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 | LABUBU现象级潮玩爆火舆情传播专项报告
2025年,泡泡玛特旗下LABUBU爆火全球,成为现象级潮玩IP。其热度持续攀升,从4月LABUBU3.0系列线下发售引发全球排队抢购,到6月10日一款初代薄荷色LABUBU拍出108万元天价,再到海外“618”筹备中LABUBU成为搜索词第一名,足见其受欢迎程度。LABUBU独特的“丑萌”设计,捕捉当代年轻人情绪,满足了对个性化表达的渴望。
LABUBU爆火后,社交媒体迅速发酵,相关话题阅读量飙升。抖音、小红书、微博等平台上,消费者分享抢购经历、开箱视频、收藏展示等内容,#Labubu话题播放量在抖音超36亿次,小红书上#labubu公仔笔记超11万篇。同时,众多明星携带Labubu出街或分享相关内容,相关明星话题多次登上微博热搜。
随着LABUBU近期持续爆火,线上线下渠道供不应求,消费者经常遇到断货、不补货的情况。不少厂家借此商机,开始制作高仿版LABUBU,所谓平替是对正版产品的抄袭与侵权。
6月上旬,泡泡玛特官方针对市场乱象发声,强调将加强市场管控,打击黄牛倒买倒卖行为,优化购买流程;而6月9日,在社交平台上,一则帖子称“义乌市场LABUBU一夜之间全部下架”,原因是当地部门正在严厉打击高仿版LABUBU。义乌市场监管局明确表态严打盗版,要求生产销售LABUBU需正版授权。尽管当地刚经历严打,但仍有商家偷偷售卖LABUBU仿制品,且因供不应求,价格一天内上涨10元,订单排到半个月后。
Labubu爆火引发多重潜在舆情风险,包括义乌、东莞等地形成全链条盗版产业链,仿品通过跨境电商等渠道流通,商标与专利侵权频发。此次Labubu爆火背后暴露的市场监管、产品供应体系等问题,成为潮玩行业舆情痛点;盲盒饥饿营销催生黄牛倒卖,隐藏款溢价达20-30倍,二手市场价格虚高引发投机乱象;品控问题突出,黑猫投诉超1.4万条,售后机制失灵加剧信任危机;跨区域与跨境监管存在漏洞,代工模式下产能与品控失衡,线上线下协同治理不足;衍生出“LABUBU币”等虚拟货币炒作风险,涉嫌非法集资;品牌方对市场乱象治理不力,行业标准缺失,导致公众对潮玩产业信任度下滑。
01
舆情趋势
根据博约舆情大数据平台数据显示,自5月27日至6月14日,全网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共计211257条。
· 舆情走势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覆盖客户端、短视频、微博、微信等多个平台。其中社交平台上#抢LABUBU#、#泡泡玛特回应Labubu品控问题#、#labubu仿冒工厂称加钱调货都没货#、#义乌市监局回应高仿LABUBU#、#上海一餐厅现Labubu芝麻糊#、#上海一餐厅售Labubu芝麻糊或涉侵权#、#泡泡玛特回应餐厅售卖Labubu芝麻糊#、#标足金999的labubu挂饰可能是合金#等多个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相关信息经九派新闻、北京商报、看看新闻等媒体传播报道,在6月15日出现传播高峰。随后舆情热度在网民讨论和媒体持续报道中逐步回落。
· 信息来源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系统共监测到总信息211257条,其中客户端是主要传播平台,共104556条(占比49.49%),其次是微博48070条(占比22.75%)、视频29100条(占比13.78%)、微信14042条(占比6.65%)、网站10296条(占比4.87%)、互动论坛4914条(占比2.33%)、数字报279条(占比0.13%)。
· 关键热词 ·
BORYOU TECHNOLOGY

从关键词云图来看,Labubu相关事件的多维度发酵与舆论场域扩展,本次事件讨论热度较高的关键词主要为“labubu”“泡泡玛特”,从舆情传播规律与事件脉络分析,“盲盒”“消费者”“限量”“火爆”“溢价”等关键词搜索量有所增加,与近期义乌仿冒产业链曝光、黑猫投诉量突破1.4万条、二手市场隐藏款溢价达30倍等事件直接相关;而“区块链溯源”“出海”“IP”等成为高频词,因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市监部门推动技术监管升级、企业海外维权成本高等行业动态;而“LABUBU 币”“资本”“拍卖”等关键词的涌现,与虚拟货币借势投机、衍生金融风险被媒体报道有关。
02
舆论观点
网民关注
1、对产品质量与价格匹配的不满
