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 | 山西临猗“男孩被生母继父虐待致死案”宣判 正义得以伸张
2022年2月,谢某某(生母)与王某某(继父)登记结婚,10岁男孩张某侨随二人共同生活。此后一年多时间内,两人长期对张某侨实施虐待,包括使用三角带等工具殴打,致其身体多处受伤,甚至造成左手第五掌骨粉碎性骨折。2023年5月2日晚,王某某指使谢某某将已熟睡的张某侨叫醒至客厅,以“偷钱”为由实施殴打。两人轮流使用三角带对孩子腰背部、臀部、四肢等部位持续施暴近3小时,最终导致张某侨因创伤性休克合并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次日凌晨,谢某某发现孩子身体冰凉无呼吸,两人为掩盖罪行,于5月4日凌晨将张某侨的遗体掩埋至王某某祖父的坟墓中,并报警谎称孩子“离家出走”。案发后,谢某某与王某某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多则寻人视频,表演“痛失爱子”戏码,声泪俱下请求公众帮助寻子,企图转移警方和公众视线。两人甚至参与警方搜救行动,误导舆论长达20天。2023年5月23日,警方在继父家族墓地找到张某侨遗体,并于同日将潜逃至外省的谢、王二人抓获。
2024年案件首次开庭审理,但因“准备不充分”延期至2025年4月25日,后再次临时取消。最终,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25年4月28日宣判:继父王某某因故意伤害罪、虐待罪被判处死刑,生母谢某某被判处无期徒刑。男孩生父张某某表示,对判决结果不满,将会申请检察院提出抗诉。
01
舆情趋势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舆情监测中心数据,4月28日10时至4月29日20时共监测到相关信息12790条。
· 舆情走势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数据显示,自4月8日11时38分,黄河新闻网运城频道报道案件判决结果后,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等多家媒体相继介入转载,舆情迅速发酵,在13时许舆情达到顶峰,话题#男孩被生母继父虐待致死案宣判#登上微博等多个平台热搜榜。网民对案件经过及判决结果展开讨论,随后舆情逐渐下降,态势趋于平稳。
· 关键热词 ·
BORYOU TECHNOLOGY

关键词云图显示,在本次舆情发酵过程中,“生母”“男孩”“死刑”等关键词受到普遍关注。
02
舆论观点
网民观点
1、支持司法严判,呼吁震慑潜在暴力
大部分网民认为判决结果“大快人心”,尤其对继父王某某的死刑判决表示支持,认为这是对“突破人性底线”的恶劣行径的必要惩罚。网民对比了此前类似案件(如重庆姐弟坠亡案、内蒙古虐童案),指出司法对虐童犯罪的量刑逐渐趋严,释放了“零容忍”的信号。
今日头条账号“青涩蛋糕SV6”称:“法院判的非常公正,继父吃一枪子,母亲牢底坐穿,一辈子遭良心谴责、生不如死,岂不比一颗”花生米”来得解气。”
抖音账号“I南瓜I”称:“坚决判决死刑是司法的飞跃,现在都判的比较重了,对这样残害儿童的恶性案件一定要重判严判,才能对潜在的行凶者予以震慑,希望以后对霸凌、家暴的事件都能这么判,而且不是孩子没了才重判,是所有的都得重判。”
2、强烈谴责生母行为,不满无期徒刑量刑过轻
对于受害人生母谢某某的无期徒刑,部分网民认为“量刑合理”,其长期纵容暴力且包庇王某某罪行的行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更多声音认为谢某某在案件中起到重要作用,虐待并杀害亲生孩子的行为恶劣,仅判无期徒刑在法理和情理上都令人无法接受。
快手账号“名字未定”:“这女的更应该死刑,亲生母亲本该最爱自己的孩子,妈妈是孩子最亲的人,居然能把自己的孩子害死,完全是败坏社会风气,那以后虐死儿童生母都能做做牢就没事了……”
抖音账号“春江花月夜”:“母亲应该也是死刑,儿子不是继父亲生的,继父都死刑了,母亲是亲的更应该死刑。”
3、反映监护制度存在漏洞,追问社会共治责任
部分网民认为,案件暴露了社会层面的监护权监管漏洞。该案中,邻居早在案发前发现孩子伤痕却以“家务事”为由未报警,村委会、学校未及时干预,部分网民认为,应对学校、村委会等单位进行追责。同时重组家庭儿童保护存在盲区,网民呼吁建立“社区定期走访”制度。
抖音账号“松仔”称:“类似事件多次发生,不是继母就是继父,如此恶毒。希望国家部门,社会能够重视,保护儿童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责任。对父母离婚的儿童应该重点关怀!”
