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研判丨近期多地暴雨等极端天气频发风险研判及对策建议
近期,我国安徽、湖北及贵州等多地遭遇短时强降雨、山体滑坡及山洪等极端天气,导致城市内涝、交通受阻、人员被困遇难等多重灾情,叠加端午假期新一轮强降雨预警,防汛救灾与公共安全压力陡增。
TIANQIQINGKUANG
近期暴雨极端天气情况
安徽阜阳遭遇50年一遇暴雨
5月22日,阜阳市遭遇强对流天气,市区突降暴雨,局部地区降水超200毫米,达50年一遇标准。暴雨导致城区内涝严重,部分路段积水达半米以上,多辆汽车因熄火被淹。阜阳市气象台紧急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应急管理部门连夜处置,未接到人员伤亡报告。
湖北武汉暴雨3小时连发7次预警
5月22日,湖北武汉遭遇强降雨天气。据报道,武汉市气象台从12时至15时连续发出7次气象灾害预警,其中包括5个暴雨红色预警。15时50分,武汉今年首个暴雨临灾警报发出,提示城市积涝风险极高注意防灾避险。强降雨导致多地出现积水。网传视频显示,武昌火车站出现严重积水,部分乘客需蹚水通行。16时许,火车站方面回应称,因短时强降雨导致市政排水管网雨水倒灌,西出站口架空层区域无法及时排水,出现局部积水,工作人员已启动抽排作业。
贵州大方县因暴雨导致山体滑坡
19人被困
5月22日,贵州省大方县果瓦乡庆阳村发生山体滑坡,致8户19人被困。整个滑坡坡面大致呈纺锤形。气象部门数据显示,5月21日6时至22日6时,贵州省中部西北部出现强降水,大方县出现大暴雨,其中三个气象监测站降水量超过200毫米。滑坡现场十余台挖掘机正在清理,约70名救援人员携带生命探测仪等专业设备全力搜救,截至目前,滑坡现场找到2名被困人员,均已无生命体征。目前救援处置各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广西龙胜突发山洪8名失联人员
全部遇难
5月23日5时许,广西龙胜泗水乡三舍村突发山洪灾害,共造成8人失联,3人受伤,10间民房被冲毁。灾害发生后,广西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成立现场救援指挥部,统筹成立综合协调组、现场救援组、山洪灾害监测组等多个工作组,开展抢险救援。据“央视新闻”29日报道,截至28日,在5月23日龙胜泗水乡三舍村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失联的8名人员均被找到,但已全部遇难。
南方新一轮强降雨预警
据气象预测,5月27日起,贵州、广西、湖南、广东等地将迎今年最强降雨,局地累积雨量或超100毫米,端午假期出行与防汛压力陡增。
FENGXIANFENXI
风险分析
谣言与负面情绪扩散
加剧官民认知对立
境外势力或借暴雨灾害炮制“政府救灾不力”“资源分配不公”等虚假叙事,如炒作广东湛江曾宣布将投资81亿元建设雨污分流工程等虚假谣言,意图将极端天气归因于“城市基建贪腐”攻击我社会体制。同时,境内自媒体或为“博眼球”放大局部灾情,叠加山体滑坡群众被困以及遇难等悲情元素,极易刺激公众对“基层应急能力不足”“生命救援优先级”的质疑。此类言论若形成传播矩阵,可能触发“塔西佗陷阱”,导致公众对官方发布的气象预警、救援数据产生习惯性质疑,阻碍后续防汛政策执行。
基层应急短板暴露
削弱治理信任基础
在上述几起极端天气事故中,暴露出部分地区城市基建工作以及隐患排查及预警等工作存在问题,如在贵州省大方县长石镇和果瓦乡分别发生两起山体滑坡造成人员被困事故中,有网民在下方评论称,“贵州这类地方是不是应该普查一下,这种危险地方不准住了,想法子周边安置一下”,对当地隐患排查工作提出质疑。而在武汉暴雨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一科室因下雨导致屋顶多处漏水以及武汉大学严重积水等情况也引发舆论聚焦,网民对区域基建表示不满,如“武汉城市内年年内涝,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改善”等言论多发。若同类问题在后续降雨中反复出现,可能强化公众对“基层治理能力薄弱”的刻板印象,尤其年轻群体通过短视频平台对比 “国外城市内涝应对”,易产生制度效能质疑,侵蚀基层治理合法性认同。
防汛压力叠加假期人流
催生公共安全隐患
5月27日起的新一轮强降雨恰逢端午假期,贵州、广西、湖南、广东等受灾地区可能面临“防汛”与“保畅”双重压力。桂林、阳朔等旅游热点若因极端天气临时封闭景区,可能会引发数万游客滞留投诉。同时广深、长沙等交通枢纽若遭遇暴雨导致高铁大面积晚点,可能触发旅客聚集维权。此外,部分商家借“暴雨商机”哄抬救灾物资价格,若市场监管部门处置不及时,损害当地政府执政形象。
DUICEJIANYI
对策建议
完善舆情监测预警与引导体系
阻断恶意言论传播链条
联合网信、公安等部门构建智能化舆情监测网络,运用大数据语义分析技术,对境外社交平台、境内短视频平台实施全天候动态监测,重点聚焦“政府救灾不力”“基建贪腐”等敏感词,建立虚假谣言特征库,实现对煽动性言论和失真视频的自动识别与预警拦截。针对热点舆情成立核查专班,快速完成事件核验并发布权威通报,对冲负面叙事。
加快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与信息公开
根源化解信任危机
在地质灾害高发区推行风险村落数字化普查,运用科技手段建立隐患点电子档案,编制高风险区域搬迁方案;公开基建项目清单及资金流向,引入第三方评估,推进老城区管网改造,设置智能监测仪。完善三级预警传导体系,确保预警信息快速覆盖;建立救援进展实时通报制度,通过直播公开救援细节。开设基层应急专栏,发布抢修实录、防汛演练直播,开展先进典型评选,制作中外应对数据对比图,以事实消解认知偏差。
强化端午假期防汛保畅协同机制
防范公共安全隐患
文旅与气象部门建立景区防汛分级预警,涉水景区按预警等级关闭项目、启动退票机制,交通枢纽设置应急票务中心,提供改签与补贴,开通诉求直报通道。开展救灾物资价格专项巡查,部署监测点,控制进销差价率,曝光典型案例;成立跨部门应急指挥部,动态调整响应等级,开设出行避灾指南话题,聚合实时信息,通过算法向预警区域用户推送个性化提醒,避免人员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