消费反馈指向产品质量与价格失衡问题,部分评论观点直指其材质工艺缺陷;部分用户对品牌方品控问题的回应表示不满,吐槽Labubu高价却质量差,认为Labubu品控差且价格与价值不成正比,折射出售后机制与消费者期待的落差。例如:“那么贵质量还不高”“这个回应不就是承认品控差,爱买不买的意思?”“搪胶质量每一个都贼差”“泡泡玛特质量确实很差,这个价格,品控总是出问题,应该反思。”“每次买都觉得真心不值,质量一般般”“卖的越来越贵,品控现在越做越差,我现在入的拉布布,不是两只耳朵一长一短,就是腿不一样长,几乎没有品相正常的了。”
2、质疑Labubu的爆火存在刻意炒作的可能
网民一方面对其被过度炒作至“一货难求”的市场乱象深感困惑,质疑背后的投机逻辑;另一方面对公开化、泛滥化的仿冒行为予以严厉批判,斥责商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错误价值观。同时,舆论普遍警示仿冒品对市场的危害,指出其虽能制造短期热度,却将透支IP长期价值,扰乱市场秩序。此外,部分网民对监管公正性提出质疑,认为市场中真假混杂、查处不力,存在潜在利益输送问题。例如:“labubu怎么被炒的那么抢手”“仿冒还能这样放台面上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高仿就会搞死市场价值,短期热度利好,长期利空。”“加钱调货都没货,高仿都没货,正品更没了”“市面上那么多假货山寨和高仿厂家无非都是哪一方给钱就查哪一方”
3、部分商家被指蹭热度侵权盈利
部分网民认为市场中存在的仿冒行为暴露出版权意识淡薄问题,例如“版权意识太差”“用人家名字和图案用来盈利”等评论直指未经授权的商业使用本质;对于部分主体否认侵权的回应,网民质疑其专业性与主观恶意,如“都这样了还说不涉及侵权,是真傻还是假傻”,更有观点明确法律定性,强调“百分百侵权了,拿人家未授权的东西卖钱,等着赔钱吧”,并对商家知识产权常识缺失表示愤慨,整体舆论凸显出公众对文创IP侵权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以及对市场主体强化版权意识的期待。
媒体关注
1、防止仿冒产业链蔓延,守护文创市场健康发展
随着本土文创LABUBU爆火,仿冒产业链迅速滋生,盗版产品(如“LAFUFU”)不仅侵害原创者权益、扰乱市场秩序,甚至出现“盗版比正版更贵”的现象。舆论强调,监管部门对仿冒行为需坚持“露头就打”,从生产源头至流通终端形成闭环监管;同时需推动建立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协同的长效保护机制,切实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为文创产业创新活力释放筑牢制度根基。
央广网评论文章《看丹观察丨LABUBU爆火后,假的比真的多?网友:花高价结果买到LAFUFU》表示,随着本土文创IP的爆火,仿冒产业链也随之滋生。盗版泛滥,不仅直接侵害原创者的合法权益,更会扰乱市场秩序,唯有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长效机制,才能真正激发创新活力;
新华网《打掉“Lafufu”,更多的Labubu才能开心常笑》表明,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Labubu的困境,折射出中国原创IP成长的痛点:一边是企业创新打造的文化符号闪耀世界舞台,一边却是仿冒者对创新成果的无序蚕食。这种现象不遏制,“创新-回报-再创新”的商业正循环便难以建立。没有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便没有可持续的创新竞争力;
中国市场监管报评论文章《对仿冒版LABUBU露头就打》披露,对于这些仿冒行为,监管部门和执法机关应坚持“露头就打”,并强化“不敢盗版仿冒”的震慑,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中国消费者报评论文章《平替不是侵权潮玩IP的挡箭牌》表示,所谓的平替Labubu完全是对正版产品的抄袭与侵权,不仅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存在安全隐患,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对此,相关部门完善潮玩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细则,提高侵权赔偿标准。
2、盗版产业链全球化渗透
界面新闻调查显示,东莞代工厂通过「伪报品名+海外仓转运」将高仿Labubu销往东南亚,代工供应链支撑起了这个潮玩品牌的庞大业务,也留下了假货滋生的漏洞,根据2025年3月的报道,泡泡玛特在海关完成既有商标和重点版权的知识产权保护备案后,海关已经拦截侵权产品超132万件;
