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考为例,“舆情焦虑”如何制造了更多的风险?
眼下,各地出现了“舆情焦虑”现象,已经是个广泛的共识了。但是如果以高考为例,考察一下这种焦虑的由来,也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一、高规格“护考”行为已经走到了一个极端
比如,在刚刚过去的高考期间,一些现象及其后果就值得细细反思。
在云南罗平,一只牛蛙因为在考场附近老是呱噪,涉嫌扰乱高考秩序,然后被警方“强行”带离。从场景看,警察抓牛蛙虽然看起来滑稽,但是因为是护考行为,而带上了神圣的色彩,一点不好笑。很多场景一旦被赋予某种意义,它的直观感受和留给人们的印象,就会大相径庭,它解释了人们看待任何事物,都是带有物质层面和价值层面的双重视角。
其实为了给考生“护考”,从各地传来的做法看,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有的地方将考场附近的道路进行“戒严”,给交通带来较大的不便;
有的地方出动工作人员,对附近居民挨家挨户上门提醒,考试期间保持安静;
有新闻说广场舞老太因为考试期间坚持跳舞,结果暗夜里被人泼墨;
有的考场给监考老师提供了鞋套,这样可以确保走路猫一般轻柔;
据传有的监考老师因为过度紧张,手老是哆嗦打不开现场器械……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本来为了给考生创造一个较好的考试环境,进行一些必要的环境管理是必要的,但是如今发展到一种“特级保障”行动,这就有点过犹不及了。
高考在今天已经成为全民类宗教崇拜仪式的重大活动,这给正常的社会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其它社会活动纷纷为它让路,凸显了它的特殊地位和神圣地位。
尤其在近年的参加高考考生高达千万之众的时候,有些话题其实已经呼之欲出。即便我们营造了高考至高无上的尊崇感和仪式感,但是对比当下很多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再想到这些考生四年之后也可能面临一个人生难题,人们难免就会对今天这种庄严仪式,产生一种荒诞感。
再对比一些国外组织的考试,虽然认真但是并未特殊化,更显得我们今天对待高考的态度,有些过于严肃、过于政治化了,比如:
当下不少学生参加的雅思英语考试,考试环境相当家常,口语对话也是真人考评为主,甚至存在一些不公平的因素,但是也未见负面新闻爆发,考生也未对这种现象进行过多吐槽;
再如,一些国家在香港组织的大型考试,常常可见千多号人在一个巨大的体育场馆内进行,单就现场“刷刷”的写字声、翻纸的声音,就是巨大的噪声,但是也未见带来多么严重的投诉。
再想起多年前的高考,或者70后、80后参加的高考,那时虽然全社会也非常重视高考,但是并未发展到类似今天这样的焦虑现象,考场内严肃紧张,考场外的社会,该干啥还是干啥。我印象最深的优待,就是那时进考场的时候,现场放了一些冰块以降温。当年七月流火,窗外蝉声鸟鸣,远处也传来歌声,内心只想考完之后,找个草坪躺个一晌。
考察社会为何在今天对于高考,表现出如此看重、如此如临大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释:
一是十年寒窗苦,一朝上考场。考生群体承载了无数家庭的重望,毕竟高考依然是中国社会垂直流动的最主要路径,这使得笃信“读书改变命运”的中国家庭,对于高考致以最高敬意,由此形成社会风气;
二是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各界,认识到高考对于无数个体的改变命运之力,而自觉让渡了自己的一些权利权力。政府部门呼应了民意,要将好事做好,乃至做到更好,也表现尊重民意、为民服务;
三是,或许也是较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地方存在“舆情焦虑”,担心做不好保障工作,会因为一点疏忽,而招致投诉,并可能演化为舆情,而导致严重后果。
二、高考的“舆情焦虑”制造了更多的风险
但是问题在于,这种极端严肃、极端仪式化的做法,反倒带来了巨大的舆情风险。
比如,这种呵护备至的做法,反倒会唤起考生及其家长一种微妙的心理。
从近年来的反映看,他们中的有些人只要发现一点影响做题的干扰问题,就容易进行投诉,或者上网发帖寻求爆料。
比如,某地交警冒着暴雨护送考生们赶赴考场,并且提供雨衣,但考生的衣服还是被淋湿了。结果家长以此为由投诉了交警!
