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 | 当奥特曼“遇上”石窟:文化创新在传承和法律间的双重碰撞
6月21日,四川安岳石羊镇一博主发布视频,共用31张照片记录了自己制作“奥特曼石窟”的过程,照片显示该石窟内的造像头部以下为常见的大佛禅坐形态,头部则是奥特曼造型,引发网友热议。
6月22日,该博主发视频称,制作这个石像一共用了2个月,成本为3000元左右。他曾去政府部门咨询过,得到的回答是“小规模石刻不禁止”。
同日中午,该博主在其社交账号直播间表示:(因为)有人举报,所以名字和造型都改了。现在看起来有点像奥特曼,但肯定不是。
6月22日15时,上游新闻报道此事,并以粉丝的身份联系到了作者,确认了此事的真实性。随后东方网、重庆晨报、澎湃新闻等多家主流媒体接连转发,进一步扩大事件传播范围。18时,话题“四川一男子疑开凿奥特曼石窟”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广大网民对于此事的讨论。
6月23日上午,大皖新闻联系到该石窟创作者周先生,接受采访时他表示制作石窟的初衷是留下自己的痕迹,如今已停止了石刻的开凿,并将此前发布的相关视频全部下架。
同日,四川安岳县文旅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文保股的同事、领导已经去现场核实,看是否在文保单位的范围内。
此后数日,该事件引发的关于文化创作与法律边界的讨论,仍在各大文化社群持续发酵,舆情热度逐步回落。
01
舆情趋势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舆情监测中心数据显示,6月22日12时至6月26日24时共监测到相关信息4132条,互动声量593.805万,覆盖微博、客户端、视频、微信、网站等多个平台。“四川一男子疑开凿奥特曼石窟”“文旅局介入男子凿奥特曼石窟”等微博话题下网民讨论热烈,累计获得阅读量2331.8万。
· 舆情走势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通过舆情走势图可知,该舆情从6月22日12时开始发酵,6月23日12时达到舆情高峰,随后开始下降,于6月24日9时开始二次发酵。在之后,舆情热度有所下降,但仍持有一定讨论度。
· 信息来源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4132条,客户端是主要传播平台,共2077条(占比50.26%),其次是视频1030条(占比24.93%)、微博472条(占比11.42%)、微信361条(占比8.74%)、网站135条(占比3.27%)、互动论坛52条(占比1.26%)、数字报5条(占比0.12%)。
· 关键热词 ·
BORYOU TECHNOLOGY

从相关词云图来看,本次事件讨论度较高的关键词主要为“奥特曼”“石刻”“雕刻”“石窟”“四川”等。
02
舆论观点
网民观点
1、关注事件背后的文化创作与法律问题
新浪微博网民@东禾w:这种行为不仅对文化遗产构成破坏,也涉嫌违法。希望相关部门能迅速行动,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同时也要确保公众的安全和权益不受侵害。
今日头条网名@古戈尔的古戈尔次方:艺术创作而已,需要这么神神化化吗?难道中国就没有艺术创作的自由了?既然部门都批准了,还讨论什么啊。
今日头条网名@赵半亻山:我国《著作权法》明确保护角色形象,即便“非商用”也可能侵权。而网友的“提醒”与作者的“狡辩”,恰似一场共谋:一个装不懂法,一个装不懂艺术。若放任此类擦边球,未来“孙悟空石窟”“漫威佛像”或将泛滥,最终伤害的是文化原创生态。
网易号网民@君之言之:私刻奥特曼石窟若泛滥,文化遗产就成笑话,这不是游戏,政府该严管私刻,但同时更要去弘扬这种石刻这种传统。
2、认为文化应该是多元包容的,不应过度苛责
百家号网民@迪迪来说事:真正的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对历史的敬畏上,更体现在对多元创作的宽容与理解中。而这位年轻人的石刻之旅,无论结局如何,都已成为一个引人深思的文化符号,提醒我们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寻找更富智慧的平衡点。
