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 | 本科生发14篇SCI引争议:破除唯论文需从评价机制改革入手

5月7日,人民日报发布《2024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引发关注,其中介绍,来自重庆大学的大四学生刘某乔,发表14篇SCI论文以及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新浪微博一网友发布该介绍截图并配文“14篇SCI重庆大学天才诞生”,引发舆论热议,网友纷纷转发并质疑刘某乔系列科研成果的真实性。

5月7日下午,媒体记者致电重庆大学党委学工部,并就网友的疑问向接线人员反映。这名接线的工作人员表示:“已记录相关情况,会如实向上级单位汇报。”

5月8日,媒体跟进报道,检索刘某乔的论文发表情况,发现以上发明专利的最早申请时间为2016年,彼时刘某乔尚在读初中的年龄,同时在多篇论文的作者列表里,有12项的发明专利的第一作者为刘某华,2项的第一作者为刘某龙。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官网显示,刘某华与刘某龙均为该院教师。重庆大学官方微博发布情况说明,已成立专项工作组核实情况

5月10日,重庆大学官方微博发布通报称,经调查,刘某乔系学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某华之女,刘某华安排刘某乔参与了其本人部分署名论文和专利的研究工作,存在论文和专利署名不当的学术不端行为。此外,刘某华的论文中还存在图片上传错误等学术不严谨问题。通报明确,经研究决定,给予刘某华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免去研究生院副院长职务;按相关程序撤销刘某乔获得的国家奖学金等荣誉和奖励。

01

舆情趋势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舆情监测中心数据显示,5月6日0时至5月21日12时共监测到相关信息62086条。

· 舆情走势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本科生发14篇SCI引争议:破除唯论文需从评价机制改革入手

通过舆情走势图可知,相关话题自5月7日起讨论度不断升高,话题热度呈单峰状态。随着相关信息在微博、客户端等社交媒体传播,其舆情声量在5月10日达到峰值,相关信息传播量为25571/条,随后舆情热度呈平稳下降趋势。

· 信息来源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本科生发14篇SCI引争议:破除唯论文需从评价机制改革入手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62086条,客户端是主要传播平台,共29673条(占比47.79%),其次是微博23022条(占比37.08%)、视频4985条(占比8.03%)、微信3176条(占比5.12%)、网站911条(占比1.47%)、互动论坛294条(占比0.47%)、数字报25条(占比0.04%)。

·   关键热词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本科生发14篇SCI引争议:破除唯论文需从评价机制改革入手

从关键词云图来看,本次事件讨论热度较高的关键词主要为“刘某乔”“重庆大学”“论文”“刘某华”“专利”等。

02

舆论观点

 网民观点

1、质疑刘某乔专利成果的合理性,指责其破坏学术公平

@西洲:这是什么概念呢 博导可能都没这么多sci,神人了。

@iParks :门阀玩归玩,还抢占普通人的资源,还要去争名夺利,玩脱了吧。

@我有很多糖丶:14篇论文,牺牲了好多博士生和硕士生。

2、指出学术门阀化现象,担忧科学学科的未来发展

@杨幂幂:不止大学教授,小学老师照样让还在小学阶段得到培养得奖,父母理所当然力所能及培养自己孩子只要不违规就无可厚非。

@证据哥 :这场争议早已超越个体事件的范畴,成为透视中国学术生态病灶的棱镜。

@吴用:对科学造假是要误国误事的要严惩。

@百里挑一:这属于学术造假,应该属于刑事犯罪行为。而不是忽悠是“学术不严谨”,是违法犯罪。

3、关注高校论文设置的问题,认为成果认定规则存在漏洞

@蓝狐:该把专门写论文的风气扭转一下了!!!为写论文而写论文,中国的知识分子已经没实力能力光有篡论文能力了。

@RichardKuo:但其实没有更好的评价方法,不唯论文,怎么评价?听权威专家的意见么?搞评审么?最终还是弄成唯关系,唯圈子呗。

@行程万里:“等价代换”挂个3作4作,对1作还真没影响,顺手的事。

 媒体观点

1、新京报:对有利益输送风险的亲属合作项目,还是戴上“镣铐”为好

如果亲属之间以科研合作之名,行利益输送之实,违背的不仅是学术伦理,更是人们对于公平的信念。从构建维护公平的机制出发,在评奖、评优、升学等制度的设计中,应当进一步剔除“学二代”的不公平因素。比如,要求父母与子女合作的科研成果不能用来升学、评奖,尤其是在同一所高校任职与就读的父母和子女更要“避嫌”。这些限制不会堵死人才的发展路径,却对保障公平有着必要意义。