再如,考场现场老师走路发出响声、老师出现交谈行为,或者听力录音设备出现噪音但是并不影响清晰度等问题,常常会被投诉。
一旦热线电话或者网络出现类似高考投诉,相关部门就如临大敌,赶紧行动起来,和家长进行联系安抚他们。
但是这种安抚可能会演化为讨价还价,尤其是当考生最后的分数涉及到关键的一两分的时候,就可能归咎于当时的考场问题,由此可能导致更多投诉。
从国内看,一些地方的主管部门还对于这种涉及到高考投诉的问题,给出较为严格的管理要求,地方需要想方设法消除各种舆情,需要实现“零信访”,并当做重要政治任务布置下去。地方的这种压力是相当沉重的。高考期间,几乎实行了社会总动员。
遥想当年,高考没有走上神坛的时候,考场出现各种干扰因素何其之多!但是也没见多少投诉,至多考生抱怨几句。一分或者几分之差而名落孙山,或者与梦校失之交臂,数十年来何止千千万?而在今天,愈是呵护备至,愈是风险增加,愈是压力倍增。一些地方的舆情压力反倒上升了。
问题还在于,人生关键考场,何止一个高考考场?是不是每个考场都像高考这样,被社会各界、被相关部门如此照顾周全,几乎像个无噪声的“实验室”?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动辄将考试成败都归咎于考场环境、归咎为周边因素,那么心理素质就是显而易见的脆弱了。
今天我们看到的现实就是这样,社会希望创造更好的考场条件,反倒增加了舆情风险。这就几乎走到了良好初衷的反面了。
这种现象如何解释?社会学和心理学有个现象,叫做“霍桑效应”。
1924年至1932年,乔治·梅奥在美国霍桑工厂里进行了一项研究,最初关注物理工作环境对工人工作绩效的影响,后来有了一个意外发现,那就是如果工人发现他们成为被观察对象之后,他们就会主动调整工作状态,导致绩效出现提升。
这或许解释了考生家长的类似心理。当他们发现考生被社会各界严密关注、给与特殊优待的时候,就会认识到涉及到考试的因素会被社会拿起放大镜观看,这样自己的心理和情绪就容易被看到、被关注,那些让自己不适、不满的事情一旦被投诉,就很容易被重视、被解决,甚至诉求更容易被满足。
这样说可能会冒犯那些进行投诉的家长,在此先致个歉,但是细细思之,确实是社会的过分关注,导致了被重点关照的群体,反倒容易出现依赖性的心理。
这也如同我们盖起来温室,给与了植物特殊条件的关照,反倒造成“温室里的花朵”现象,容易出现脆弱现象。
就这个话题来看,是人变得更脆弱了,还是投诉条件更为便利了导致更多投诉?还是两者兼而有之?或者是今天社会的特殊优待,反倒推高了被投诉的风险?这个问题,值得大家反思。
无论如何,我们会发现,由于“舆情焦虑”等各种考虑,各地对于高考给与了格外的特殊的照顾,在现实中反倒导致了更大的舆情风险。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现实。
三、其它各种“舆情焦虑”导致的风险现象
可以说,当下的关于高考的“舆情焦虑”现象,以及高规格护考做法,本质上违背社会规律的。本来就是一个社会重要活动,但是社会各界以各种仪式感将其捧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大大超过了它应该获得的社会待遇,这就会带来一些额外的麻烦。这就如同人体被放入一个不需要的东西,身体就会产生增生组织将其包裹起来,身体就看起来呈现病态。社会运行,也是这个道理。
违背社会规律的东西,总会是需要一些额外的社会成本来做出补偿的,如同人体增生组织。社会各界和公权力的更多付出,以及舆情风险的增大,都是社会的额外成本。
各地关于高考的“舆情焦虑”,本质上是一种严重的不安全感,深恐一步没做好就会招致投诉,那不如宁愿做到越界,也绝不留下一丝被投诉的可能性。没想到用力过猛,反倒出现意外社会效应,带来额外的风险。
为了克服内心对于考核或者投诉的不安全感,而拼命垒高心理安全城墙,或者加宽心理护城河,这种做法,是所有形式主义的重要来源。
今天我们看到的基层严重的形式主义,几乎都是为了应付来自上级或者各方的考核和监测压力,为了降低不安全感,或者出于免责心理,他们以程序繁复到密不透风的表格、留痕、台账、图表,以及兴师动众地调动群众配合表演,都是为了向上面和各方证明,我已经尽力了,再出现问题,那就是天意,而天意属于不可抗力,不在问责范围之内。
而基层这种形式主义做法,他们不应该受到过分批评,因为来自上面的各种压力,才是形式主义的根源。各种不切实际的要求,和连篇累牍的文件,其实也是上面“舆情焦虑”的表现。他们希望下面做到完美,一根一线都能放置到位,就可以避免舆情出现,他们下来考察或者检查的时候,也是以各种留痕和台账作为依据的,一切形式齐全,就是万事大吉。但是未料到反倒催生了严重的形式主义。
所以我们会发现,当下各地的“舆情焦虑”,本身就是极大的风险因素,因为这种焦虑会促使他们进行更多的折腾、更多的内耗,反倒增加了舆情的引爆风险。正如海绵里的水,挤挤总还是有的,上级部门认为,各种风险因素只要细细梳理,总还是能够梳理出来的,但是当你把海绵里的水挤出最后一滴后,手腕可能已经受伤了。
所以我的看法是,回归常识,回归日常,降低工作的完美要求程度,降低考核频次,或许就是彼此放过,舆情压力和舆情风险反倒降低。
今天社会各个行业领域的内卷、内耗、折腾,主要就是为了应付各种考核和考察。形式常常取代了内容,成为今天很多中国人忙碌的主因。大中小学的老师,每天能有一半的精力放在正常的科研教学上面,已经算是高效率了。更多的时间就是填表格、做报表、反复写重复材料、一天三汇报、迎来送往,等等。
上级也是苦不堪言,如果不能经常考察考核,就深恐工作不能落实,下面说不定就会出岔子、爆发舆情。这也是一种舆情焦虑的表现。
工作内容出点差错倒常常问题不大,形式主义反倒导致真正的后果。这方面的一个案例是,当年在响水事故之后,来自高层的各种指示批示、督查排查动作十万火急,潮水般涌至各地基层,本来预计新的事故发生可能性应该降到零,但是现实却是,国内各地又随即接连爆发事故,仿佛存在一个感应式的恶性反馈循环。传统的压力制导系统完全失灵,如同刹车系统抱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上级各种检查,主要是检查各种留痕台账,地方企业花费时间应付形式主义,真正的安全生产防范事务反倒疏于管理。即便在平时,安全生产管理也是以任务繁重的形式主义留痕为主。形式主义导致真正的后果,这就是一个例证。
我们用上面的高考等案例来说明,各地的“舆情焦虑”反倒可能制造更多的舆情风险。开车上路,越催越慢,再催熄火,可能就是现实的写照。