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 | 央视曝光伤人的公共健身器材·舆情传播专项报告
6月15日,央视财经《财经调查》报道,多名消费者举报,一些生产厂家将不合格的公共健身器材销售进入市场,个别公共健身器材因质量问题、安装问题,屡屡发生伤人事件。暗访发现,河北省定州市多家生产厂家偷工减料,违规生产非标公共健身器材流向多地,企业还伪造合格证和检测报告,部分中标单位安装的器材也存在同样问题。此外,天津一检测中心还出具假检验报告。
6月13日,《财经调查》栏目组将调查的内容及线索,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进行了提交。6月1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当地执法人员会同公安等部门,在定州市对涉事企业依法立案调查。经初步核查,涉事企业涉嫌存在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以及伪造检验报告和认证证书等问题,目前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正在开展进一步调查取证。同时,国家市场监管部门与当地政府共同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制定专项整治方案,对当地体育用品企业进行全面排查整治。
01
舆情趋势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舆情监测中心数据显示,6月15日20时至6月18日20时共监测到相关信息9587条。覆盖客户端、新浪微博、短视频等多个平台。
· 舆情走势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其中话题#央视曝光伤人的公共健身器材#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单,累计获得阅读量2345.7万 次,讨论量4100条。央视新闻、光明网、新京报、澎湃新闻等媒体大量转载,热度迅速上升,其舆情声量在6月16日9时左右攀升至最高,相关信息传播量为578条,随后舆情热度波动下降,目前已回落至低位。
· 信息来源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9587条,客户端是主要传播平台,共3625条(占比37.81%)、微博2959条(占比30.87%)、视频2441条(占比25.46%)、网站244条(占比2.55%)、微信210条(占比2.19%)、互动论坛79条(占比0.82%)、数字报29条(占比0.3%)。
· 关键热词 ·
BORYOU TECHNOLOGY

从关键词云图来看,本次事件讨论热度较高的关键词主要为“健身器材”“记者”“器材”“企业”“定州市”“非标”“工作人员”等。通过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此次事件的核心争议点在于涉事的健身器材存在质量问题、安全隐患,舆论质疑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健身器材流通到市面上,监管存在漏洞。同时关注监管部门后续的追责、整改措施。
02
舆论观点
网民关注
1、针对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的现象质疑监管缺失
如“既然产品不合格是怎么流入市场的,不说监管问题,净说这没用的话”“监管缺失,采购肯定拿回扣了,甚至以次充好”“总是把矛头指向商家,我生产的不合格你可以不用啊,自己监督审核不到位,又当又立”“不合格伤人的器材是如何流通的?谁负责的?”
2、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全链条监管
如“希望能完善公共健身器材相关环节,从生产到后期维护都能完善好”“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规范采购流程,定期维护,保障市民健身安全”“必须严惩,把他罚的倾家荡产!”“黑心商家必须付出代价,支持狠狠的严惩”
3、质疑采购单位招标违规操作
如“合格的怎么拿回扣?100中标成本+安装20,剩下的钱一起分不好吗?”“这样的品质是怎么成功中标的?”“监管缺失,采购肯定拿回扣了,甚至以次充好”“问题是谁采购的呢,安装前检测都不做吗,这个更需要查一查吧”
4、认为违法成本低,应对涉事主体予以严惩
如“违法成本还是太低了”“必须重罚”“狠狠打击!保护国民安全健身!”“这些不把老百姓安全放在首位的单位和企业及经办人就应该严惩才行。不然这种事情只会越演越烈”
媒体关注
1、指出监管体系存在漏洞
零度时评直言,当企业大言不惭地宣称“要什么证就给什么证”,暴露的不仅是胆大包天的奸商,更是监管体系千疮百孔的失职。假证横行非一日之功,伤人事件早有预警,为何要等到媒体来曝光?若抽检机制形同虚设,惩处力度隔靴搔痒,又怎能阻止下一个“造假集群”野蛮生长?