抖音网民@夜长:这些人错误地把外来文化等同于文化入侵。如果一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呈现出适应性,本土文化欢迎它,这叫文化融合。
抖音网民@美丽的误会:动画片放了多少年没人说文化入侵,小孩子集奥特曼卡没人说文化入侵,人家雕个石像就文化入侵了。
3、认为该男子的行为是破坏自然和文化入侵的行为,应加以抵制
今日头条网民@海边旁听风的行者:真不明白,雕个中国元素形象不行吗?非要雕个日本的奥特曼,为什么现在的文化入侵很严重。
今日头条网民@青士v:你可以我也可以,毁坏山体,破坏自然。弄个不伦不类的东西传给后代子孙?你觉得好玩儿,那我还觉得雕个机器猫、忍者龟、蝙蝠侠……也好玩儿,凭啥你能雕我不能,大家一起上山玩儿呗。
今日头条网民@热情的沙漠:这已经不是小规模了,涉嫌破坏自然资源。禁止没有艺术性,没有文化性的开凿雕刻。
媒体观点
1、新京报:自凿石窟的行为,需严格按法律法规予以规制
此事也给当地相关部门提了个醒,对这种自凿石窟的行为,需严格按法律法规予以规制,不能任其处于“自发生长”的状态。特别是考虑到作为“中国石刻之乡”,安岳县自身的地质条件适合开凿石窟,这给个人私凿石窟提供了机会。而当地石窟文物规模宏大,较为分散的特点,则要求应对私凿石窟行为有更严格的约束,以更好保护安岳石窟的文物价值。
此次私凿“奥特曼石窟”或许只是个案,但其中可能涉嫌违法违规,以及引发的舆论讨论,值得重视,并就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拿出治理办法。
2、今晚报:事件反映了基层治理缺乏明晰界定,政策执行存在弹性空间
周先生称咨询政府时获得“小规模石刻不禁止”的口头答复,但石羊镇政府随后明确:“不管什么石刻都不能随便乱做,必须审批”。县文旅局的回应更微妙:若不在文物保护区内“管理可能宽松些”,但最终“要看用地性质”。这种差异反映了基层治理的现实困境。法规对“私人石刻创作”缺乏明晰界定,政策执行存在弹性空间。即便在自家山体开凿,若涉及林地或矿产,就可能触碰《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多重红线。普通人要在这样的模糊地带把握边界,并不容易。当然,若非网络发酵,这次开凿或许不会进入监管视野。
完全禁止可能扼杀文化活力,放任不管又易导致无序开发。能否在“禁止”与“包容”间划一道线?例如建立“微创作”备案机制,对非保护区、小规模、非商业的个人创作开辟简易通道。
03
舆情总结
一、文化传承中的守正与创新
舆论对“文化入侵”的质疑与“多元包容”的争辩,本质上是对文化传承中“守正”与“创新”的两个思考角度。一方面,外来IP植入具有历史底蕴的石窟造像,可能消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年轻创作者试图通过流行文化激活传统载体的探索,也反映了文化表达的时代需求。既要警惕以“创新”为名的文化空心化,避免传统符号在商业解构中失去精神内核;也要避免以“守正”为由的封闭化,让石刻艺术在拒绝现代对话中沦为博物馆标本。
二、基层治理的被动性
事件中周先生称曾咨询政府获“小规模石刻不禁止”的答复,然文旅局在舆论爆发后又以核实范围与用地性质回应,暴露基层治理政策界定模糊、执行标准不一。该石窟开凿两月因网络曝光才被监管介入,凸显基层依赖“舆情驱动”的被动治理模式。当新兴文化创作与地方传统发生碰撞,基层部门因缺乏细化的管理规范和有效的沟通引导机制,面对争议难以及时回应。这启示基层治理需更主动作为,建立常态化沟通渠道,提前介入文化创作活动,既保障民众的创新热情,又维护地方文化生态的和谐稳定。
三、法治视角下的文化创新边界
当流行文化符号试图与传统石窟艺术实现跨界融合时,亟须以法治思维为非商业、小规模的文化创作构建清晰边界——这一边界既需筑牢文化遗产安全的保护防线,通过明确文物保护范围、自然环境管控、著作版权界限等底线要求,防止以创新之名行破坏之实;又要为创造性转化预留制度空间,让青年创作者的现代表达与传统艺术载体形成良性对话。既保护文化遗产安全,也为创新预留空间。推动多样化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把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社会的精神财富,让文化创新成为传承和提升的动力,而非冲突和争议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