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 | 存款千万换子女名企实习,“金融特权”伤害就业公平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兴业银行私人银行推出一项实习计划,可以为客户子女提供知名企业实习机会,其中不乏摩根大通、中金资本、谷歌、微软等,条件是“非私行客户新增资金1000万元以上,存量私行客户新增资金500万元以上”,并且要求实习期内资金不得转移。此事件迅速引发网民热议,“#兴业银行实习计划活动引争议#、#兴业银行存千万换实习暂停#、#兴业银行回应新存1000万可推名企实习#”等话题相继冲上了微博热搜。

01

舆情趋势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舆情监测中心数据,自5月26日0时至5月29日15时,全网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16282条,覆盖客户端、微博、视频、微信、网站、数字报等多个平台,其中客户端成为舆情发酵的主要渠道。

· 舆情走势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存款千万换子女名企实习,“金融特权”伤害就业公平

通过舆情走势图可知,该事件自5月26日起开始发酵,5月27日11时达到热度顶峰。随后,舆情热度有所下降,但仍持有一定讨论度。

· 信息来源分析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存款千万换子女名企实习,“金融特权”伤害就业公平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16282条,客户端是主要传播平台,共8665条(占比53.22%),其次微博3367条(占比20.68%)、视频2263条(占比13.9%)、微信1138条(占比6.99%)、网站656条(占比4.03%)、互动论坛186条(占比1.14%)、数字报7条(占比0.04%)。

·   关键热词   ·

BORYOU TECHNOLOGY

事件舆评 | 存款千万换子女名企实习,“金融特权”伤害就业公平

关键词云图显示,本次舆情事件“兴业银行”“客户”“资金”“私行”“子女”等关键词受到广泛关注。

02

舆论观点

 网民观点 

1、部分舆论认为存款千万提供实习,社会公平岂能明码标价

@执着的奶茶表示:“钱不是万能的,但有些银行为了钱,似乎无所不能。知名企业的实习机会,不是送免费鸡蛋,这既是教育实践的延续,也是就业砝码的积累。谁能进大公司实习,应该衡量的是个人能力,小镇做题家和富贵之家,应该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公正地竞争。”

@道光表示:“500万一个名额,1000万一个名额,挤占的是社会资源,损害的是社会公平。如果任由这样的模式进行下去,更大的隐忧就是,银行、大企业、大客户之间形成明码标价式的金钱与资源买卖,将教育资源、就业资源圈禁成排他性的“闭环”。说直白点,银行有变相奉行“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嫌疑,这绝不应该是我们这个社会应有的风气。”

@仙镜表示:“兴业银行的曝光,是偶发个例,还是冰山一角,下面满是冰山?社会公平应该让每个人都看得见,不管是银行还是客户,钱再多,也不能用钱开道,不能用钱扭曲社会规则。”

2、部分舆论表示实习机会不应被明码标价,监管部门需要加大监管力度

@相濡以沫表示:“金融监管部门应尽快明确私人银行增值服务的合规范围,禁止将稀缺教育资源与资金挂钩。同时,加强对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监督,防止以“增值服务”之名行利益输送之实。”

@熊猫表示:“监管部门需要加大监管力度,使企业建立透明、公正的实习招聘流程,杜绝任何形式的暗箱操作。”

 媒体观点 

1、澎湃新闻:存款1000万,子女可内推知名企业实习,这么做公平吗?

 “实习不仅是技能的练兵场,更是就业的起跑线”,某种程度上也关系到教育公平、就业公平,真可以被特殊群体用来搞“资源置换”吗?平心而论,一些“高净值圈层”彼此“关照”的现象,很多人或许也有所耳闻。就像有金融人士所说,私行给客户子女提供实习机会的现象比较常见,是私行维系大客户关系的方式之一。不过,此前这多少还属于见不得光的私下操作,现在却给人无所顾忌的观感。哪怕这只是某种“行业潜规则”,依然有悖于常识。如果安排实习的岗位是国企或事业单位,就有违规之嫌。这些地方,无论求职还是实习,理当遵循公开公正的程序,这是其属性特征所决定的,不能沦为“关照”某些群体的私享资源。

2、新京报:存款千万换子女名企实习,“金融特权”伤害就业公平

兴业银行这样的“存款换实习”服务并非孤例。此前多家银行都曾推出类似服务。据媒体报道,2023年7月,一家大型商业银行某分行举行私人银行暑期英才实习营活动,共邀请近40位客户子女。当然,需要指出的是,银行固然是追求利润的商业机构,同时也是公共性很强的金融机构,但这种“存款换实习”的“潜规则”如果盛行,客观上仍然可能对社会的价值观带来冲击,甚至强化“拼爹”的不良风气。针对此事,金融部门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界定增值服务的边界,以合规操作取代灰色地带。同时,相关企业和学校等机构应规范实习资源的供给和分配,减少对私人渠道的依赖,如此,才有利于消除公众对“存款换实习”的公平焦虑。

3、现代快报:“存千万元可进名企实习”,仅叫停还不够

长期以来,“人脉式实习”的传闻时有漂浮,但这种事毕竟上不得台面。在公众对相关传闻有所耳闻且警惕、反感的情况下,几乎公开化地将“潜规则”性质的计划变成“明规则”,当然令人不适。公众提出反对意见,希望制止这一“思路”和做法,要求不过分。涉事银行为此做出道歉令人欣慰,但值得反思的是,如果不是此计划被曝光,令有关方面受到重压,此事又会呈现何种“面目”?此外,在该计划之外,其他单位、其他领域是否还存在别样的“计划”?常识告诉我们,在大热而敏感的地带,在“供需不平衡”的情境中,很可能滋生钻营之术、变通之术。面对歪风邪气的滋扰,谁来为实习、就业的规则系统筑牢篱笆?如何更好地守护社会公平正义?显然,要答好和解决好这个问题,仅有涉事银行的“叫停”是不够的。“菁英企业实习计划”所打开的缺口,需要各方依法依规合力补上。

03

舆情总结

兴业银行的“千万存款换实习”事件,不仅是一则金融新闻,更是一面映照社会公平的镜子。实习机会本应是能力与努力的试金石,但通过金融资源“购买”实习资格,实则将教育公平和就业公平异化为“资本游戏”,挑战了社会对“机会均等”的基本共识。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让“千万存款”成为衡量人生起跑线的唯一标尺。只有建立起以能力为核心的机会分配机制,让每个年轻人都能凭借自身努力获得发展机遇,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美好愿景。

这需要从三方面构建制度保障:首先,完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职业伦理规范,建立透明化的人才选拔机制;其次,强化就业市场反歧视法规体系,阻断代际资源对职业机会的非常规渗透;最后,推进教育资源配置改革,构建普惠性职业能力发展平台。唯有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方能实现社会流动渠道的规范化和职业竞争的价值理性回归。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51-65322613

邮件:zxl@boryou.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8:45~17:45

公司资讯
公司资讯
舆情简报
舆情简报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