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 |“烫碗恶心论”遭反噬!教授控诉断章取义,网友拷问原话语境
5月27日,话题#教授称对烫碗习惯恶心#在热搜榜居高不下,引发热议。有网友指出,一位自称“11年某知名集团特聘顾问”的教授曾大放厥词,称对广东人用开水烫碗的习惯感到“恶心”。汪教授“烫碗恶心”言论迅速引起社会舆论关注,并在社会舆论场引发剧烈震荡,“烫碗”相关话题迅速成为各大社交平台热搜榜的焦点。
同日,汪中求教授发布视频回应争议,称其观点遭到片面截取与曲解,强调相关言论被断章取义。汪中求表示,说“恶心”是为了引起社会对提高餐饮行业服务标准的关注,有人恶意把其中一段内容拿出来传播,挑起某个区域对风俗文化的反击。
01
舆情趋势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舆情监测中心数据,5月26日0时至5月30日0时全网关于教授称对烫碗习惯恶心相关信息总量达5万余条,覆盖微博、视频、微信、客户端等多个平台。
· 舆情走势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教授称对烫碗习惯恶心# #开水烫碗不恶心开地图炮才恶心# #教授回应广东人饭前烫碗恶心言论# #用开水烫碗能杀菌吗# #餐前烫碗是否属于心理安慰#等话题引发网友热议,并于5月27日到达舆情高峰,热度随后呈现下降趋势,目前有关教授称对烫碗习惯恶心的话题讨论仍存在热度。
· 信息来源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55150条,客户端是主要传播平台,共38430条(占比69.68%),其次是微博9538条(占比17.29%)、视频6104条(占比11.07%)、微信693条(占比1.26%)、网站273条(占比0.5%)、互动论坛102条(占比0.18%)、数字报10条(占比0.02%)。
· 关键热词 ·
BORYOU TECHNOLOGY

关键词云图显示,在本次舆情发酵过程中,“教授”“恶心”“习惯”“餐具”等关键词受到普遍关注,一定程度反映了网民热议的焦点。
02
舆论观点
网民观点
1、捍卫地域文化,力挺烫碗习惯
众多广东网民及支持烫碗习惯的群体对教授言论予以强烈驳斥。他们强调烫碗不仅是个人卫生防护行为,更是广东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承载着从茶文化中延续而来的仪式感与生活智慧。
新浪微博网友@嘀嗒称“个人觉得,烫碗是具有科学依据的,虽然说不能完全杀菌,但也能降低50%,所以,好好尊重,入乡随俗,或许有一天你也会烫碗呢。”
小红书网友@可爱称“就算卫生标准提高了,也是会继续烫碗的,把灰尘洗洗也好,最重要的是自己看着也会安心很多,图个心理安慰。”
2、职业道德与流量之争,公众人物言论的社会责任
部分网民批判“恶心”一词不适当,教授的回应避重就轻,没有正视自己用词不当对地域文化的伤害。作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专家,其言论本应促进理解而非制造对立。
小红书网友@MOMO称“为了引起不必要的社会关注,使用夸张且抹黑的用词有违职业道德,急功近利的表现。”
新浪微博网友@大白称“根本不是断章取义,恶心一词就是为了流量故意使用有歧义的话引起纷争,不尊重别人的风俗习惯,说错话了还不承认!”
3、营销号断章取义下的“舆论杀人”
部分网民认为营销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将教授言论断章取义,只截“反感”“恶心”等刺激性词汇进行传播,不顾教授言论的原本语境。这种片面传播,使得大众的关注点从餐饮卫生议题,迅速转移到对地域文化习俗的争论上,引发了不同地域人群间的对立情绪。
新浪微博网友@师傅称:“教授的本意并不是攻击广东人,而是对餐饮行业卫生管理表达不满,舆论杀人,希望大家理性一点。”
小红书网友@Lee称“别被营销号断章取义,全文的内容其实是在批判消费者对餐饮行业的标准不认同,他拿广东人举例而已。”
媒体观点
1、中国新闻网:外出就餐,碗到底用不用烫?