今日头条账号“李白菜16”称:“建议社区,学校对所辖应负有一定的责任,现在网格员、楼长应该能够了解到每一户的情况,老师也有责任对自己班上的学生加以了解,像最近这几起长期虐待孩子的情况很容易掌握,再出类似的案件都应因失职受到处罚。”
媒体观点
1、极目新闻:男孩被生母继父虐待致死案宣判,希望不再有孩子遭遇如此戕害
司法审判的震慑力终究是事后的救济,如何将悲剧扼杀在萌芽状态,才是更值得深思的命题。这起案件暴露出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中的三重暗角:其一,家庭内部暴力往往被“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遮蔽,学校、社区等基层组织缺乏主动介入的制度通道;其二,人们仍惯常持有“无不是之父母”的传统思维,社会对亲缘关系中的暴力行为难以察觉,过度宽容;其三,强制报告制度在基层实践中存在盲区,医疗机构、教育机构等“触角”未能有效发挥预警作用。据相关统计,针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暴力发生后,未成年人受到亲情影响和自身能力所限,极少对父母的家暴行为进行报案,在统计中只占1.87%。这一沉默的数字背后,还有多少个“侨侨”在家门之后忍受着挣扎的童年?
2、新京报:继父死刑生母无期,为被虐待致死男孩伸张正义
有人疑惑:“既然两名被告人都是主犯,那为何一个判死刑,一个判无期徒刑?”虽然都是主犯,但两人对于实施犯罪和结果发生所起作用,仍可能有大小之分,法院据此在量刑上有所差别,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
死在生母、继父手上,孩子何其不幸;对被告人处以再重刑罚,孩子生命也无法挽回。必须反思的是,孩子在一年多的时间内被多次虐待,为何一直无人发现和制止?避免类似悲剧发生,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03
舆情总结
2025年4月28日,山西省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引发全国关注的“山西临猗10岁男孩被生母继父虐待致死案”作出一审判决:继父王某虎因故意伤害罪、虐待罪被判处死刑,生母谢某朵被判无期徒刑。此案历时728天,期间因证据复杂两次延期开庭,最终判决结果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案件宣判后,舆情呈现多阶段发展。初期舆论焦点集中于对犯罪行为的强烈谴责,网民普遍认为判决“大快人心”,强调“杀人偿命”的朴素正义观,并对生母谢某朵的“无期”量刑展开讨论,部分声音认为其作为共犯应承担同等刑责。中期舆情转向对案件细节的深度反思,媒体披露的起诉书内容显示,二人长期以“管教”为名虐待孩子,甚至导致其左手掌骨粉碎性骨折,而案发当天的持续殴打直接造成被害人创伤性休克死亡。舆论痛斥生母谢某朵“助纣为虐”,质疑其“母爱缺失”背后的道德沦丧,同时对继父王某虎的暴力倾向及家庭控制行为展开剖析。后期讨论延伸至制度性漏洞,公众关注到案件中暴露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失效:邻居、学校曾多次发现孩子伤痕却未报警,村委会、基层执法部门对家庭暴力干预滞后,强制报告制度在基层执行中存在盲区。法律界人士则聚焦罪名认定争议,指出虐待罪量刑上限偏低与故意伤害罪叠加适用的司法难点,呼吁修订法律以严惩监护侵害行为。
此案从法律层面看,死刑判决彰显司法对虐童行为的“零容忍”,为类似案件确立量刑标杆,但也暴露出虐待罪与故意伤害罪的衔接困境,亟待通过立法明确“长期虐待致人死亡”的加重处罚条款;在社会层面,案件撕开了家庭暴力“隐蔽性”的残酷现实,推动公众重新审视“棍棒教育”的传统观念,多地已启动“反家暴宣传进社区”行动,鼓励邻里介入举报。根治家庭暴力仍需构建基层、社会共治的全链条保护网,强化学校、医疗机构的强制报告责任,赋予社区紧急干预权,完善儿童临时庇护机制,唯有打破沉默壁垒,才能筑牢守护未成年人的生命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