2、中国青年报:“躺赢式”挂名绝不该被容忍,以更明晰的制度建立多维人才评价机制

通过不正当挂名谋取虚假学术声誉,并进而凭此评优评奖、保研深造等,对其他无“近水楼台”的机会的学生来说,显然有失公平,也不利于选拔出有真才实学的科研人才。有关论文发表时是否应建立相应声明或回避制度,也值得进一步探讨。同时要在相关审核环节多“较真”,往往不难发现试图蒙混过关者的痕迹。比如,在评优、招录等环节,要打破唯论文倾向,更多注重考察学生的真实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同时,对于学生列出的学术成果,可以通过探讨细节、回溯实验过程等方式,确认其中是否具有“水分”。

3、人民资讯:莫让学术成果成“人情馈赠”

一段时间以来,多个与论文有关的学术打假案例在网络上被聚焦。无论案例多么离谱,在暴露学术界问题的同时,也能够让人直观感受到,社会舆论对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容忍度越来越低,对教育公平的呼唤、对论文改革的期待越来越强烈。高校、论文发布单位以及专业监督机构要把监督和调查工作做在日常,完善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测和惩罚机制,及时查找证据链发现问题。根治学术裙带,须认真对待每一次网络举报,但不能完全依赖于举报。在具体的评奖、评优、升学等制度的设计中,应当进一步剔除“拼二代”的不公平因素,从构建维护公平的机制出发,优化学术评价指标体系。重点考查学生整体素质,对论文考评不断科学化、合理化。

03

舆情总结

1.明晰科研行为边界,规范学术准则

学术界应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学术规范,针对论文署名、成果认定等关键环节制定精确且具有权威性的准则,区分“挂名作者”和实际贡献者。例如,明确不同类型科研项目中作者署名的具体内容,依据贡献程度详细划分署名顺序及相应责任;对于科研成果的认定,构建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以及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等多维度考量因素。通过这些明确的规范,为学者提供清晰的行为指南,避免因规则模糊产生的学术争议与不端行为。

2.强化学术监督评估,确保规范执行

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学术监督与评估机制至关重要。一方面,加强内部监督,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内部建立专门的学术监督小组,定期审查学术成果与研究过程;同时,发挥同行评议的作用,在学术成果发表、项目评审等环节,确保同行专家能够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估。另一方面,完善外部监督渠道,设立独立的学术举报与调查机构,保障举报信息的保密性与处理的公正性。对于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依据情节轻重制定严格且统一的惩处标准,如警告、撤销成果、限制科研活动等,以维护学术规范的严肃性与权威性。

3.优化科研资源分配,破除“唯论文、唯帽子”

不单纯以论文数量、影响因子评价科研人员,而是重点考察研究的原创性、实际贡献和社会价值。减少“院士”“杰青”等头衔在项目评审、经费分配中的权重,避免“马太效应”,造成学术话语权垄断、青年学者边缘化。资源分配惯性导致青年学者缺乏项目申报、合作机会的透明信息渠道,在项目申请、论文投稿中可强制推行“双盲评审”,减少作者背景干扰,弱化“帽子”与资源绑定。优化科研资源分配本质是重塑科研价值观——从“数量导向”转向“质量导向”,从“资源垄断”转向“公平竞争”。这需要政策制定者、学术机构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参与,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份经费、每一台设备、每一个科研人员的潜力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51-65322613

邮件:zxl@boryou.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8:45~17:45

公司资讯
公司资讯
舆情简报
舆情简报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