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月刊 | 市场监管领域舆情风险研判月刊
2025年5月,全国范围内市场监管及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舆情多发,主要涉及商标争议、食品安全、产品质量、平台经济等问题。从成都三德子好甄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了“德子土”等商标暴露的商标误导,到浙江“胖都来”碰瓷知名品牌引发的商标权博弈;从浙江余姚学校食堂绞肉机现蛆虫、安徽蒙城网红提拉米苏致消费者中毒,到上海嘉定工行支行金条杂质、白敬亭潮牌存在质量问题,市场主体行为持续接受公众监督。与此同时,石家庄医院中药违规添加西药、多地健康证“代检”乱象、淘宝平台内测“高退款人群屏蔽”功能,以及外卖平台恶性竞争被约谈等事件,暴露出行业合规意识薄弱及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等深层问题。这些舆情反映了当前市场中存在的多方面突出问题,也揭示了部分企业和平台存在的违规行为,导致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这些现象显示行业需要加强规范管理和监督,提升整体合规水平,以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01
热点舆情排行
序号 | 日期 | 热搜话题 | 阅读量 |
1 | 5月13日 | 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被约谈 | 2.5亿 |
2 | 5月6日 | 白敬亭潮牌 | 6440.2万 |
3 | 5月19日 | 网店称去年退回衣服中有30多副耳机 | 5923.3万 |
4 | 5月2日 | 胖东来向胖都来寄律师函 | 5085.5万 |
5 | 5月7日 | 直播间卖土鸡结果土是商标名 | 5083.9万 |
6 | 5月24日 | 多位捏捏玩家出现喉咙痛烂手指 | 4116.7万 |
7 | 5月23日 | 浙江一学校食堂绞肉机现大量活蛆 | 4026.4万 |
8 | 5月10日 | 银行卖疑似假黄金监管介入 | 3491.9万 |
9 | 5月25日 | 涉事店家回应多人吃甜品后上吐下泻 | 3196.9万 |
10 | 5月21日 | 涉嫌在中药里加安眠药医院暂停营业 | 2803万 |
表2025年5月市场监管热点话题排行
02
重大舆情回顾
1
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被约谈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针对当前外卖行业竞争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约谈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企业。要求相关平台企业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内部管理,合法规范经营,公平有序竞争,共同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切实维护消费者、平台内经营者和外卖骑手的合法权益,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有序发展。5月14日下午,媒体实际调查发现在京东、美团、淘宝闪购等平台各类红包、补贴、免单活动仍在继续,不少消费者在采访中担忧未来点外卖的成本会有所上涨。媒体走访发现,外卖平台虽推出多次补贴引流,但商户的实际收入并未明显增加。专家分析认为,“价格战”非长久之计且最终会回归常态,外卖平台进步有助于优化中小微餐饮企业营商环境。
2
电商网店退款问题引争议
近期电商网店退货问题引发广泛关注,淘宝平台内测“高退款人群屏蔽”功能引发争议。电商商家反映曾在退回的衣物中发现耳机、窗贴等无关物品,以及衣物沾染血渍、试穿后长期使用退货、以旧换新等退货问题,部分消费者的上述行为显然超出合理退货范畴,涉嫌利用平台规则漏洞牟利,直接推高商家成本。高退货率导致库存积压、质检成本增加,部分商家通过提价或降低生产成本转嫁损失,形成“质量下降”“退货增多”的恶性循环。对此商家强调恶意退货破坏经营生态,支持平台推出“高退款人群屏蔽”功能,但有消费者指出货不对板、尺码信息缺失是引发退货的主要原因,认为商家应先提升商品质量。专家指出,“高退款人群屏蔽”功能是淘宝应对“羊毛党”等行为的尝试,但需平衡消费者权益与商家经营秩序。
3
加工捏捏玩具暗藏毒性引发热议
近期,解压玩具“捏捏乐”博主“有只猫叫小朋友”宣布罹患癌症并暂停更新视频,引发公众对此类玩具安全性的担忧。尽管该博主未明确其患癌原因,但舆论焦点指向“捏捏乐”潜在的化学污染问题。这类玩具凭借柔软触感和可爱造型成为年轻人解压新宠,但实验室检测和消费者反馈均显示其存在严重健康隐患。多份检测报告显示,市售“捏捏乐”玩具甲醛释放量最高超出安全标准46倍,长期接触高浓度甲醛可能引发白血病、鼻咽癌等恶性疾病。部分产品使用劣质硅胶、工业胶水及PVC密封袋,其中PVC受热后释放增塑剂,而手工制作环节的色素、胶水等材料也可能含有毒物质。商家常以“食品级硅胶”为宣传噱头,但往往无法提供3C认证或质检报告。报道指出,国内尚未制定针对解压玩具的甲醛释放标准,现有检测多参考家具或日用品规范,导致商家钻法律漏洞。电商平台充斥无生产标识、质检报告的产品,手工卖家自制捏捏缺乏资质审核,形成监管盲区。