潇湘晨报评论文章《Labubu的假货产业链:秘密全球发货,工厂谁也不能来看》表示,宁波海关所属北仑海关查验关员在对三批商品进行查验时,发现有未申报的盲盒、毛绒玩具等商品,它们部分外包装上印有泡泡玛特的品牌标识,印有的图案都是泡泡玛特当前最热门的LABUBU系列,关员现场初步判断这些盲盒、毛绒玩具等商品涉嫌侵权。经联系权利人,确认这些商品均侵犯相关商标权和著作权。
3、产品质量问题,售后机制失灵与监管缺位
质量问题集中爆发,售后机制形同虚设,黑猫投诉平台累计超1.4万条投诉,高频问题包括歪头、掉漆、开线、充棉不足等,部分用户收到头缝歪斜、秃毛的瑕疵品,客服却以工艺正常、艺术设计为由推诿。更有消费者发现,部分商品包装残留不明标签,疑似被多次转手或翻新。
澎湃新闻《秃毛、开线、染色不均、长短腿……泡泡玛特旗下一潮玩产品遭质量拷问》揭露,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记者搜索有关“泡泡玛特”的关键词发现,共有19423条投诉中涉及“泡泡玛特”。有消费者表示,在收到Labubu玩具后,发现玩具上有多处明显的线头,且包装上有不明标签残留物,疑似此前被多次转手。此外,不少消费者反映,自己从泡泡玛特官方店铺买到了存在破洞、破损等质量问题的Labubu玩具后,请求退货退款,但遭到了拒绝;
极目新闻评论文章《泡泡玛特建议“部分Labubu瑕疵品先自行调整”,产品卖疯了也不能敷衍消费者》强调,对企业来说,品控才是生命线。不管是消费者所称的“歪头”“秃毛”,还是客服所说的“染色不均”“有气泡”等都说明,目前Labubu部分产品质量有一定的瑕疵。而客服提供的调整视频也从侧面说明,Labubu在被送到消费者手中之前,都可以在工厂内被调整好,纠纷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4、黄牛市场溢价与供需失衡的市场环境波动
澎湃新闻《身价翻倍的Labubu,谁在买谁在卖?》指出6月13日,Labubu上海快闪店在静安嘉里中心南广场开启快闪限定系列发售,引发一波抢购热潮。记者实地探访发现,有不少疑似“黄牛”的人士蹲守附近想加价收购,也有消费者愿意溢价买入;
北京商报评论文章《拉布布爆火背后:正品“秒空”高仿“疯卖”,谁在暗中分羹》表示,近日,泡泡玛特旗下“LABUBU”高仿货市场火爆。虽然义乌有关部门已介入监管,但LABUBU高仿市场依然火爆,法律人士指出,高仿行为可能面临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责任。而泡泡玛特的限量发售和隐藏款营销虽增加产品稀缺性,但也助长了黄牛和假货市场;
九派新闻《Labubu二手市场身价数万元,网友目睹黄牛门店扫货》报道,Labubu系列潮流玩具因造型可爱、用途多样,在二手市场身价飙升,部分绝版老款价格达数万元。但有网民反映,泡泡玛特线下门店出现黄牛抢购限量款现象,普通玩家难以买到。
5、数字货币衍生金融风险:虚拟货币与投机炒作
数字货币衍生的金融风险在虚拟货币与投机炒作的交织中呈爆发式增长。此类风险不仅导致投资者财产损失,更通过社交媒体诱导未成年人、低收入群体参与,衍生出债务危机,而跨境交易、匿名性等特征进一步加剧了监管部门的溯源与追责难度。
北京商报《跌幅91.66%!爆火的LABUBU被币圈盯上了》指出,火遍全球的LABUBU一度霸榜热搜榜单,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有同名的山寨币种,也趁着热度收割了一波,该币种名为LABUBU币,于5月29日推出,上架当日币价暴涨,但没过几日迅速暴跌,最大跌幅高达91.66%;
第一财经《币圈盯上LABUBU,非法炒作“游戏”背后隐藏巨大风险》表明,在虚拟货币市场中,借助热点事件或流行文化发行虚拟代币的情况屡见不鲜。然而,这种行为往往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业内人士提醒,LABUBU币的推出是币圈典型的投机行为,其巨大的价格波动也充分暴露了背后极高的投资风险,这些项目大多毫无价值,其本质是欺诈和传销。
03
舆情风险
近年来,Labubu作为泡泡玛特旗下的热门IP,凭借独特的设计风格与盲盒营销模式迅速走红,一跃成为潮玩界的现象级存在,不仅在国内掀起收藏热潮,更逐步走向国际市场。然而,伴随流量与商业价值的爆发式增长,隐藏在繁荣背后的潜在风险也随之浮出水面。从市场炒作、产品质量争议,到消费伦理、知识产权等问题,都可能引发舆论场的激烈讨论。这些舆情风险不仅关乎泡泡玛特的品牌声誉,更折射出潮玩行业在高速发展中面临的诸多挑战。深入探讨Labubu与泡泡玛特爆火背后的舆情隐患,对剖析潮玩行业发展路径、规避潜在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价格泡沫与炒作质疑。在二手市场中,Labubu的隐藏款或限量版溢价严重,价格远远超出其本身价值,容易被指存在价格泡沫,如同“炒鞋”“暴力熊”等被炒作的商品一样。这种炒作行为可能引发舆论对市场健康性的担忧,质疑泡泡玛特是否在背后推动炒作以获取利益。比如一只原价不高的Labubu玩偶被拍卖出108万元的天价,就极易引发大众对于价格合理性的讨论。
