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丨机器人马拉松近日开跑,人机交互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近期,我国成功举办了全球首场“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赛事,吸引了国内外广泛关注。该赛事于2025年4月19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举行,共有20余支人形机器人(队伍)与近1.2万名人类选手同场竞技,共同挑战21.0975公里的赛程。此次比赛不仅是体育形式的创新,更是中国在人形机器人技术领域最新进展的一次集中展示与重要检验。

本次“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旨在为人形机器人提供真实的户外复杂环境测试平台,全面考察机器人在长时间、复杂路况下的运动控制、环境感知、稳定性和续航能力。比赛过程中,各参赛机器人展现了不同的技术特点和运动姿态,有机器人表现出稳定的步伐和良好的续航,也有机器人在面对坡道或弯道时遭遇挑战,充分暴露了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仍需攻克的难点,例如平衡控制、环境适应性及故障排除等。最终,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制的“天工Ultra”机器人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率先完赛。

01

舆情趋势 /  Boryou

1、舆情走势分析

事件舆评丨机器人马拉松近日开跑,人机交互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舆情走势图

该事件的舆情热度在监测初期处于相对较低水平。随着比赛的正式启动和相关新闻报道的发布,话题热度迅速攀升,并于4月19日晚间达到峰值,显示出社会公众对全球首场“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的高度关注。

峰值过后,话题热度开始波动下降,但整体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表明事件持续引发讨论。在随后的几天里,热度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一定的活跃度,期间伴有小幅度的波动。

进入4月23日以后,该话题的舆情热度逐渐趋于平稳,维持在较低水平,表明事件已度过舆情高发期,社会关注度趋于常态化。整体来看,此次机器人马拉松比赛在短时间内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舆情热度呈现出典型的“事件发生-热度陡升-波动回落-趋于平稳”的传播特征。

2、信息来源分析

事件舆评丨机器人马拉松近日开跑,人机交互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信息分布比例图

2025年4月19日0时到4月26日0时,全网关于“奥运会期间饭圈化”事件相关的舆情共发现351118条,其中客户端163361条、微博77818条、视频65277条、微信22428条、网站15672条、互动论坛5832条、数字报730条。主要传播平台为客户端,占比46.53%,其次为微博,占比22.16%。

3、关键热词

事件舆评丨机器人马拉松近日开跑,人机交互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关键词云图

从关键词云图来看,本次事件讨论量较高的关键词主要为“机器人”“全球”“马拉松”“赛事”“比赛”等。

02

舆论观点 /  Boryou

网民观点

1、聚焦科技突破:赛事展现我国科技实力

此次我国举办的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被许多网民视为展示国家在人形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实力的重要窗口。在全球范围内,能够组织并让人形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完成长距离跑步比赛的国家屈指可数,这本身就证明了中国在机器人本体设计、运动控制算法、环境感知以及系统集成等方面的进步。特别是部分性能稳定、能够顺利完赛的机器人,被认为是相关研发团队技术积累的体现。这种积极评价,反映了公众对于国家在战略性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的自豪感和对未来科技发展的信心。

微博网民@一屏娓语:都能跑半程马拉松,水平很高了。

今日头条网民@huagsj:机器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估计2029年国庆阅兵时,人型机器人入伍参加阅兵了。

抖音网民@芳菲:看到这个小顽童机器人,莫名有点感动,这是迈出了第一步,代表中国科技再上一层楼,为我们的科技人不懈的努力点赞。

YouTube网民@bensonlin6488:很吸引人又有趣的比賽,雖然狀況百出,但都是很寶貴的經驗,中國機器人已進步出一大步了。

2、质疑之声鹊起:机器人马拉松有何意义

部分舆论对机器人马拉松的实际意义提出了质疑。这类观点主要基于比赛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状况,例如部分机器人跌倒、运行不稳定、需要人工干预甚至更换部件等情况。批评声音认为,与人类顶尖马拉松选手的成绩相比,目前机器人的完赛时间差距巨大,且依赖工程师的伴跑和维护,这使得比赛更像是一场“带有表演性质的测试”或是“大型遥控玩具展”,其“智能”和“自主性”远未达到理想状态。

微博网民@少呵呵呵:纯纯的工业垃圾。

今日头条网民@统观天下:遥控机器人有多大意义?

抖音网民@虚谷:为什么一定要弄二条腿,弄轮子或者链条不行吗?