4
浙江余姚小学食堂绞肉机
发现活蛆
5月23日,有学生家长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反映,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姚北实验学校小学部食堂陪餐时发现绞肉机内存在大量活蛆,引发社会对校园食品安全监管的广泛质疑。据悉,涉事学校曾取得浙江省A级食堂、浙江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学校等荣誉。事件曝光后余姚市教育局及市场监管局立即介入调查并封存涉事设备。23日晚间,余姚市联合调查组发布通报称,姚北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崇文校区小学部家长反映绞肉机内有蛆虫的情况属实,系该绞肉机在上次使用后未按要求及时规范清洗导致,目前学校已对食堂进行全面消杀清理。通报承诺将依法依规开展全面调查,对违反校园食品安全的行为和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24日,余姚市联合调查组就调查结果再次发布通报,对市教育局分管副局长、市场监管所所长停职检查;涉事学校校长停职,分管副校长及总务处负责人免职。同时市教育局成立驻校工作专班加强指导检查,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
5
安徽亳州网红流动摊贩甜品
疑致多人食物中毒
近日,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天河广场及周边消费者通过社交媒体宣传的流动摊贩“如花家提拉米苏”处购买提拉米苏,随后约200名消费者在食用后出现高烧、腹泻、呕吐等中毒症状,部分患者因严重脱水住院治疗。事件曝光后,亳州市政府、卫健委、市场监管局联合核查产品种类及致病原因,涉事商家回应称正在配合政府调查,并将社交媒体账号设为私密状态。5月26日,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蒙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目前相关部门针对该事件已成立工作专班,涉事食品已送检,检查结果尚未公布。27日,涉事商家除有一个流动摊贩位,还有一处门店,目前已被蒙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贴上封条。亳州市12315告知媒体,目前此事已被立案审查。
6
医院涉嫌在中药里
添加安眠药被调查
近日有网络博主爆料称,有消费者通过互联网问诊购买河北普泽中医院销售的中药饮剂后,出现快速嗜睡反应。该中药饮剂经两家检测机构检测均检出西药成分地西泮。据悉,地西泮属于国家严格管制的第二类精神药品,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依赖性和成瘾性,严重者可能引发呼吸抑制等健康风险。5月19日,石家庄市桥西区市场监管局公开通报称,该局就此问题对涉事医院进行立案调查,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依规进行处置。目前涉事医院已暂停门诊及开药服务。
03
舆情特征分析
1
舆情类别覆盖广泛
映射风险多元趋势
5月市场监管领域舆情事件涵盖商标误导、知识产权、食品安全、产品质量问题、平台经济等多个维度。从成都三德子好甄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德子土”商标、浙江“胖都来”碰瓷知名品牌等商标与知识产权问题,到浙江余姚学校食堂绞肉机现蛆虫、明星潮牌存在质量问题等食品安全与产品质量问题,再到淘宝平台内测“高退款人群屏蔽”功能、外卖平台恶性竞争等平台经济与有序竞争事件,以及石家庄医院中药违规添加西药、多地健康证“代检”乱象等医疗健康与公共卫生监管问题,揭示了当前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与风险,也推动相关部门不断完善监管体系。
2
社交媒体与主流媒体共振
驱动舆情扩散
事件曝光多依赖短视频平台、社交网络,主流媒体深度报道后,推动舆情从区域关注升级为全国性议题。如“胖都来”商标争议事件、余姚学校食堂蛆虫问题虽为地方性案例,但由网民在社交媒体发起讨论,后经权威媒体报道后迅速扩散,引发公众情绪共鸣,传播范围显著扩大。此外,在流量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媒体报道时会形成多个话题,通过平台推送机制迅速扩散,如“直播间卖土鸡结果土是商标名”“白敬亭潮牌质量”等话题,单日阅读量均突破千万次。
3
负面情绪占比显著
引发信任危机
多数事件中负面情绪占据主流,如对在商标上玩“文字游戏”企业强烈谴责,对食品安全事件产生高度焦虑,甚至普遍出现“不敢点外卖”“避雷网红产品”等恐慌性言论。而明星潮牌、网红食品问题频发,也加剧公众的信任危机与对“流量经济”的警惕。此外,浙江余姚学校食堂舆情更是引发了公众对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的讨论,学生家长、网民、媒体均持批判态度。
4
新兴业态监管滞后
面临挑战
部分新兴业态舆情事件暴露出监管手段滞后,监管机制不健全。例如解压玩具“捏捏乐”,实验室检测和消费者反馈均显示存在严重健康隐患。而由于目前缺乏针对解压玩具的规范标准,导致安全隐患难以监控。此外,电商平台充斥无生产标识、质检报告的产品,卖家缺乏资质审核,也成为舆论争议的核心焦点。这反映出新兴业态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监管手段和机制尚未跟上行业变化,存在制度不完善、执法滞后、盲点较多的问题。
