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丨从“朱雀玄武敕令”到“朱咸宁”:姓名权行使的个性化突围与社会规范博弈
2024年5月起,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00后”小伙朱云飞因不满原名重名率高、缺乏个性,开启频繁改名之路:首次更名为“朱雀玄武”,后追加“敕令”二字,形成现用名“朱雀玄武敕令”。2025年4月16日,他再度申请更名为“周天紫薇大帝”,称灵感源于传统文化中的“紫薇星”,欲赋予名字尊贵与霸气之意。然而,公安机关以该名“存在敏感性,易引发公众误解,违背公序良俗”为由驳回申请。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热议,多数网友批评其“标新立异”“不尊重传统”,部分法律专家则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姓名权需受公序良俗约束,公安机关驳回合法合理。
面对争议,当事人否认炒作,称改名仅为追求“满意且独特”的自我表达,并透露频繁更名导致求职受阻,但日常使用中多以简称“朱雀”或原名“云飞”来称呼。4月26日,他再次提交申请,拟将姓名改为“朱咸宁”,称新名既符合传统三字结构,又避免引发误解,其父对此表示支持。目前,“朱咸宁”申请已进入审核流程,而此事件引发的法律与文化的边界讨论仍在持续——年轻一代追求个性化命名与传统社会规范间的冲突,折射出代际观念差异及公共治理中的弹性平衡难题。
01
舆情趋势 / Boryou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舆情监测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4月26日至2025年4月27日共监测到相关信息2213条,互动声量26.90万,覆盖视频、客户端、互动论坛、微信、网站、数字报等多个平台,其中视频成为舆情发酵的主要渠道。
1、舆情走势分析

舆情走势图
从信息走势图可以看出,26日16时,“向阳视频”发布《朱雀玄武敕令已》后引发网民关注,26日23时,因“贵州网络电视台”发布《改名“周天紫薇大帝”不成,小伙“朱雀玄武敕令”申请新名字》对此事进行了传播,推动全网信息量上升,并于2025年4月27日00:00时达到峰值64条,随后全网信息量开始下降。27日08时,因“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发布文章对此事进行传播(报道),带动全网信息量再次增长,形成新一轮高峰。
2、信息来源分析

信息分布比例图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2213条,客户端是主要传播平台,共1004条(占比45.37%),其次是微博590条(占比26.66%)、视频375条(占比16.95%)、微信152条(占比6.87%)、网站54条(占比2.44%)、互动论坛37条(占比1.67%)、数字报1条(占比0.04%)。
3、关键热词

关键词云图
关键词云图显示,本次舆情事件“朱雀玄武”“朱咸宁”“赦令”等关键词受到广泛关注。
02
舆论观点 / Boryou
网民观点
1、认为姓名权是个人自由的延伸,年轻人用名字彰显个性无可厚非,社会应减少对“非传统命名”的偏见
@自由派青年:姓名权是基本权利,“朱雀玄武敕令”只要不违法就该被允许,社会应包容多元表达。
@宝妈李女士:给孩子取名“王者荣耀”都能过,为啥“周天紫薇大帝”不行?标准应该统一
2、批评此类名字破坏文化传承,强调姓名应遵循家族伦理和简洁实用的原则
@传统守护者:姓名是家族传承符号,年轻人搞“朱雀玄武敕令”这类玄幻名字,既不尊重传统,又显得哗众取宠。
@文化学者:朱雀玄武是传统文化符号,但加上“敕令”显得不伦不类,缺乏敬畏感。
3、指出特殊姓名可能带来生活困扰,如求职歧视、证件办理麻烦等,呼吁理性权衡个性与便利
@吃瓜群众:这名字太中二了!实名认证时会被当成假证吧?生活里叫全名尴尬症都要犯了。
媒体观点
1、法律边界与文化传统的冲突
央视网: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指出,姓名权虽受保护,但“周天紫薇大帝”因涉及宗教神祇和公序良俗问题,被驳回符合法律精神。
潇湘晨报:分析“朱雀玄武敕令”此前的改名合法性,强调行政机关需在个案中平衡权利与规范。
2、代际观念差异的映射
齐鲁晚报:认为事件折射年轻一代将姓名视为“个人品牌”的现象,与传统命名逻辑形成代沟,父辈更倾向“朱咸宁”这类稳妥选择。
3、公共治理的弹性挑战
南方日报:指出频繁改名消耗行政资源,建议细化姓名变更审核标准,避免“个性化突围”演变为社会管理负担。
03
舆情总结 / Boryou
湖南郴州“00后”小伙朱云飞因频繁改名引发持续争议。他最初因原名“朱云飞”重名率高、缺乏个性,于2024年5月首次更名为“朱雀玄武”,后又追加“敕令”二字,最终以“朱雀玄武敕令”为名完成第二次变更。然而,今年4月其第三次申请更名为“周天紫薇大帝”时,因涉及“敏感性”和“违背公序良俗”被公安机关驳回。这一事件触发舆论场对姓名权边界的激烈讨论:支持者认为年轻人有权通过姓名彰显个性,反对者则批评此类名字“荒诞”“不尊重传统文化”,甚至可能扰乱社会秩序。
舆论争议的核心在于个性化表达与社会规范的冲突。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公民享有姓名权,但强调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朱雀玄武敕令”等名字虽未直接违法,却因带有玄幻色彩和宗教神祇元素,被认为挑战了传统文化敬畏感。另一方面,频繁改名消耗行政资源,公安机关需平衡个体诉求与公共利益。例如,处理一次改名需审核身份、更新档案等,而该小伙一年内三次申请,凸显资源分配矛盾。
值得关注的是,该事件折射出代际观念差异。年轻一代将姓名视为自我认同的载体,而父辈更倾向传统命名逻辑。小伙父亲明确反对“周天紫薇大帝”,认为“夸张且不实用”,但对最终申请的“朱咸宁”表示认可,反映出传统三字姓名的文化惯性。此外,公众对“朱咸宁”的接受度争议未消:有人认为这是回归理性的妥协,也有人质疑其借改名炒作。
此事件最终以“朱咸宁”的申请暂告段落,但其引发的思考远未结束。它揭示了法律框架下姓名权的弹性边界,也映射出社会转型期个体自由与集体秩序的动态平衡难题。如何在尊重多元表达的同时维护文化共识,仍是未来公共治理的长期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