推特网民@本兮:看到后面拿着遥控器就感觉很低级。

3、前瞻时代议题:人类的未来何去何从

机器人“跑”马拉松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也引发了公众对于机器人时代下人类未来命运的深层反思。尽管当前的机器人技术尚未完全达到科幻作品中的水平,但看到机器人在曾经被视为人类专属的长跑领域进行尝试,不可避免地触动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将如何改变社会结构的思考。这种反思不仅关乎就业和经济模式的转变,更触及人类的价值、角色的重新定位等哲学层面问题,体现了公众在迎接智能化时代到来时的复杂心态和对未来社会伦理及发展方向的关注。

抖音网民@脾气极差:20年后,我养老就靠它了。

今日头条网民@统观天下:人形机器人是未来的一个大产业,可不像一些人说的只是一个大玩具,因为现在的很多工作场景、工作方式都是根据人的需要设计的,人形机器人可以不在改变这些工作场景、工作方式的情况下直接投入使用。中国要在这种高科技的大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不光是跟美国竞争的需要,也是跟那些劳动力成本比我们低的国家的需要。

微博网民@端木不谙:人类能否造一个让人类自己本身都分辨不出来的机器人,像电影里的那样,然后取代了人类~

哔哩哔哩网民@梦里走了千百步:人形技术是多功能复合型,相较于非人形能研究的东西更多,让它们学习人类的习惯环境,便于给人类服务。你用工厂物流园区机械臂或者托盘型,放家里,就要调整物件区域……总得来说人形是让机器学习人类、服务人类,非人形只是提高工作效率,甚至会反向让厂工和物流员适应机械的习惯。

03

舆情总结 /  Boryou

本次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作为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科技活动,在舆论场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多元反响。从舆情反馈来看,主要呈现出积极肯定与审慎质疑并存的特点。

一方面,舆论场中涌现出大量对我国科技水平表示赞赏的声音。赛事本身作为全球首场“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其创新性和挑战性被普遍认可,被视为国家在人形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前沿领域实力的一次集中体现。部分公众和媒体认为,能够组织并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完成此类比赛,充分彰显了我国在机器人本体设计、运动控制、感知交互及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领域的显著进步和深厚积累。特别是部分表现稳定、成功完赛的机器人,被看作是相关研发团队技术攻关的成果缩影,有效提振了公众对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未来产业发展的信心。这种积极评价,深刻反映了社会公众对国家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突破的殷切期望与自豪感。

另一方面,比赛过程中暴露出的机器人跌倒、运行不稳定、需要人工协助等状况,也引发了部分舆论的审慎质疑。这类声音更加关注机器人技术的实际成熟度和应用价值,认为与人类运动员的成绩相比,机器人目前的表现仍存在较大差距,且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场外支持,使得比赛更像是技术验证或成果展示,而非完全自主能力的体现。质疑者提出,在追求极端应用场景的同时,不能忽视技术在鲁棒性、环境适应性、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现实挑战,担心过度宣传可能掩盖技术尚不完善的事实。这些质疑并非全盘否定技术进步,更多是基于对新技术实用性、可靠性以及产业落地进程的理性考量。

这些不同的舆论观点交织,共同构成了本次事件的复杂舆情图景。积极赞赏源于对国家科技成就的自豪和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审慎质疑则根植于对新技术当前局限性的观察和对务实发展路径的强调。这反映出公众在面对前沿科技时的复杂心态,既充满期待,又能保持一定的批判性思维。

鉴于当前舆论态势,为更好地引导社会各界理性看待机器人技术发展,需采取多方面措施。首先,应进一步提升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清晰阐释此类比赛作为技术测试、交流和迭代平台的定位和意义,强调其重在探索和积累经验,而非简单追求与人类比拼速度。其次,要加强对机器人技术发展阶段、优势与局限性的客观科普宣传,通过生动易懂的方式向公众普及相关科学知识,帮助其形成对机器人技术现状和未来趋势的准确认知,避免盲目乐观或过度悲观。同时,鼓励媒体和专家学者深入解读,引导公众将视线从一时一赛的“戏剧性”表现转向人形机器人技术长期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在工业、服务、特种作业等领域的潜在价值,从而凝聚社会共识,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营造积极有利的舆论环境。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51-65322613

邮件:zxl@boryou.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8:45~17:45

公司资讯
公司资讯
舆情简报
舆情简报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