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丨骑手困局与信任裂痕:京东美团外卖争议背后的矛盾
4月19日,美团发布公告,近日,有多条包含“美团封杀骑手去某平台跑单”“不要去跑某平台,查到就是永久封号”等内容的聊天截图,在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对此,美团严正声明相关内容纯属编造。
4月21日,京东发表《致全体外卖骑手兄弟们的公开信》,暗指美团通过算法限制骑手跨平台接单,导致骑手收入下降16%~25%,并推出四项援助措施:保障单量、扩招全职骑手、优先解决骑手家庭就业、承诺兼职骑手“永不二选一”。美团当日回应称“从未限制骑手选择权”,并反指京东存在“强迫商户承担补贴”“超时罚款过重”等问题。短期内,#美团再发说明##京东称有外卖骑手遭遇2选1##刘强东亲自送外卖#等话题接连登上微博热搜,累计阅读量破亿。
01
舆情趋势 / Boryou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舆情监测中心数据显示,4月19日0时至4月26日23时共监测到相关信息80191条,互动声量达1.93亿,覆盖微博、客户端、视频、微信、网站等多个平台,涉及媒体2009家。
1、舆情走势分析

舆情走势图
根据舆情走势图可知,4月19日—4月21日,舆情声量持续上涨,并于4月21日达到峰值,后舆情声量呈小幅波动式回落。
2、信息来源分析

信息分布比例图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549283条,视频是主要传播平台,共278690条(占比50.74%),其次是客户端212492条(占比38.69%)、微博41004条(占比7.46%)、微信9574条(占比1.74%)、互动论坛3897条(占比0.71%)、网站3595条(占比0.65%)、数字报31条(占比0.01%)。
3、关键热词

关键词云图
关键词云图显示,本次舆情中“刘强东”“京东”“骑手”等关键词受到广泛关注。
02
舆论观点 / Boryou
网民观点
1、持京东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微博网民@财财鸡蛋:好事,给外卖员兜底!也逼迫某团的吃相不要太难看!
微博网民@一帘ylym幽梦:#饿了么今天便宜到不敢点#不管它多便宜,今天还是点的京东外卖,就凭京东养着近70万的员工,还有五险一金,我就特别支持东哥!也许要不了多久,京东外卖员工就能达到100万,真正惠及底层老百姓!
2、认为京东外卖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微博网民@小青桔撩市:京东现在唯一的败笔就是单量太多的时候,没有任何骑手接单,然而隔壁的美团基本上秒接,最大的败笔就是运力不足吧。
微博网民@暴躁小帅1:听我这边一个跑京东外卖的哥们说,京东的配送时间太短了,弄得他每次挂三个都胆战心惊的,美团那边挂七八个都没事,完全送的过来,看来京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肯定各个外卖平台的“良性内卷”
微博网民@刘洪明稳健投资:#京东美团战火升级# 天下苦“团”久矣!一边趴在餐饮行业吸血,一边挤压外卖小哥。但的确也解决了大量人的就业问题,希望京东入局后,都少挣点钱,让餐饮企业多赚点,也让小哥改善一下状况。
微博网民@白起Ace:怎么会没有意义呢?与其让他们内卷价格,把外卖做的更差,压榨外卖员更厉害,不如让他们内卷企业家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让他们把底层员工和商家利益放在首位。
媒体观点
1、澎湃新闻:京东VS美团,消费者希望看到的不是“口水仗”
对任何一家外卖平台企业来说,短期内可以通过高额补贴撬动市场,但从长期来看,最重要的还是配送的速度、服务的质量、售后的水平等,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判断京东和美团的外卖哪家强,不需要靠“口水战”,扎扎实实打磨自己的服务,时间和市场自然会给出答案。说到底,互联网平台的商战年年有,消费者也看过不少了。比起难有结果的“口水仗”,还是更期待各方把精力放在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上,让良性的市场竞争,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红利。
2、新京报:京东美团“外卖大战”,要在合法合规下合理竞争
在平台经济以往的竞争逻辑下,平台之间往往会通过压低商家利润、压缩劳动者权益、放大用户补贴等方式,获取相应的市场份额。但现在看来,其现实效果需要重估。而纵观此次两大平台陆续推出的竞争策略,其究竟属于短期使用的营销手法,还是平台竞争机制中真正的结构性进步,需要时间和市场来回答。不管平台怎么竞争,都要在合法合规的场景下开展合理竞争。也即,平台竞争要以促进行业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服务为目标,而不能只是把消费者作为商业竞争中的一环。
3、红网:京东可以成为更出色的“搅局者”
商业批评应基于可证实的事实,模糊指控虽可能规避诉讼成本,却易牵连无辜、损害企业公信力,尤其在社交媒体环境下风险更高。呼吁京东作为“搅局者”应坚守市场经济“利他利己”逻辑,慎言重行,以扎实落地的举措而非情绪化舆论手段赢得长期发展空间,推动行业在合规竞争中提升骑手福利与消费体验。
03
舆情总结 / Boryou
京东与美团的“二选一”博弈,表面是争夺商家和运力资源,实则暴露了即时零售行业在垄断边界与竞争规则上的深层矛盾。双方是否通过算法施压或变相“独家合作”,尚待监管部门厘清事实,但舆论场已形成撕裂:消费者欢呼“打破美团垄断”,期待京东入局带来补贴红利,却担忧低价策略难以持久。中小商家控诉平台高佣金与流量绑架,将新竞争者视为“救命稻草”。美团则因骑手保障缺失、算法压榨等问题成为众矢之的,市值一日蒸发百亿更折射出资本对恶性竞争的恐慌。
这场混战背后,单纯烧钱抢市场的模式已显疲态——当消费者薅完羊毛、骑手陷入薪资与安全的拉锯、平台深陷零和博弈时,行业或许意识到:即时零售的终局不在谁的补贴更狠,而在于谁能用更高效的供应链、更人性化的劳动者权益保障,在商业扩张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否则价格战的后遗症将由所有人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