制度反思与生命安全教育。

当安全沦为纸面文章,任何繁荣都是虚幻泡影。安全不是成本,而是不可逾越的发展根基。时刻将生命安全牢记于心,避免悲剧重演。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51-65322613

邮件:zxl@boryou.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8:45~17:45

公司资讯
公司资讯
舆情简报
舆情简报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