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 | 人没动但科目一自动答题考过了:河北驾校团伙代考作弊被捕

2025年6月6日,河北石家庄某驾考考场内,考生于某花仅用时14分钟便完成C2驾照科目一考试,100道题零失误合格。监控显示,她全程坐姿端正、右手扶鼠标却很少移动。警方通过后台数据比对和监控分析,发现于某花平均每8.4秒完成一道题,远超正常答题速度。最终锁定其为作弊嫌疑人。2025年6月9日,河北石家庄警方通报驾考作弊案,牵出考场负责人黄某等组成的犯罪团伙。十多名涉案嫌疑人已落网,案件移送检察机关。

01

舆情趋势

根据博约舆情大数据平台数据显示,自6月3日起,全网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共计12322条。覆盖客户端、短视频、微博、微信等多个平台。

· 舆情走势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人没动但科目一自动答题考过了:河北驾校团伙代考作弊被捕

通过舆情走势图可知,相关话题在6月4日16时起讨论度逐渐升高,话题热度呈多峰状态。随着相关信息在微博、客户端等社交媒体的传播,在6月4日21时和6月5日8时先后两次出现传播高峰,随后舆情热度略有下降,但仍在不断发酵中。

· 信息来源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人没动但科目一自动答题考过了:河北驾校团伙代考作弊被捕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12322条,客户端是主要传播平台,共4367条(占比35.44%),其次是微博4320条(占比35.06%)、视频2895条(占比23.5%)、微信509条(占比4.13%)、互动论坛121条(占比0.98%)、网站106条(占比0.86%)、数字报4条(占比0.03%)。

·   关键热词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人没动但科目一自动答题考过了:河北驾校团伙代考作弊被捕

从关键词云图来看本次舆情事件“考试”“作弊”“驾考”“电脑”“团伙”“科目一”等关键词受到了广泛关注。

02

舆论观点

 网民观点

1、部分舆论为对作弊考生的批评与反思

@佩奇一家:害人害己啊,还真有这样的,严查到底。

@彩果果是好人:科目一都作弊这辈子别想着拿驾照了吧。

@LDH陵光朱雀:怪不得马路杀手这么多,这是谋财害命

2、部分舆论对考试制度与监管的质疑

@榄口:这考试系统也太烂了,那么容易被攻破。

@my_2199:真能琢磨…黑进交警考试系统了?还是有内部人安排操作?

@晴空万李:让作弊者拿驾照上路,行人安全堪忧驾校搞鬼必须严办,才能守住驾考公平。

@小温111113:必须依法严惩、以儆效尤。值得警惕的是,此次涉案主体为社会化考场的个别负责人,其行为属于典型的监守自盗,与公安机关严格规范的驾照考试管理体系有本质区别。这提醒我们:每位考生都应自觉维护考试公平——今日对舞弊的纵容,可能就是明日马路杀手的温床。

3、对作弊手段的震惊与讨论

@馨美梦想:真厉害,高科技对比所有作弊的那些事,这个事情不知道有多严重,老一辈司机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文考过。

@天马行空QYY:无语,考个科目一还需要用高科技作弊,有这个准备时间好好看看学学,说不定都能直接过了。

@雪尽马蹄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恐怕是大案了吧?直接入接计算机系统了?这种系统应该是和外网隔离的吧,外人也无法侵入啊!

 媒体观点

1、聚焦技术漏洞与监管失职

澎湃新闻《考生手都没动,科目一就考过了!“驾考舞弊案”曝光》揭露作弊技术手段(如远程控制、专用网线截留信号)及考场负责人黄某作为“内鬼”的核心作用,强调案件暴露的驾考系统技术缺陷。呼吁加强考场硬件升级与人员管理。

央视网发布《人没动但科目一自动答题考过了【团伙操纵考场电脑代考被一窝端】》突出犯罪团伙的层级化运作(五级分工)及跨区域作案特征,强调“包过”产业链对交通安全的长期危害。批评驾考培训市场乱象,呼吁公众要警惕“捷径陷阱”。

2、深挖案件社会影响,指出低学历群体易成作弊目标,反思驾考培训的“应试化”倾向

今日头条发文《央视曝光,河北考生作弊被抓!幕后团伙身份不一般,难怪胆大》引用专家观点,强调“安全驾驶需真才实学”,批评驾校“重收费轻教学”的行业痼疾。通过对比其他地区作弊案例,提出“需建立全国驾考作弊黑名单”的建议。《新京报》从“驾考腐败”切入,分析背后利益链,呼吁整顿行业乱象。  

3、解读具体追责及向公众普法

《人民日报》强调“法治社会不容作弊行为”,呼吁加强考试监管和诚信教育。 新华日报(法律专栏)对比本案与2019年公务员考试作弊案,指出技术型作弊的升级趋势,呼吁完善《网络安全法》在考试场景的应用。提出“驾考专网应与公安系统联网监控”的技术方案,强化司法威慑力。

03

舆情总结

事件曝光恰逢高考季,“考试公平”议题敏感度倍增。舆论显示“高考作弊将导致所有科目成绩无效”等关联话题获711万热度,形成舆论场议题捆绑效应,放大公众对考试舞弊的容忍度降低心理阈值

该案件涉及多层级犯罪网络:核心层为考场负责人黄某策划并购买作弊设备,指使网络管理员刘某调试系统;中介层由侯某、冯某等负责招揽考生、传授方法;技术层则提供远程答题支持以规避专网检测。经警方通过监控异常行为(手部动作少、答题速度快)、追踪转账记录及设备采购物流单锁定线索,最终在考场查获私接网线及作弊设备,抓获17名涉案人员。目前黄某等17人因涉嫌“组织考试作弊罪”被移送检察机关,最高面临7年有期徒刑;于某花科目一成绩作废,一年内禁考,其他科目若涉弊将加重处罚。此案暴露驾考专网存在安全漏洞,利益驱动下的内外勾结成作弊温床,河北省已试点“防作弊服+AI行为分析”双重监控,建立跨部门联合打击机制并强化考场网络安全防护,以维护考试公平与公共安全。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51-65322613

邮件:zxl@boryou.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8:45~17:45

公司资讯
公司资讯
舆情简报
舆情简报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