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研判丨高校催交三方协议引争议:别让高校及毕业生陷入“唯就业率”困境

近年毕业季,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走高,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222万人,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此背景下,部分高校为完成就业率考核指标,通过“隐性施压”“硬性挂钩”等方式催促学生签订三方协议,引发广泛舆情。相关话题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迅速传播,以抖音为例,“三方协议”话题下视频播放量达4.7亿。涉及强制签约、虚假签约产业链、法律纠纷等具体事件,高校就业工作与学生权益保障之间的矛盾凸显。

YULUNJIAODIAN

舆论焦点

校方以毕业证为要挟

强制签约引发强烈不满              

社媒平台上多地毕业生反映,学校虽无明文规定却通过“隐性施压”手段,将三方协议签订与毕业证、学位证发放变相挂钩。典型表现为:辅导员暗示“不交三方不能毕业”“不交三方强制返校”;或设置评优门槛,将参评“优秀毕业生”与签约绑定等。这种行政绑架导致学生为顺利毕业被迫造假,严重侵犯学生自主择业权利,引发大量毕业生在社媒平台“大吐苦水”,同时部分学生担忧虚假签约会影响应届生身份,导致错失考公、考研或优质岗位机会,呼吁学校尊重个人职业规划选择,反对“为就业率而就业”的功利化导向。

高校辅导员吐槽考核压力下的

被动执行困境                           

在舆论场中,部分高校辅导员及专任教师也公开表达无奈,坦言催交三方协议实为“被迫完成校方硬性指标”。许多辅导员透露,学院将就业率与个人绩效、职称晋升直接挂钩,如班级就业率低于某个数值将会被扣除季度奖金,甚至要求辅导员每周甚至每日在工作群汇报签约进度。这种压力下,辅导员表示不得不通过微信轰炸、一对一约谈等方式催促学生签约,即便自身并不从心底认同这样的就业统计方式。

法律盲区下营销号误导

加剧舆论乱象 

部分毕业生因缺乏三方协议法律认知,如混淆协议与劳动合同性质、不了解违约条款效力等,通过社交平台搜索“三方协议能不能签”“毁约后果”等问题,催生营销号利用信息差制造焦虑,这类账号常以“不签三方协议无法毕业”“毁约影响考公政审”等耸动标题吸引流量,此类偏颇信息加剧学生恐慌,导致部分人盲目拒签正规就业协议,或轻信代签服务,反而陷入法律风险。营销号的流量驱动行为扰乱舆论场专业性,掩盖了高校违规催签与学生合法权益保护的核心矛盾,使舆论场进一步复杂化。

FENGXIANYINHUAN

风险隐患

加剧学生心理压力及权益侵害     

毕业季天然伴随职业选择焦虑,而高校将三方协议签订与毕业资格挂钩、高频催促签约等行为,实质是将行政考核压力直接传导给学生。教育部多次明确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但现实近年的毕业时段仍有高校通过“一对一约谈施压”“暗示影响毕业流程”等隐性手段,迫使学生在未充分考量职业规划的情况下仓促签约。这种背离教育初衷的做法,不仅违背学生自主择业权,更可能导致其因担忧违约风险而走上“被迫签约—勉强入职—快速离职”的链条,对职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若高校真的将三方协议作为发放毕业证的前置条件,将直接违反《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学生完成学业且成绩合格应准予毕业”的基本要求,构成对学生受教育权的实质侵害。

高校公信力与师生关系双重受损  

“唯就业率”导向下的催签行为,本质上是将教育管理异化为“数据政绩工程”,严重损害高校作为育人机构的价值底色,导致教育部“四不准”政策在部分高校执行中流于形式,如2023年“澎湃新闻”就曾曝光“辅导员代学生网签”“虚构企业签约数据”等案例,极大程度损伤高校公信力。统计,师生关系在考核压力下发生扭曲,辅导员作为指标达成的执行者,被迫在维护学生权益与完成行政任务之间两难抉择,部分学生将教师视为“校方催签工具”,导致教育过程中的核心信任纽带出现裂痕。这种负面影响不仅限于毕业季,更会长期削弱公众对高等教育“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认同

虚假数据干扰宏观决策科学性     

高校催交三方协议形成的信息失真,将对教育资源配置和产业人才培养造成系统性误导。部分高校为提升就业率,默许甚至协助学生与虚拟企业签订空壳协议,导致教育主管部门难以掌握真实就业流向,或将造成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严重错配。同时更深远的危害在于,虚假就业数据可能干扰宏观政策制定,使政府对就业市场形势误判,导致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公共服务资源无法精准投放,进一步加剧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

DUICEJIANYI

对策建议

强化教育监管严格问责               

由各级教育厅开展高校就业工作实地巡查,通过调取就业系统原始数据、随机访谈毕业生等方式核验签约真实性,对存在强制催签、数据造假的高校,进行公开通报,推行”违规行为负面清单“,将三方协议与毕业证挂钩、辅导员代签协议等行为纳入高校年度考核否决项,经查实的院校取消相关评优资格,相关责任人依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健全学生权益保障路径               

高校应在培养教育中明确毕业证书获得条件,禁止以任何形式将三方协议签订与毕业资格、学位授予挂钩。教育部门联合司法行政机关开发“毕业生就业维权”线上平台,提供三方协议条款智能审核、法律风险提示、投诉举报等功能,同步接入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实现线上咨询及线下维权的一站式服务,确保学生在遭遇侵权时能获得及时专业的法律支持。

优化高校就业评价体系               

可将“拟升学”“创业筹备”“自由职业”纳入去向分类,学生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即可,避免用单一协议绑架多元选择。建立就业数据“分级认证”制度,高校提交的签约数据需经企业HR实名线上确认、毕业生本人电子签名双重核验,阻断虚假签约产业链。支持高校试点“就业缓冲期”政策,允许毕业生在毕业后3月内签约仍计入应届就业统计,为学生留出更多职业选择时间。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51-65322613

邮件:zxl@boryou.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8:45~17:45

公司资讯
公司资讯
舆情简报
舆情简报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