5
快消品代工模式
存质量安全风险
当下代工模式已成为快消品行业的普遍选择,不少企业的很多产品都是代工的。但5月,来伊份由代工厂生产的蜜枣粽中疑似夹带带血创可贴,引发公众对代工厂可能存在管理漏洞或质量控制不到位产生质疑。此外,娃哈哈纯净水价格高出代工厂同源产品的舆情,又引发消费者对产品定价、公平性及溯源的疑虑。两起事件凸显了在代工模式下加强供应链管理、确保质量安全、透明公开价格信息,成为行业和监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04
舆情风险研判
节假日消费高峰风险叠加
虚假宣传、酒店加价、消费欺诈等问题直接侵害消费者权益,增加消费风险。五一假期酒店“毁约涨价”套路频现、流动摊贩缺斤少两,暴露出行业诚信缺失,信用体系不健全,容易出现“以次充好”等不良商业行为,损害消费者权益。此外,流动摊贩、民宿、小型酒店经营分散,使得监管难度增大,消费者维权困难。若端午假期、高考期间等节假日特殊时期此类事件频繁发生,将导致消费者对市场主体和监管部门的信任度下降,甚至引发对消费环境、监管机制的质疑。
高考产品热销引发争议
随着高考时间的临近,押题卷市场热度居高不下,甚至AI大模型被引入押题。此外,一些与“掌管学习”传说相关的文创产品、定制礼盒等也纷纷借高考营销,价格虚高。而这些产品可能违反广告法,扰乱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权益。价格虚高、质量难以保障的商品,也会对家长和学生造成经济损失和信任危机。此类高考相关的营销行为,可能导致市场混乱、诚信缺失等严重问题。
食品安全频发暴露监管漏洞
浙江余姚学校食堂被家长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安徽亳州网红食品致多人食物中毒等问题,暴露出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识别和处理不够及时有效,无法形成有效的预警和惩治机制,监管与执法体系亟待完善。此类舆情若未及时介入,可能会引发公众对监管部门的质疑,严重损害公众权益和信任感,影响社会稳定和行业信誉。
平台主体责任未有效压实
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企业的“内卷竞争”、低价补贴战等问题,暴露行业生态的深层矛盾,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约谈后,还需要各平台采取相应措施。淘宝平台内测“高退款人群屏蔽”功能,对商家而言有助于改善经营环境,但可能无法兼顾商家与消费者的权益。若未平衡好商家和消费者,将加剧商家与消费者的利益冲突,阻碍行业发展。
05
舆情应对建议
强化重点领域前置监管
对餐饮业、网络交易、酒店民宿等重点行业,结合历史数据、行业特点、潜在风险进行专项分析,利用大数据实时监测市场动态,提前发出预警;组织召开政策宣贯会或约谈会,明确告知《食品安全法》《价格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和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形成社会监督氛围;建立“黑名单”和“红名单”制度,对违法违规企业实施联合惩戒,推动企业自律。此外公布一批查处的违法典型案例,发挥警示震慑作用,将监管的触角延伸到违法行为发生之前或萌芽状态。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与诚信教育
监管部门定期组织行业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培训,根据不同对象,如企业、消费者等制定差异化的宣传内容和方式;发布“诚信企业”“守法典范”等先进典型事迹,编写诚信经营指南,指导、帮助企业树立诚信经营的价值观;引导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诚信准则,并作为企业诚信守法的自我约束;推行“信用评价体系”,将守法诚信情况纳入企业信用档案。同时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批评曝光,对严重违法失信主体依法依规实施联合惩戒,形成震慑。
优化舆情处置长效机制
构建科学规范的舆情应对流程,设立专门的应急工作团队,细化职责分工;编制详细的舆情处置方案,包括突发事件应对流程、信息发布策略、风险控制措施和后续跟进机制,形成信息流转快、响应高效的流程体系,从舆情发现、核实、评估到公开回应、危机处理和总结提升全链条操作。每次重大舆情事件后,进行总结评估,梳理经验教训,根据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订完善应对机制和流程。
跨部门协作与信息共享
设立由市场监管、公安、环保、税务等部门组成的专门工作组,针对重点领域、风险环节,明确职责分工,共同制定整治方案、专项行动计划,落实各自责任,协调行动步骤;打造多部门数据互通的公共信息平台,实现监管信息的实时汇总、共享与更新;与省、市、区各级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形成上下联动,丰富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