如果能保证是刚烧开的100℃热水长时间冲烫餐具,能够起到一定杀菌效果,但是多数情况下,餐馆中提供的热水不能满足温度的要求,冲洗时间也不足,这种情况下则难有明显杀菌效果,只能起到简单冲洗作用。回到争论话题本身,虽然烫碗看似只是个人习惯,但这个动作背后有时也体现出公众对餐饮卫生的不信任。因此,要想保障公众在外就餐的食品安全,除了消费者自身需挑选正规餐厅外,更重要的是监管部门加大对餐饮行业的监督执法力度,餐饮企业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标准,提升餐饮具消毒等卫生服务水平,从源头上杜绝食品安全隐患。
2、极目新闻:汪中求教授发声澄清?“烫碗恶心论”依然洗不白
汪中求教授的回应澄清了一个事实,他并非在搞地域歧视,说“恶心”不是指“烫碗”这个行为。但是,他指责网友和媒体“断章取义”,就一定站得住脚吗?恐怕未必。一则,“恶心”一词带有一定的侮辱性,特别是针对一个地方,不管出于何种动机和理由,说出口一定要慎重。而且,在发言时是不是要考证一下“烫碗”的来历?不能想当然。二则,使用“恶心”一词求“关注”,这是教授的作派吗?食品安全卫生不是小事,需要公众高度关注,舆论监督也有利于食品安全卫生行业的整体进步。对消毒碗筷行业的质疑,信息越真实越有力量,越理性越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在网络上搞噱头引流,是很容易“翻车”的。
3、羊城晚报:教授炮轰广东烫碗?当科学实验撞上千年习俗,谁在定义饮食文明
这场风波如同社会的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文化交流中的矛盾——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地域文化符号频繁碰撞,如何在保持文化个性的同时实现和谐共处?公众人物该以怎样的姿态参与文化讨论?从烫碗之争到各地特色习惯的讨论,本质上是社会在多元文化交融中不断寻找平衡的过程。尊重差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唯有以理性对话代替情绪化批判,以文化共情超越刻板印象,才能让地域特色成为丰富社会图景的绚丽色彩。
4、钱江晚报:对餐前烫碗感到“恶心”,网络表达的边界在哪儿
作为一个拥有百万粉丝的公众人物,汪教授的言论自带放大效果,这种“学者背书+情绪输出”的模式,在公共空间里引发了广泛讨论。照理说,学者是文化沟通的桥梁,但他把复杂的文化符号看成“科学有效与否”的简单判断题,忽略了人类行为中情感需求和文化惯性交织的深层逻辑。在所有的公共空间讨论中,人们需要保持一种建设性的对话态度:批评可以尖锐,但不能尖刻;观点可以不同,但要学会求同存异。因此,健康的网络生态需要每个发言者自觉在心里树立起边界的标尺。公共讨论应理解差异,而不是制造对立。
03
舆情总结
针对教授批评广东人用开水烫碗习惯引发的争议,综合各方观点与科学依据,烫碗对实际的杀菌作用有限,也不可能做到完全杀菌,但在广东湿热的环境中“烫碗”带来暂时性的杀菌除尘作用依然可以给当地人一个放心食用的心理保障,可以满足人们对干净饮食的心理需求,起到心理安慰作用。且“烫碗”源于广东当地茶文化中的“洗具”传统,已经成为一种地方习俗,是对地方文化的传承。
此次舆论事件的核心矛盾焦点,实为个体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权问题。汪中求教授以公共知识分子身份,在社交媒体平台使用“恶心”这一极具攻击性的词汇评价特定地域习俗,尤其以广东人的餐饮文化作为负面案例,已然超出学术讨论范畴,且其言论在公共舆论领域可能引发地域间的对立,导致地域文化歧视,激化公众的不满情绪。部分营销号也应将舆论事件完整表述,避免片面截取加剧公众误解,使主人公陷入不必要的舆论之争。纵观华夏大地,从山西的“午睡文化”,到上海的“咖啡续命”,乃至北方“北方吃面就蒜”,每个地域习性都镌刻着独特的文明印记,唯有了解这些文化传承及文明表达,方能真正建立跨地域的理解,消弭因认知差异造成的群体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