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 | 瑞幸咖啡“杀熟”引热议,数据时代算法不能成算计
4月24日,南京朱先生称与同事在同一门店购买同款咖啡时,价格差价竟达6元。此外,在购买“咖啡自由卡”后,自己反而要比未购买卡券的同事多付2-3元。4月27日有记者介入调查发现,四部手机同时打开瑞幸咖啡小程序后,同款生椰拿铁的实际价格分别为:9.9元、10.9元、10.9元和13.9元,最高差价达4元。对此,门店工作人员称每个门店优惠不同,不同商圈的价格也会有差异。瑞幸官方客服回应称,不会出现点得多的账户反而价格更高的情况。随即,一则“瑞幸回应4部手机点出3种价格”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热议。
01
舆情趋势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舆情监测中心数据显示,4月24日至5月8日共检测到相关信息2449条,信息传播速度为163.27条/天。
· 舆情走势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通过舆情走势图可知,随着事件的发酵,瑞幸咖啡杀熟相关事件的舆论集中爆发在4月26日至4月30日。相关话题#瑞幸回应4部手机点出3种价格#截至5月8日有超160家媒体发布。在网民对事件进行讨论和理性研判之后,舆情逐渐下降,态势趋于平稳。
· 信息来源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2449条,客户端是主要传播平台,共1200条(占比49%),其次是微博608条(占比24.83%)、视频307条(占比12.53%)、微信204条(占比8.33%)、网站95条(占比3.88%)、互动论坛31条(占比1.27%)、数字报4条(占比0.16%)。
· 关键热词 ·
BORYOU TECHNOLOGY

从关键词云看,本次事件讨论的热点集中在“瑞幸咖啡”“杀熟”“大数据”上。
02
舆论观点
网民观点
1、对瑞幸大数据杀熟做法的谴责
大部分网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佐证在不同设备登陆瑞幸账号时商品价格确实存在差异。同时也有网民指出瑞幸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画像,对不同用户实施差异化定价,特别是针对老用户、高黏性用户收取更高价格,这属于是典型的“大数据杀熟”行为。
微博用户“边海寻立坚”:自己亲身经历过。于是就把一开始点单多、积分高的账号注销了,过一段时间再重新注册,就又有优惠了。
抖音账号“Andy Lee”:我今天就是打算不喝了,每天价格不停的地变贵,奶茶行业,就数瑞幸坑得离谱相反库迪咖啡最实惠,又方便[赞]。
2、对同款商品价格差异的解释
有网民认为价格差异可能是与优惠券的发放机制有关,不同用户的消费习惯以及平台活跃度等因素导致获得的优惠券不同,由此导致了最终实际支付的价格不同。
微博用户“自由向阳热烈”:有那么多积分,是因为点的多,每次点单都会把最优惠的折扣券用掉,比如一个账号有3.8折、4.2折、4.8折优惠券,第一次下单用3.8折的,第二次下单用4.2折的,以此类推,新用户自然有更高的优惠,还有首杯立减,这很难理解吗?
抖音用户“佬陈”: 我一个天天喝瑞幸的都能理解,9.9是引流,什么手段能在引流的基础上增加收入,那就是优惠券,正常喝一杯的价格就是12-15块,经常喝瑞幸的基本都知道。想要一直喝9.9就一直换手机号呗,搞个10个手机号,每天循环换一个,保证都是9.9。
3、对消费者权益受损的不满
有网民表示这种大数据杀熟现象在很多领域都有出现,这种价格的差异可能会导致消费者经济利益的受损。
微博用户“乔志峰”:有了网络平台,坑害消费者更方便了。
微博用户“香菜菜菜咯”:大数据杀熟由来已久,希望提高监管,保护消费者权益。
微博用户“一个自闭症男孩的妈妈”:确实可恶,就没人管管吗?
媒体观点
1、上观新闻:瑞幸咖啡,突然被爆杀熟!国家四部门早已出手整治
对平台而言,算法要透明化,不能搞“黑箱”,对产品支付了高价的用户,有权知道“自己为什么比别人贵”;站在用户端,算法也要“可干预”。让平台算法从“利己”转向“利他”,从短期看是让平台放弃了一部分既得利益,但从长期而言,只有让技术回归利人本质,平台才有可能在完善服务和助力经济发展的同时,分得属于自己的一杯羹。同时,国家四部门出手,专项整治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等乱象时,要求算法向上向善:算法不能成为平台“暗箱操作”的工具,要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兼顾公序良俗。
2、中国新闻网:价格体系成为无法验证的黑箱则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
发放优惠券是好事,关键在于发放的规则是否透明。虽然在法律上随机发放优惠券导致价格不同,不能绝对地认定为大数据杀熟,但是同款不同价难免引发消费者质疑。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等规定,商家不得对同一商品在同等条件下设置不同价格。如果企业通过采集用户画像,将消费能力、购买频次、地理位置等数据编织成隐形枷锁,老顾客忠诚换来的不是优惠是加价,企业看似获得短期收益,实则是在透支品牌信用,价格体系如果变成无法验证的黑箱,终将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寒了老顾客的心。
3、法治日报:消费者应有公平交易的权利
企业应当保护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违法行为。同时,经营者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定价。面对不同的购买价格,消费者可以保存好账号交易记录,以证明经营者的商品价格差异;也可以保留同一时段比价截图,证明非浮动定价;还可以保留与客服沟通的记录,证明规则不透明或者存在不公平情形等。消费者如遭遇杀熟的,可以与平台协商解决,也可以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消费者保护协会举报或反映,必要时也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03
舆情总结
针对大数据杀熟问题,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早在2024年就已经明确禁止“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大数据杀熟”不仅是商业道德问题,更暴露出数据时代数据权力与用户权益的失衡,以及数据伦理与商业利益的冲突。企业手握海量数据与分析能力,在数据权力天平上优势尽显;消费者面对复杂算法与价格差异,却因信息不对称而处于弱势地位。这种隐秘的价格歧视如果不加以规范,不仅让消费者承受经济损失,还会冲击社会公平正义与信任体系,将严重阻碍数据经济健康发展。因此,剖析“大数据杀熟”成因、影响与治理路径迫在眉睫。未来,我们需探寻出一条既让企业创新盈利又能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道路,让数据真正造福人类,而非沦为伤人利器。
在本次舆论场的意见表达中,舆情主要集中在对大数据杀熟行为的不满,以及对商品价格差异的理解与解释。因此,相关涉事方可以给予消费者一定的合理解释并进行价格体系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