北京青年报评论文章《别让健身器材“带病上岗”》指出,部分健身器材存在材质偷工减料、安装不合规范、超期“服役”等诸多问题,甚至引发人身伤害事故。这些乱象,撕开的不仅是个别企业的道德底线,更是从生产到监管链条上的系统性漏洞。
2、认为非标公共健身器材流入市场,采购单位难辞其咎
光明网评论员表示,除了从源头打击违规生产企业外,还有必要反思一下,既然这些企业敢于明目张胆地偷工减料,也丝毫不担心产品销售不出去,那么,就应该循迹查查,这些不合规的健身器材是如何通过检测验收、如何被采购的。
红网评论文章《公共健身器材“缩水”,谁在偷走公众的安全?》指出,一些基层单位在健身器材采购中,将价格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对产品质量、安装规范、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敷衍了事。更有甚者,个别经手人通过采购非标器材收受回扣,将公共设施异化为权力寻租的工具。这种“采购方-生产方”的利益勾连,使得不合格器材得以堂而皇之进入社区、公园,将公共健身场所变成了安全隐患的温床。
3、认为检测机构出具假报告是在制造安全隐患
澎湃新闻在评论文章中直言,通过炮制虚假的合格证和检测证明,这些偷工减料的健身器材却能够一路通过验收,以“合格”的方式上岗。这不仅是在制造安全隐患,也还可能暗藏着采购、招投标以及验收等环节的不当牟利空间。
潮新闻评论文章《健身器材反成伤身利器,背后少了哪根弦?》指出,检测机构与企业形成利益合谋,通过“租借合格器材送检”“套用检测报告”等操作,让不合格产品披着“合规外衣”流入市场,所谓的“合格证”成了掩盖风险的遮羞布。
4、建议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保障公众健康与安全
中国经济网评论文章《“带病上岗”的公共健身器材待“治疗”》指出,接下来,不妨以不合格产品的生产流通为线索,全面摸排,查找漏洞,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让弄虚作假者付出代价。
工人日报评论文章《公共健身器材岂容多个环节“掉链子”?》中表示,守好公共健身器材的安全防线,需要相关部门立案调查、查封产品、责令停产等。长远看,构建覆盖生产、认证、采购、安装和运维在内的全链条监管机制,从源头上确保产品质量、斩断各方伸向公共健身器材的不当得利之手,则更为迫切。
03
舆情风险
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公共健身器材愈来愈成为民众日常锻炼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然而,部分公共健身器材存在偷工减料、安装违规、监管缺位等诸多疏漏,甚至个别公共健身器材因质量、安装问题,屡屡发生伤人事件。这些乱象,暴露的不仅是个别企业的道德底线,更是从生产到监管链条上的系统性漏洞。
一、监管体系存在漏洞。
此次事件中生产厂家将不合格的公共健身器材销售进入市场、检测合格证书可以直接花钱买、租借合格器材送检等现象暴露出从生产、质检、监管等多个环节都存在漏洞。其中更值得注意的是,检测机构租借合格器材送检的操作,让所谓的“合格”成了掩盖风险的遮羞布。
二、程序合规性诱发腐败质疑。
这些非标健身器材能够一路通过验收,以“合格”的方式被采购,一方面是部门在引入相关器材和设施时存在短视心理,使公共安全让位于低价逻辑;另一方面则可能暗藏着采购、招投标以及验收等环节的不当牟利空间。同时,当供给者以非标产品投客户所好时,也进一步助长了腐败歪风。
三、公共设施安全出现信任危机。
作为国家为推动全民健身而打造的惠民工程,各类户外公共健身器材覆盖率不断提高。此次事件中的非标器材、违规安装、维护失职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公共服务领域的治理短板,会引发民众对公共空间相关服务和设施的安全性和质量的担忧,从而失去信任。
四、整改措施可能引发次生舆情。
针对央视曝光的公共健身器材质量问题,目前市场监管总局和当地相关部门正在开展调查。对此,舆论强烈呼吁“严惩涉事主体”,若后续处理结果被视为“高举轻放”,将激化次生舆情,甚至舆论焦点将转为政府部门失职、不作为,影响政府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