二是诱导非理性消费引争议。泡泡玛特的盲盒模式利用了消费者的“赌徒心理”,尤其是对于年轻消费者和学生群体,若自制力较弱,容易被盲盒的未知性和收集欲驱使,进行非理性消费,陷入不断购买盲盒的陷阱。这可能引发家长群体以及社会舆论对这种商业模式是否在诱导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的批判。
三是知识产权与盗版纠纷。爆火之后,市场上可能会涌现大量盗版的Labubu产品,这些盗版产品不仅侵害泡泡玛特的知识产权,而且质量参差不齐,会拉低消费者对Labubu的整体消费体验。当消费者买到盗版产品而体验不佳时,可能会将负面情绪转嫁到正版品牌上。同时,泡泡玛特在打击盗版过程中的行动力度和效果也会受到舆论监督,若打击不力会被指责不作为。
四是黄牛与市场公平问题。当Labubu爆火后,市场需求大增,黄牛可能会利用软件抢购等手段,大量囤积热门款式,加剧市场短缺,导致普通消费者难以原价购入,破坏市场的公平性。这会引发消费者对黄牛行为的不满,同时也会让舆论关注到泡泡玛特在应对黄牛问题上的措施是否有效,质疑相关部门对市场秩序维护的监管。
五是金融化活动风险凸显。若Labubu与金融产品产生关联,如银行开展“存款送Labubu”等活动,一旦被叫停或出现金融风险,会使Labubu卷入金融争议中。虚拟货币借势炒作隐藏风险,相关部门若未能及时、妥善地处理与金融活动的关系,会被质疑其对金融化风险的把控能力,也会影响品牌形象。
六是审美疲劳或将面临市场降温风险。Labubu若缺乏持续创新和丰富的故事内核,仅依赖当前“丑萌”等单一元素,随着时间推移和市场上同类产品增多,消费者可能会出现审美疲劳。一旦热度开始衰退,舆论可能会对Labubu和泡泡玛特的未来发展产生悲观预测,影响投资者信心和品牌后续商业拓展。
04
舆情启示
Labubu从盲盒营销引发的消费争议,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博弈,再到金融化风险的舆论担忧,Labubu的发展轨迹折射出新兴文化产业在快速扩张中面临的复杂舆情挑战。这场“丑萌风暴”带来的启示,不仅关乎消费者、市场主体与监管部门的三方互动,更指向文化消费时代如何构建健康、有序的舆论生态。
警惕情绪消费的舆论转折
Labubu的“丑萌”设计精准捕捉了当代人对抗标准化审美的心理需求,消费者需意识到,过度追求稀缺性可能导致非理性消费行为,如为集齐隐藏款花费数千元甚至上万元,此类行为一旦被舆论放大,可能引发公众对“消费主义异化”的批判。消费者应回归消费本质,避免强化“囤积炒作”“溢价购买”等观念,防止个体消费选择演变为舆论场中的争议性公共议题。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倡议责任单位监管
随着Labubu爆火,市场上涌现大量盗版产品,如“Lafufu”等仿品出现在交易平台。消费者若购买盗版商品,不仅损害正版IP价值,还可能因质量问题将负面情绪转嫁到品牌上。监管部门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提高侵权成本。
规范盲盒市场秩序
防范金融风险
Labubu盲盒产品的市场热度持续攀升,由此衍生的市场炒作、黄牛囤货、价格虚高等问题引发关注。市场监管部门亟须针对盲盒经济建立系统性监管框架:明确盲盒类商品销售规则,包括限定稀缺款产品投放比例、建立二手交易备案制度、遏制市场操纵行为等,从而保障交易秩序规范运行及消费者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权益。对于可能出现的金融化倾向,如存在金融机构将Labubu盲盒与金融产品捆绑营销(典型如“存款附赠限量盲盒”等促销模式),建议监管部门建立动态监测机制,重点防范潜在金融风险传导,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
平衡营销与品质
积极回应舆论关切
Labubu爆火背后,泡泡玛特也面临着品牌声誉的挑战。一方面,盲盒营销模式虽带来了高流量与高热度,但也引发了诸如“饥饿营销”“诱导非理性消费”等质疑;另一方面,产品质量问题频出,如Labubu3.0被曝“歪头、掉漆、腿部空心”,而官方以工艺特性回应,加剧了消费者对品牌“重营销轻质量”的负面认知。在舆情应对上,需更加积极主动,倾听消费者声音,对产品缺陷等问题提出实质性改进方案,重塑消费者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